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的结构和阶层呈现出不断分化的现象,主要存在着输入介质分化、性别和年龄结构分化、职业和学历结构分化、城乡和收入结构分化等问题,网民中形成的阶层也存在着意见领袖和网络意见被动公众的分化。我国应该通过更新传统政治文化、强化公民参政意识、加大网络技术的普及、合理化收入分配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扶助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主要类型.方法:以长沙地区两所大学286名学生为被试,以自编的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类型为:社会交往动机、虚拟社群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商品资讯动机、匿名交往动机、社会性学习动机.虚拟社群动机、匿名交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时具有其相应的动机,网络使用者的行为表现并不完全就等同于个体内在的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的虚拟环境成为吸引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并导致其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网络监督是以网民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和各种网络形式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方式。它需要加强网络系统的建设,建立部门齐全的法律相互协作,并协调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有序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民的网络监督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渠道的网络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里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综观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受到社交网络肆意膨胀、政治参与心态不成熟、参与动机趋向功利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现实,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和监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要提升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草根群体网络参政议政的兴起,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管理环境,使得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进而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政府管理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文章在对草根群体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的现状及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最后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应对挑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网络主体的信息控制能力及网民的弱势地位,分析了网民消费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网民权益的特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将面临根本性变革。而引起这些根本性变革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文化对人们深刻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16至30岁的上网者占网民总数的76.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占网民总数的86%,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网络伦理失衡现象。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有着全球性、数字性、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行主要是靠自律,网络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防线对网民具有持久、稳定、普遍的约束力。要走出网络伦理的困境,需要人们在网络空间遵循兼容开放、互惠互利、真实、无害和尊重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并从网络技术、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管理和网络主体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基本德性。塑造网民基本德性就必须立足网络社会来进行,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采取德性论的理论模式,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视角。实现灌输网民道德认知,培养网民道德情感,锤炼网民道德意志,坚定网民的道德信念,践行网民的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人人都是网民,并由此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然而由于网络匿名性等特点,形成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却妨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利于网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的发展。只有对网络监管加大力度,尝试建立专门接受网络舆论监督的“安全通道”,积极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抑止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辉 《科技信息》2008,(22):137-137
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为网民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也成为滋生诈骗犯罪的温床,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特点,主要方式,提出了在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提高全民防范意识三方面的防控机制,以期建设一个使网络诈骗犯罪无处容身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主体是艺术活动的承担者,必须依托一定的媒介.网络的艺术主体就是以网络为平台,在艺术领域自觉从事创作、传播、鉴赏评价的人.本文所指的"艺术主体"从宽泛的意义上就是指广大的网民,而不仅是指传统的艺术家.基于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网络艺术主体相比传统艺术主体而言,表现出创新性、虚拟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体现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磊 《中州大学学报》2008,25(4):108-109
近几年,网络世界“舆论暴力”行为不断出现,在给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削弱了网络公信力。“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在于网络具有的隐匿性特征,它使得网民的行为容易放纵和过激。遏制“网络舆论暴力”的对策很多,关键在于网络自律:网民自律和网站自律。  相似文献   

16.
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探索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是当今时代道德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与互联网络一起诞生的"网络隐私权",是一个新兴的法学术语,一般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品质和相关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敏感信息,包括某些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网络隐私侵权方式包括服务商的不良行为、网民人肉搜索及黑客攻击等。由于网络具有广泛传播性及其互动性和匿名性,网络隐私权表现出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新特点。如主体的复杂性、内容的广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探索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是当今时代道德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赵雅兰  祖玄 《科技信息》2011,(10):50-50,53
本文通过对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影响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网络普及、网民数量激增、传播主体双重性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马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374-1377
用Brennan编制ECR问卷和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3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测评,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依恋类型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