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成为策动我国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通过应用RrcGIS空间缓冲区分析原理,对西部特大城市—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且表现为随着行业不同其集聚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是市场规律、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壮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主导区域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研究采用区位商、赫芬代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旨在揭示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高水平。2浙江省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集聚结构好且与区域集聚程度保持一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集聚结构较其他行业相比较差且与区域集聚程度并不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断裂点概念和公式,分析比较京、津两市2012-2015年办公空间的发展格局及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研究表明:1)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办公空间格局均呈现从市中心向外围不断扩展的态势,北京在中心城区以CBD-金融街—中关村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办公聚集区格局趋于增强,同时上地、亚奥、望京地区的办公空间集聚显现;天津受滨海新区建设发展的影响,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办公空间沿京津方向和滨海新区方向,呈组群扩展.2)城市内部办公活动集聚效果显著,北京办公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空间格局方向变化不显著,总体上呈“西北—东南”走势;天津办公空间分布由“南—北”走势,转向“西北—东南”走势,空间分布重心向南偏移的比较显著.3)利用断裂点公式,以城市从业人口、第三产业产值和写字楼数量作为城市规模指标,得出北京的吸引区范围较天津更大.同时,在区域发展进程中,北京的向心引力在不断增强,对区域的吸引和辐射也呈现显著增强的态势,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和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天津也正在逐渐发挥其港口城市的优势,与北京形成空间互补.  相似文献   

4.
基于投入产出表,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2012年和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中间需求率与实际发展情况界定的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2)2012~2017年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总体下降,空间格局以拉萨中心呈中心-外围特征。(3)从前向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一直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弱。从向后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对生产数量和规模扩大的带动作用不强。探究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与水平,可以为高原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引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推进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合理布局。方法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结论山岳旅游区应大力引导和发展城镇型集聚区;适度发展和扶持社区体验型集聚区;谨慎发展度假疗养型集聚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链间的空间集聚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空间集聚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联系视角,以福建省6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福建省各县域间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物流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从而对其联系强度、方向和空间布局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各县域物流质量水平差异性显著,物流空间联系分布不均衡,最大引力线核心区域结构较为稳定,具有区...  相似文献   

8.
高孟立 《科技与经济》2014,27(5):100-105
根据2003—2012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以及三市集中度对其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从产业内企业间集聚程度和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程度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程度与产业内企业间的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发展态势与产业内企业间的集聚发展态势也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产业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人口空间集散态势导致都市经济区的空间功能分异.以地级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分别计算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基于从业人口的区位熵系数和塞尔系数,并对塞尔系数进行二级分解计算.前者表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后者则反映了产业空间集聚导致的差异变化趋势.与此同时,塞尔系数的二级分解说明区际和区内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大成熟都市经济区核心城市产业综合管理化发展态势以及非核心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态势显示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正日益分化,并同时带动流动人口空间集散与之相适宜.为此,都市经济区空间发展战略要通过分类实施空间发展政策等宏观调控,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Ripley’s K函数、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等方法,根据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地理层面对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集聚程度进行了全面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期间,浉河区茶树种植业集中分布于专业村,而专业村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且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态势.在这12年内,由于自然条件、政府政策、技术传播等因素的影响,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集聚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分布也有所变化,其集聚的热点区域始终位于浉河区西部地区,而冷点区则由东南部地区发展为东南部和北部两个地区,且冷点区与新增专业村分布区重合,整体上逐步形成了茶树种植业从浉河区西部到东部明显的核心—边缘区发展态势,并且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市CBD、金融街、中关村等10个典型就业集聚区从业人员的自感健康测度问卷调查,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城市居民对其所处的就业集聚区的健康性感知,以期为北京的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撑和政策建议。1)北京城市居民对就业集聚区的健康性感知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西南—东北方向优于城市中心区,西南方向优于东北方向;2)健身、饮食与居民自感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的健身运动和饮食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3)根据健身、饮食与自感健康测度的差异性,将北京10个典型就业集聚区划分为4种不同的集聚类型。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轨道交通每天都有很大的客流量,而且其站域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因此轨道交通站域会承担一定的文化功能;由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及其特性所决定了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必须具备商业功能.将上海人民广场站域分为内部节点圈层和外部场圈层两个空间,并分别从3个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广场两个圈层的公共空间.探讨了轨道交通站域的公共空间对改善轨道交通周围环境以及传达城市文化底蕴方面应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为样本区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了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利用功效函数对轨道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时序角度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了上海市轨道交通-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性.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同时,轨道交通-土地利用系统的时序变动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2000—2004年为失调阶段,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协同效应不明显;2005—2006年为濒临阶段,两者协同效应开始显现;2007—2010年为协调阶段,两者互动效应逐步增强,但总体上两系统协调等级仍较低.  相似文献   

14.
环境行为学已经发展为分析空间特征的重要方法,以北京龙泉寺为例对宗教空间进行分析,并由此引发了对东西方宗教空间形成原因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界定考虑交通条件和城市经济联系的城市群空间范围,以辅助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规划和空间一体化发展.首先,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修正的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公路交通可达性、路网密度和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然后,提取了各尺度城市腹地范围.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市域交通可达性以广佛、深莞等中心城市为源进行"核...  相似文献   

16.
马嵩 《科技资讯》2009,(24):46-46
本文以上海莘庄镇为例,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以及空间结构和开发强度几方面入手,分析该区域自轨道交通线开通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并对作了简要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欠缺研究东西方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速铁路的状况,以汉宜高速铁路为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运用时间距离引力模型测量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并依据经济联系隶属度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结果表明,汉宜高铁促进江汉平原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地理时空有效收敛;推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长,有效减缓城市间联系受距离衰减的作用;促使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从“中心城市指向性”向“地域相邻指向性”转变,空间近邻效应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汉宜高铁建成前后的对比分析,明晰高速铁路建设的空间经济意义,廓清城市的空间发展导向,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量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地级行政区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城市集聚的空间外部性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集聚具有显著的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且在目前阶段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城市集聚的外部性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形成了东、中、西的梯度差异格局;此外,中国城市的市场潜能和到大港口...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