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神思"被刘勰认为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在《神思》篇中对艺术想象、灵感、意象等问题作了独到的探讨。在中国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对刘勰的"神思"进行新的研究,刘勰对"神思"的理解与西方美学家可谓不谋而合,这些都揭示了某些艺术规律性的东西,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对艺术想象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重要差异,如在科学型的西方文化中,想象的地位曾长期地低于思维到了近代才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扩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汉代奏议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说缘自蔡邕《独断》。然刘勰重在以内容分类,不及《独断》以文体格式、内容、上书途径分类科学。将《独断》之表述与汉代奏议文的实际情形相比较,发现《独断》中所言仅是对汉代公文一般情况之概述,事实上即使蔡邕本人所做奏议也没有完全遵守《独断》所言。  相似文献   

5.
南朝齐梁间,士族讹滥文风登峰造极,并危及政权稳定.寄望于王权起用的孤贫之士刘勰,必然对之深恶痛绝.儒经权威关于以“质”为主,“质”、“文”兼顾的主张,为刘勰矫讹翻浅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南齐王朝的频繁尊孔,也鼓励刘勰宗经矫讹.这种“托古改制”模式,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给《文心雕龙》带来许多历史局限.刘勰等古人“托古改制”的教训,对改革深化期的中国,也不无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其文论《文心雕龙》中标举一种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将天文、地文、人文、动植物之文并举,全面深入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从现代逻辑观点来看,刘勰的论述存有一定的疏漏,这个疏漏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现"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文论名著,《孙子兵法》是军事杰作.它们一文一武,似乎两不搭界,但刘勰却注意到“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所以他不仅赞扬“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①;而且在自己的文论中活用了孙子“因敌而制胜”②的军事思想,去探讨“制胜文苑”③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中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贾谊是汉初文坛的杰出代表,其人其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刘勰在《辩骚》《诠赋》等十四篇中对于贾谊的文学创作做了多方面的评价,特别在《哀吊》《体性》《才略》三篇中重复运用"清"字来评论贾谊的文风。知人论世并结合刘勰审美理想中"清"的意蕴,贾谊"清"之文风主要呈现在其文语言明晰省净和其人性情清正真挚这两方面,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地文化对他的思想及"清"之文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之痞证,历代各家多解释"心下痞塞,但满不痛"。笔者从《说文》、经典著作、痞证的形成及临证治痞证的心得分析认为,痞证之"但满不痛",应理解为"满而不通",痞证当有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魏书》所载之"牛川"即今"浑河",亦即《水经注》所载之"中陵水",其上游即源出"青牛山",经"杀虎口"西北流并注入"浑河"的"苍头河";拓跋珪即位代王之"牛川(城)"即《魏书》所载"云中之盛乐",亦即今托克托县古城;"参合陂"即今凉城"岱海"。严耕旺先生惑于"汉参合故城"且误读《水经注》之"过平城北四十里",坚称"参合陂"位于今阳高县东,为"南洋河"下游已经淤塞之"长潭",误矣。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原道》是其第一篇,是对刘勰文的认识总论,刘勰也在这里提出的“文”“道”等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在文学艺术的上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刘勰的文学认识观。本文就以原道中的文和道来分析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专篇,也是我国最早的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篇章。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音难逢"入手,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六观"说以指导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重新阅读《知音》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并发掘刘勰文学批评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6.
自先秦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之“道”就一直被后人言说着。南朝刘勰、唐代韩愈、清代章学诚都曾作有同名《原道》之文,追本求源,探寻儒家之“道”,体现出他们对儒家之道的不同理解,也从宏观上丰富和发展了儒家之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朱成华 《科技信息》2011,(27):18-18
《盐铁论》原文"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中的"今之士"在《盐铁论校注》中作"今之世"。而《盐铁论》他本多作"今之士",今认为《盐铁论校注》作"今之世",是;而"今之士",非。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19.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20.
<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这段话的原意是:乘驾牛车马车,负载重物到达远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于《随》卦。逐字来看,"服"是乘、用的意思;"乘"是骑、坐的意思;"引"是拉、牵的意思;"致"通"至",是到达的意思。董氏真卿曰:平地任载之大车,载物之多者,则服牛以引重。田车兵车乘车之小车,载人而轻者,则乘马以致远。《随》卦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颇为壮观的画面:黄帝、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