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成了1,10-二氮杂菲(phen)、加替沙星(HGA)与Nd(Ⅲ)的固态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等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Nd(phen)2(GA)3·H2O,配体phen及GA均以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位数为10.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初步研究了配合物及配体与DNA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作用,阻止其复制或表达而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丙酮溶液中合成了两种未见报道的 4′-溴-5′-硝基苯并-15-冠-5(L)与硫氰酸钠、钾的固体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红外光谱等结果表明—NO_2、—Br 未参与配位,而 SCN~-则以 N 作为配位原子,故可推测配合物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6.K~+与L 并非生成常见的夹心配合物,而是生成1:1型非溶剂合、不含水的固体配合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抗羧苄青霉素的机制,通过基因敲除以及克拉维酸钾和羧苄青霉素协同实验对羧苄青霉素抗性菌株进行研究。在对羧苄青霉素具有抗性的转座突变体基础上敲除amp C后,其对羧苄青霉素抗性没有变化;8株羧苄青霉素抗性转座突变体菌株克拉维酸钾协同实验呈阳性。基因组中预测为β内酰胺酶的PA5514基因的敲除突变菌株及过表达菌株对氨苄青霉素以及羧苄青霉素的敏感性也没有变化。结果说明amp C及PA5514表达升高并不是羧苄青霉素抗性转座突变体抗性产生的原因,基因组中存在新的受克拉维酸钾抑制的β内酰胺酶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抗羧苄青霉素的一种新机制。同时,克拉维酸钾与羧苄青霉素联合使用能够提高羧苄青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性菌株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茶碱与d10组态金属离子的固态配合物,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热稳定性、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微观结构的表征研究,以揭示金属离子和生物碱形成配合物的配位点,从而可确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配体乙酰二茂铁缩肼基硫代甲酸苄酯(HL)合成了一种新型钴(Ⅱ)桥连的配合物CoL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明,配体是通过失去一个质子形成的异构硫醇和β-氮原子与钴(Ⅱ)离子进行双齿配位.同时还对它的57Fe穆斯堡尔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心钴(Ⅱ)能直接影响铁(Ⅱ)的氧化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稀土元素(RE=Tb,Eu,Sm)与对硝基苯乙酸(HL)、2,2′-联吡啶(bipy)的三元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稀土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bipy.2H2O,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配体以-COO-的形式与中心离子配位,同时这一点也被自由配体和配合物的UV谱所证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稀土元素(RE=Tb,Eu,Sm)与对硝基苯乙酸(HL)、2,2'-联吡啶(bipy)的三元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稀土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bipy·2H2O,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配体以-COO-的形式与中心离子配位,同时这一点也被自由配体和配合物的UV谱所证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无水乙醇介质中,制得了七种周效磺胺稀土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溶解性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分析及紫外光谱等,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文中指出配位结构为一六员鳌环,它们均为无定形体,且除镧配合物外其它稀土配合物在DMSO中均为非电解质.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茶碱与d^10组态金属离子的固态配合物,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热稳定性,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微观结构的表征研究,以揭示金属离子和生物碱形成配合物的配位点,从而可确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 。,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3种吡啶-2,6-双酰胺分子吡啶-2,6-二[N-(1'-羟乙基)甲酰胺]、吡啶-2,6-二[N-(2'-羟丙基)甲酰胺]、吡啶-2,6-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的镉(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方法确定配合物的组成,比较分析配位前后游离配体与配合物的红外和紫外吸收光谱,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并采用紫外光谱滴定法对配体与Cd(Ⅱ)离子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3种镉(Ⅱ)配合物的配位模式相同,均为1∶1 ML型,配体中两个酰胺键N原子和吡啶环N原子作为配位原子参与金属离子Cd(Ⅱ)配位成键。  相似文献   

11.
以铜醇盐为原料,搀杂碳纳米管(CNT)采用溶胶-凝胶法在FTO玻璃基片上制备Cu2O/CNT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电镜等分析和表征,确定了Cu2O/CNT薄膜的性质和结构;并对CNT 加入量的控制来研究膜阻抗的变化和光电催化性能的改变.通过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表明Cu2O/CNT复合膜有更低的膜阻抗和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偏压-0.5V的条件下膜的光电流可以达到0.15mA. 由此证明了CNT 的搀杂有效的提高膜电极的光电催化活性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12.
以乙苯为选择性溶液,制备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4-乙烯吡啶(PS-b-P4VP)的自组装胶束.通过铜离子与P4VP的络合作用,原位还原获得了胶束负载铜纳米粒子催化体系.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在胶束的核内获得了2~3 nm铜纳米粒子.检验了胶束负载铜纳米粒子催化氧气氧化乙苯的反应,探讨了温度、时间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后...  相似文献   

13.
铬电沉积过程及H2SO4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铬镀液(CrO_3/H_2SO_4=250/2.5Wt.)中,电流扫描实验结果表明,铬在玻璃碳电极上沉积需要成核过电位;而在铜电极上不需要成核过电位,其晶核由电极表面氧化膜(CuO CrOH)还原生成的金属Cr提供。铬电沉积前后,CrO_3还原机理不同,H_2SO_4 的作用也不同,沉积前,H_2SO_4的作用主要是活化电极表面,促使CrO_3还原,同时还使表面氧化膜溶解。沉积后,H_2SO_4 则起着保持电极表面附近阴极膜相对稳定的作用,还可能与 Cr(Ⅳ)形成易还原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研究了在含氰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中从辉铜矿中提取铜.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JSM-5600LV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辉铜矿Cu(I)的溶解是离子液体中的氰基和酸共同作用结果.本实验体系采用N-氰乙基-N’-正丁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是通过增大空间位阻适度降低Cu(J)与氰基的配位作用,利于氧化亚铜和铜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采用简单的室温液相还原法,通过调节OH-的浓度,成功合成了Cu2O纳米颗粒和微米立方块.利用XRD、FT-IR、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OH-浓度对Cu2O{100}面生长情况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形貌Cu2O的形成机理.利用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得不同形貌Cu2O的带隙能,微米立方块状Cu2O的带隙能小于纳米小颗粒的带隙能.研究了两种不同形貌的Cu2O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Cu2O微米立方块和Cu2O纳米颗粒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8.1%和71.4%,前者的光催化效果明显高于后者.光致发光光谱分析表明,Cu2O微米立方块的光致发光光谱强度较低,具有低的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和高的电子-空穴对分离度.此外,还对Cu2O的抑菌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微量元素Cu、Nb的加入对FeNiPB系软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可以合成名义成分为Fe62Ni15Cu1Nb2P14B6的非晶合金粉末,经过压制成形和热处理可以获得非晶基底上弥散分布α-Fe晶粒的纳米晶组织.认为元素Cu可提高α-Fe晶粒的形核率而元素Nb可阻止α-Fe晶粒的长大并通过设计模型解释,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的X射线能谱点分析(EDS)和电子通道花样分析(EBSD)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以尿素为沉淀剂, 采用均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层状Cu/Zn/Al 水滑石化合物. 将前驱体材料经焙烧、还原后得到Cu/ZnO/Al2O3 催化剂, 并将其用于CO2 加氢合成甲醇反应. 采用X 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热重(thermogravimetric, TG)分析、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 XRF)分析、N2吸附、H2 程序升温还原(H2-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 H2-TPR)、氧化亚氮(N2O)反应吸附、CO2程序升温脱附(CO2 temperature program desorption, CO2-TPD)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共沉淀法, 以尿素作为沉淀剂, 通过均相沉淀法所制备的前驱体的结晶度更高、催化剂比表面积更大、金属Cu 的分散度更好. 另外, 采用回流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活性评估结果表明, O2转化率随金属Cu 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加, 而甲醇选择性则与催化剂表面碱性位的分布有关. 因此, 采用尿素回流处理均相沉淀法制备的Cu/ZnO/Al2O3催化剂的甲醇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La-Cu-Mn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以EDTA为配位剂的Sol-gel法制备La-Mn体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借助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表面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2 部分取代A位、B位或同时部分取代A位、B位将导致氧化物特征发生变化,部分取代A位的La^3 比部分取代B位的Mn^3 更有利于锰离子在表面富集,更能提高晶格氧的相对含量和阳离子缺陷的浓度,但对Mn^3 含量的影响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氧浓度和铁含量GdBa_2(Cu_(1-x)Fe)_3O_(7-σ)在不同温度下(20~300K)所进行的~(57)Fe穆斯堡尔测量表明:正交相的谱具有四个亚晶位,各亚晶位的四极分裂值和同质异能移受氧含量的影响不大,但其相对强度却随氧含量和温度的改变而剧烈变化.分析表明,三个亚晶位对应于Cu(1),而具有最小四极分裂值的一个位于Cu(2).从相变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可得Cu(1)位上不同区域的德拜温度.在磁场的作用下,多晶粉末样品产生织构效应,用来分析各四极双线的极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利用~(57)Fe的穆斯堡尔效应对高温超导氧化物GdBa_2Cu_3O_(7-8)进行研究,分析Fe的价态与环境.Fe在氧化物中存在四个亚晶位(Fe(A),Fe(B),Fe(C),Fe(D)),其中Fe(A),Fe(B)和Fe(C)占据氧化物中Cu(1)的位置,只是氧配位不同;Fe(D)占据Cu(2)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