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噻吩基的正式英文名称thienyl不是从其母体名称thiophene简单地按照IUPAC命名规则构成的。人们极容易按IUPAC命名规则将thiophene去掉元音词尾e后加yl、构成习惯上已用于指称苯硫基(PhS)的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的英文名称。广大化学工作者必须加倍小心,以免一不留神就误用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  相似文献   

2.
8月16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已将第110号元素的英文名称正式确定为Darmstadtium,元素符号为Ds。我国化学名词一般参照IUPAC的命名法制定,199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1997年8月IUPAC推荐的101—109号元素的英文名称重新审定了相应的中文名称。它们是“钔(101)、锘(102)、铹(103)、(104)、𬭊(105)、(106)、(107)、(108)、(109)”。这些名称的制定,仍然遵循我国元素的定名原则,根据英文名称词首的谐音加金字旁来制定。新发现元素的英文名称的制定,一般采用人名、地名、国名和研究机构的名称加后缀“ium”作为元素的名称。我国101—109号元素的制定过程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科技术语研究》1998年第一期上已有详述。110号元素由德国物理学家安布鲁斯特(Armbrster)领导的研究小组,用镍原子轰击作为靶的铅原子的方法,并从产物中检测到110号元素的存在,该元素的寿命极短,半衰期少于1毫秒。安布鲁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为新元素的发现作出了贡献。他们的重离子研究实验室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城,故该小组向IUPAC提交了新元素名称和符号的申请,并遵循IUPAC的命名方法,将他们所在的城市名称加后缀“ium”作为该元素的名称。其符号采用了全称中的两个字母。这个申请在2003年8月16日,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IUPAC第42届大会上,得到正式推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即会同有关专家讨论其中文定名,建议根据我国以往的命名方法,将第110号元素命名为“𫟼”并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读者若有建议希望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系。 (王宝瑄)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经过审核后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4个新元素的推荐名:nihonium(Nh)、moscovium(Mc)、tennessine(Ts)和oganesson(Og)。2016年11月30日,IUPAC正式发布了这4个新元素的英文名称和元素符号。4个新元素的合成与确认,填满了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形成了一张完整规范的元素周期表,世人瞩目。元素中文名称的确定并非易事,既要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则,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则,还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IUPAC 1993年提出的烃基命名新规定。 对于被认为有缺陷的三条中文烃基命名用语, “亚基” “次基”与“烯丙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用“丿丨基”与“川基”分别代替“亚基”与“次基”,这里“丿丨”是为了命名而“创造”的有机化学命名专用字。“烯丙基”是不正确的化学语言,改用正确的系统名称“丙-2-烯基”。 并举出了烃基命名实例来说明上述修改。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际惯例,超重元素的命名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来审定的.一般规定元素发现单位拥有命名建议权,然后由专家组讨论,决定元素的命名,最后由IUPAC正式公布.现在不少超重元素是以人名或地名来命名的.  相似文献   

6.
提出不受IUPAC杂环命名法例外规则影响、完全系统化的中文Hantzsch-Widman杂单环命名法,使中文杂环命名能与国际接轨。中文杂环命名法用天干表示杂环员数,“轭”和“单”分别表示共轭双键与饱和杂环。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要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制定中文名称国际上对元素英文名称的定名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讨论决定的。我国则相应地使用单个汉字作为名称。选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固有汉字,如:金、银、铜、铁、锡、硫……;沿袭固有汉字的造字方法采用“左形右声”的左右结构的合体形声字,如:锂、钠、钾、铷、铯、钫……;另外一种属会意造字,如氢、氮、溴、碳……。其中合体形声字多为新造字或借用古字。在我国《化学命名原则》(1955)中包括了102个元素名称,《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包括了105个元素名称,这次重新制定的名称中只限于105、106、107、108、109号元素,共五个元素名称。为什么要重新制定这五个元素名称呢?103号以前的英文名称都是经IUPAC推荐的名称,国际上并无争议。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到1969—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符号Ru,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05号元素也于1970—1971年间先后在美国和苏联获得,美国人把这一元素称为hahnium,符号Ha,以纪念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苏联人把这一元素称为nielsbohrium,符号Ns,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英文名称,造成了混乱。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办法,想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如104号元素可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这套命名方法虽得到使用,但仍有人不断提出意见。我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元素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困难。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按以往的命名方法制定新元素名称,并提出了讨论稿。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代表我国出席了会议,会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听取了部分院士的意见。二、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的制定经过我们收到IUPAC对101—109号元素的重新定名的决定后,经全国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研究,认为根据IUPAC的决定应重新拟定101—109号元素的新的中文名称,并提出了如下几个原则性的意见,(1)101—109号元素名称仍采用以往使用的形声造字的方法;(2)避免与100号以前的名称同音,避免用多音字和怪异字,笔画要简单;(3)使用简化字;(4)所造之字符合汉语的文字规范。在全国征集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对104—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提出了40余个汉字供选择。1998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审定会,经对收集到的意见逐字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意见。其名称使用的汉字已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现简要说明如下:101—103号元素钔、锘、铹仍使用原有定名。104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已定为“”,是根据1969年美国科学家为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utherford)而定名的,其英文名称为“rutherfordium(符号Rf)”。这次IUPAC已肯定了这一名称,“”字在我国已使用多年,故仍采用。105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曾订名为“”(英文名为hahnium,符号Ha)。现根据IUPAC的建议改订为“”,其英文名称为“dubnium(符号Db)”。105号元素因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在获得该元素中也曾作过重要贡献,从而命名的。中文名称根据谐音定为“”,该字为左中右结构,但笔画较简单。以往的元素名称用字中也使用了左中右结构字,如:铷、锕等。106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seaborgium(符号Sg)”,是以美国科学家西博格(G.T.Seaborg)命名的,中文用“”字,是为避免与以往元素名称相同或同音,如:锡、硒均读xī。107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bohrium(符号Bh)”,是以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命名的。中文名称定为“”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中左中右结构的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108号元素英文名称是“hassium(符号Hs)”,该元素首先在德国重离子研究所获得,而该所位于德国黑森州从而命名的。中文定名为“”。经查《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该字注为25号元素“锰”的旧译,但在193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中25号元素已使用“锰”字。没有出现过“”字。109号元素英文名称为“meitnerium(符号Mt)”是以德国科学家迈特纳(L.Meitner)命名的。中文定名为“”,谐音较好。三、海峡两岸共同拟定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IUPAC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确定后,两岸化学专家多次交流了定名情况,现在对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已取得共识,可望共同使用这些新的元素名称。这就避免了元素中文名称命名时,各自分别创造出不同的汉字的问题。对两岸科技交流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提出不受IUPAC杂环命名法例外规则影响、完全系统化的中文Hantzsch Widman杂单环命名法,使中文杂环命名能与国际接轨。
中文杂环命名法用天干表示杂环员数,“轭”和“单”分别表示共轭双键与饱和杂环。  相似文献   

9.
按照国际惯例,超重元素的命名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来审定的。一般规定元素发现单位拥有命名建议权,然后由专家组讨论,决定元素的命名,最后由IUPAC正式公布。现在不少超重元素是以人名或地名来命名的。超重元素中文定名应当是根据国际定名找到最适合的中文名与之相对应,这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比如意、声要与国际定名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国际惯例,超重元素的定名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共同组建的联合工作组来审定。一般规定元素发现者拥有优先命名的推荐权,然后由联合工作组讨论,决定元素的定名,最后由IUPAC正式公布。现在一些超重元素是以人名、地  相似文献   

11.
以清末民初、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海国图志》、民国《辞海》《国语辞典》、2009版《辞海》中科技名词为研究对象,从构词的内部形式的视角探讨近现代科技名词的历时变化。论述科技名词内部形式的定义、与理据的关系及其分类;总结出在其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者们对“中国”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hina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而难以令人信服。本文从构词法和音韵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佐证其中的一种观点:China是“秦”一词音译的结果,而且China一词有“中国”之意在前,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  相似文献   

13.
从疾病命名的方式中发现了疾病命名所依据的六个基本要素,并通过对疾病名称释义元素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1.命名方式所依据的六个基本要素同时是疾病名称释义的基本元素;2.疾病名称的命名依据一定是释义的必有元素;3.疾病性质是所有疾病名称释义中的必有元素。结论反映出词语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借助文章结论检查和完善词典释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药国际交流增加,中草药药名能否精准表达不仅关系到国际科研工作者能否进行正确的科技交流,而且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问题。文章调查了科技期刊英文交流中有关中草药药名的使用情况,系统归纳出目前存在的6大常见乱象,即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名称相近、基原植物交叉且名称重叠、药材英译混乱、药味写法不一致,举例分析其表述缺陷并说明英文如何精准表达。最后,提出英文科技交流只有综合使用中草药的法定药材名、植物学名、拼音和异名,结合英文使用习惯,才能提高药名的精准表达,提高英文论文的国际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传教士组织益智书会与中国学者杜亚泉的中文无机物命名方案及其异同,指出:两套方案都以确定物质的属名及一套定性词头为主要特征;两者都尽量利用中国传统物质名词来制定属名,出发点虽然良好,但未能准确反映出西方无机物命名的分类思想;前者所确定的词头与西方化学名词的定性词缀相对应,沿袭了西方名词本身存在的混乱和弊病,无法传递出关于化合物组成的准确信息;后者确定了一套与元素化合价严格对应的词头,通过掌握元素周期表等基本化学知识就能由名及物,可以间接反映出化合物的组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了类属式命名方案的影响及未得到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晕渲法是在地图上表示地貌高低起伏的一种方法,17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晚清时期,晕渲法通过译著传入中国,但当时没有专用名称,被称为“新法”或“斜光之法”;民国时期,“晕渲法”一词出现,据笔者考证应来源于日文书籍,同时期还存在其他别名,如“颜色法”“影线法”“浓淡色法”等;1949年后,晕渲法名称成为主流,但其别名“影线”“阴影”一直存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晕渲法知识的普及和晕渲地图的推广,“晕渲法”这一名称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7.
“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相似文献   

18.
译名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译名往往带有明显的翻译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们对该术语的理解。在一些文本翻译研究 方面的文献中, tertium comparationis 汉译名不仅译名不统一,且其译名并没有体现该术语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根据译名规范要求,结合翻 译研究的学科语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参考译名,希望通过该译名问题的探讨让人们意识到术语进一步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译名研 究甚至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形象思维在医学英语术语的命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物品、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对医学英语术语进行命名,可以增加医学英语术语的美感、趣味性和准确性,利于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