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勰说:“比之为义,取类不常,”在比喻的王国中,古今中外的杰出的作家往往“期(之)以形而尽相”。殚思竭虑地将抽象的表达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高度浓缩的创造形象、表达感情的立体语言。“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比喻在修辞学领域中始终放射着奇异的光彩。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更是运用比喻来加强艺术表达效果的巨匠。一提起鲁迅先生笔下的比喻,人们往往想到他的杂文。的确,先生杂文中的比喻运用,可谓妙语联珠。以狗喻人,既有貌似公正、笑容可掬、独自得了中庸之道、不偏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比喻是司空见惯的。刘勰对比喻的运用则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喻在《文心雕龙》中的主要作用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论主张,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评述《文心雕龙》中比喻运用的类型,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刘勰在古代文论写作史上运用比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为起始,运用钱锺书先生对于比喻的新解胜义来分析现代文学大家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神奇的比喻景观。领会比喻这一修辞格在张爱玲笔下行云流水般的融合,体会静态的修辞格运用到文章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中比喻的作用、类型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比喻是司空见惯的。刘勰对比喻的运用则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喻在《文心雕龙》中的主要作用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论主张,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评述《文心雕龙》中比喻运用的类型,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刘勰在古代文论写作史上运用比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围城》一书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古怪荒诞的蹊跷构思,更没有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但她却能扣人心弦,引人渐入佳境,牵动中外千万读者的思绪与情感.究竟是什么原因?除了小说所反映的是不多见的题材这一因素以外,文学语言的运用是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含了大量地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他修辞手法暂且不论,仅就比喻一项而言,笔者认为,《围城》可谓比喻辞格的“百科全书”,书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通篇堪称比喻手法之集大成、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娴熟而高超,尤其对比喻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界,比喻语言渊博、幽默、恰切;全卷始末,比喻辞格俯拾即是,妙语联珠,其使用频率之高,构成了此部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令人叹为观止.纵览全书,就象漫遨于比喻的“文学港”,时而令人捧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时而催人陶醉,给人以美妙绝伦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宪先生“四重证据法”的再评述。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一篇书评,其将叶舒宪先生《文学人类学教程》比做一把打开新的世界的钥匙,认为它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未来景观。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称文学为“语言的艺术”。文学要靠语言来绘声绘色、栩栩传神地描写出动人的画面。为达此目的,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往往需要借助此喻的力量。著名诗人艾青说过:“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是一切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所需要的。”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他还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  相似文献   

10.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1.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2.
王倩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4):284-286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以《朱自清选集·诗歌散文卷》[1]中的散文为语料来研究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运用,从而总结在朱自清散文中,其比喻的特点如下:1.类别繁多;2.构思新奇;3.以动化静;4.形神兼似。比喻的文学作用:(1)描摹景物;(2)抒写感情;(3)愉悦心灵。  相似文献   

13.
今文《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它的创作受到时代的局限,比较质朴,较少文采。但《尚书》中存在着许多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比如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使《尚书》这部古史著作也显出一定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语言的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的运用,而“比喻”是修辞中最活跃的一类,要真正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那就应深入了解“比喻”的方式,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色,以及“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恢尼斯》等5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丰富的美育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教材之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绿》中“踞”、“浮”、“拥”三个动词运用得十分准确、讲究。“踞”是“蹲”的意思,用“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代表作是《论文学的主体性》,它明显受到西方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受人本观影响的文学“本体论”)的影响。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吸取了西方人本观的精华。去除了本体论重形式的不合理成分,把文学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系统,这是中国“天人合一”重整体传统观念的体现,是对西方本体论的借鉴和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将走在世界文论的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17.
齐梁文风辨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思考对齐梁文风的评价问题。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权威性极强的书。印数颇多,流传很广。翻开第一卷,看到对齐梁文学的评价是:“内容越来越空虚堕落”“齐梁时代的诗坛领袖人物沈约就写过《梦见美人》,《六忆》、《携手曲》、《夜夜曲》这类色情的作品。”……“使文学的趋向腐化堕落已经成为必然了。”“梁简文帝萧纲更进一步提倡写色情的诗。”……“萧纲不仅带头写《咏内人昼眠》,《美人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是文学研究和承传的独特方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已近八十年的历史,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总结这门课程的教学历史时,它应该纳入文艺学的范畴而非历史学.从而更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思路。即在学科名称上沿用“中国新文学”的最初称谓,在学科含义上紧“现代性”的核心概念;在文学性质上突出“审美性的根本要旨”;在文学分类上摒弃传统的按体裁的“四法”,而将这一百年的文学分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在教学上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关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晋中师专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五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上列《文学史》的“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1——978年)”之“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中,专辟了“第二节岑参”.在上列《作品选》的“中编第一册隋唐五代部分”之“一、诗歌”中,选录了“岑参诗(四首)”,即;《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照清代彭定求、杨中纳等十人所编《全唐诗》,计收唐五代诗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的情况来看,足见上列《史》和《选》的编者,对于岑参及其作品的重视.而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