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分析了由反向凝固工艺得到的复合不锈钢带的组成情况,以及钢带中元素的偏析;并对不锈钢凝固层的实际晶粒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不锈钢凝固层组织为铁素体和碳化物;母带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过渡区为铁素体和珠光体,过渡区的宽度为50μm,不锈钢凝固层的实际晶粒度为5.8 ̄6.3。 相似文献
2.
试验用反向凝固工艺制备复合不锈钢带。讨论了复合层厚度与反向凝固工艺参数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母带厚度增加,复合层的初始增长速率、复合层的最大厚度增加,但增长幅度随之降低。在相同的赤热度下不同钢种的复合层凝固生长规律也不同。不锈钢母带和复合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温平整轧制前后钢带表面平整度及界面结合情况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轧制参数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带坯复合界面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平整轧制可明显改善钢带表面的平整度,提高界面结合强度;轧制温度、轧制压下量等工艺参数对界面结合有较大影响,而轧制速度影响不大;平整轧制时,反向凝固带坯复合界面发生演化,使界面结合增强,其机理为咬合机制、互扩散机制及固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反向凝固复合不锈钢带及其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用反向凝固的方法生产薄带的工艺过程及目前的实验研究方法,借助金相显微镜分析了轧制温度、轧制速度及变形率对母带与凝固层结合质量的影响,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并运用拉剪方法测定了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热轧温度为1250℃,变形率为40%,轧制速度为0-2~0-4m/s时,界面结合较好,结合强度达248MPa·进一步的热轧、冷轧证明用反向凝固的方法生产薄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界面是复合材料特有的而且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反向凝固复合铜/钢界面形态,组织结构和过渡区成分变化,探索反向凝固复合的初结合机制·研究表明,铜/钢反向凝固复合经历液态铜在固态钢表面初始润湿;液态铜的凝固、结晶;Fe,Cu原子互扩散等物理冶金变化过程,从而实现复合界面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6.
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晶粒三维尺寸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的尺寸大小对薄带的性能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薄带铸造过程中由于晶粒的生长具有三维特征,采用传统表征方法无法实现对薄带凝固组织中晶粒三维尺寸大小的表征,本文运用定量金相和概率论知识,在对晶粒形状作出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三维尺寸的表征表达式,实现了柱状晶粒等轴晶粒三维生长特征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7.
方晓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2):21-24
以液固相反向凝固法生产的包铜钢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反向凝固过程中在数值模拟时铜-钢界面处接触热阻的处理模型.在选择合适的热阻参数条件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对铸坯冷却过程模型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用最小方差自适应控制策略和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一种铸坯表面温度自适应控制器,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拉速配水和根据传热学模型控制喷水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反向凝固1Cr18Ni915F复合铸带微观组织特征和界面剪切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向凝固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奥氏体不锈钢复合带制取的工艺过程,通过对 复合铸带试样的金相和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了复合铸带由具有不同微观组织特征的3个区域 组成,即碳素钢母带区、不锈钢新相层和界面过渡区.复合铸带界面剪切强度试验的结果表明, 反向凝固奥氏体不锈钢复合铸带的界面结合性能完全达到国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GRNN神经网络的中厚板轧机厚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4200轧机轧制45号钢的实测数据,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中厚板轧机厚度预测的GRNN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GRNN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轧件厚度的变化,相对误差很小;与BP网络和Elman网络模型相比,GRNN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铜/钢反向凝固及加工变形的结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铜/钢反向凝固及加工变形复合的工艺过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铜和钢界面形态、组织结构·在Instron拉伸机上测定了铜/钢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经预处理的钢丝表面呈现细微的凸凹不平状态,特别有利于液态铜在钢丝表面异质形核、凝固、结晶,使铜和钢的晶粒在界面上相互镶嵌,达到良好结合·此外,CS线再经加工变形后,伴随着晶粒的拉长和界面的扩展,导致晶粒间相互插入,机械咬合能力加强,使铜/钢界面结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反向凝固复合铜/钢界面形态,组织结构和过渡区成分变化·研究表明,铜/钢反向凝固复合经历液态铜在固态钢表面初始润湿;液态铜的凝固、结晶;Fe,Cu原子互扩散等物理冶金变化过程,从而实现复合界面良好的冶金结合·反向凝固过程钢/钢复合界面的研究@于九明@孝云祯@王群骄@陈金英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合金凝固热力学原理,考虑形核和长大因素,建立了预测晶粒尺寸的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近液相线半连续铸造6061铝合金的晶粒大小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吻合.在所计算的几个条件中,最大误差小于7μm.通过对凝固过程中液固界面法向生长的扰动分析,得出球形晶粒周边主导波长及对应于一定波数的临界晶粒直径表达式.利用此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球晶生长及其向一定形貌的枝晶转变的条件及机理;对于分析凝固组织中不同形貌晶粒的形成及演化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半固态合金组织性能预测及其制备工艺优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枝晶晶粒的尺度上,从同时满足溶质守恒与热平衡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合金凝固过程中等轴枝晶生长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4个相互联系的微分方程组成,可通过计算机求解,为模拟枝晶合金凝固组织的形成过程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厂较陈旧的计算机设备和较繁重的计算量,成功地开发了快速加热过程GSPS计算机程序,用于科学管理快速加热过程中大量的日常生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数据,进行晶粒度预测,实现了数据库的初步智能化。本文说明了系统的设计思想,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关算法,也试图说明怎样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来编写专业软件。 相似文献
16.
三相非平衡线性电磁搅拌改善铸坯凝固组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相通入不同电流的非平衡线性电磁搅拌技术进行了铸坯的静态浇铸实验,并对电磁搅拌过程中钢液内的电磁力各分量的瞬时值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将电磁搅拌器的三相通入不同电流的非平衡线性电磁搅拌时,在钢液内所产生的电磁力是脉动的,其大小呈周期性变化,尤其是垂直于磁场运动方向上的电磁力,其脉动的幅度很大·由此认为,当采用将搅拌器的三相通入不同电流的非平衡线性电磁搅拌时,所产生的垂直于磁场运动方向上的脉动电磁力是提高等轴晶比率,改善铸坯凝固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综合研究了母相的有序度ξ、晶粒尺寸d和在马氏体状态的变形度ε对CuZnAl合金中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从热力学出发,导出了形状回复率η与上述三种参数之间的统一的数学表达式。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非晶的退火晶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制备纳米晶材料的新方法.如果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对材料的品粒度进行选择,那是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和实验表明,通过掺杂和控制退火过程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采用热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喷嘴长度与宽度、合金液喷射速度、冷却辊厚度和转速对冷却辊热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冷却辊热变形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该预测模型的恒间距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相比冷却辊转速和厚度,合金液参数如喷嘴长度、宽度与喷射速度对冷却辊变形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GRNN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5.98%;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间距控制策略可实现喷嘴包快速、精确地跟踪冷却辊变形,保证了间距的恒定,显著提高薄带初始制备过程中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