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2.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 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 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 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 d龄蛹,不能寄生6 d龄蛹。1 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我国杨树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蛹期的一种内寄生性天敌。笔者对该蜂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羽化1~2 d爬出蛹壳进行交配、产卵的时间分别为0.5~2 min、1~3 min。每头寄主蛹出蜂量平均为(70.2±34.2)头,雌雄比为(6.1±5.1)∶1。在温度(20±2)℃、相对湿度RH(75±10)%、光周期L∶D=12∶12时,发育一代需37.0 d;而在(28±2)℃、RH(75±10)%、L∶D=12∶12时,发育一代仅需19.5 d。雌成蜂每侧卵巢由10~12根卵巢管组成,每根卵巢管含卵3~8粒。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有效地延长其成蜂寿命,并能显著提高其怀卵量和寄生率,其中以取食蜂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分子嗅觉机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能够与美国白蛾取食后的泡桐叶片的互利素成分正十三烷、十四烷结合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OBP19和OBP23),研究此类互利素进入白蛾周氏啮小蜂后的嗅觉通路.通过Swiss-Model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1~CcOBP25进行同源建模,获得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针对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过程中出现的小蜂滞育现象,对其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属长日照型昆虫,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不同,在18℃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处于13L∶11D和14L∶10D之间;在21℃和24℃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变短,处于12L∶12D和13L∶11D之间。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的敏感光照虫态为幼虫期,且以幼虫的后期最为敏感,但整个幼虫期接受短光照对滞育的形成更为有利。通过观察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后在18℃,21℃,24℃和30℃的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60&#177;0.31℃和209.38&#177;8.72日.度。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蜂长期保存技术和指导商品蜂生产,正确把握放蜂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褐软蚧寄生蜂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榕树褐软蚧的寄生蜂在玉溪有9种,在昆明有4种,其中优雅岐脉跳小蜂(Diversinervus elegans Silvestri)和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 Girault)是主要寄生蜂,在玉溪占寄生蜂总数的60.36%,在昆明占寄生蜂总数的80.48%.在方位上,寄生蜂在榕树树冠东面、北面的寄生率高于西面、南面,以北面为最高,南面为最低.通过Iwao的回归分析,褐软蚧寄生蜂种群在榕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影响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的蜚卵啮小蜂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报道了影响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的蜚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hagenowii (Ratzebur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花椒吉丁啮小蜂的习性,以利用该蜂进行生物防治,笔者对其活动规律、取食行为、产卵行为及引诱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椒吉丁啮小蜂的日活动规律呈“M”形,在野外取食涂于陈旧危害部位的蜂蜜。雌成虫完成整个产卵过程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49.2±65.8)s,可分为定位、试探、产卵、修饰或休息4个阶段。陈旧危害部位对花椒吉丁啮小蜂的引诱作用与新危害部、健康树皮、花椒叶背和叶面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佛州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是果树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柑桔、芒果等果树,以及榕树、天竺桂、栀子花等园林植物。通过在福州地区的调查采集和种类鉴定,采获佛州龟蜡蚧寄生蜂3科6种。分别是:蚜小蜂科Aphelinidae的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hawaiiensis Timberlake、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stae(Howard);跳小蜂科Encyrtidae的红帽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ohgushii Tachikawa、聂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nietneri(Motschulsky);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ae(Girault)和一种姬小蜂Aprostocetus sp.。简要记述了寄生蜂的主要形态特征,并附形态特征照片供种类鉴别。观察所用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相似文献   

11.
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林间调查、灯诱成虫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杨小舟蛾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及越冬代成虫的日羽化量;此类害虫喜爱干燥的生长环境,降雨量偏多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但有利于颗粒体病毒病的发生,因此暖冬和干旱高温的气候极易导致此虫猖獗成灾;赤眼蜂、颗粒体病毒和黑棒啮小蜂等是此虫的重要天敌,对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Wistar大鼠血液生化值测定及性别和年龄对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荷兰产ISP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不同性别四个年龄段的Wistar封闭群大鼠的14项血液生化值进行了测定。和其他研究者的结果比较,该群大鼠具有较低的血液Hb、T.Bil、UA、Mg、TG值,较高的Alb、Cl值。血液Cre、Ca、Cl及40-90d的TP值与人的正常值接近,BUN、P、Mg、TG值高于人的数值。除Ca、CHO值不受年龄和性别影响外(P〉0.05),Cl、T、Bil分别不受性别、年龄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复合人工微生物组对制革废水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传统的厌氧/好氧(A/O)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的基础上,投加微生物复合菌形成人工微生物组。利用复合人工微生物组强化废水处理,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样品中的细菌16S rRNA V3-V4变异区序列,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以及物种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投加微生物组后,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效果得到提升,COD的去除率约为82.60%,氨氮的去除率约为99.47%。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人工投加微生物组使得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多样性提高,污染物降解功能菌占比有所提升,陶厄氏菌属(Thauera)成为其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复合人工微生物组的投加对强化制革废水处理系统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区小型河道生物组成特征及食物链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城区4条小型河道(曹杨环浜、午潮港、横港和朝阳河)中的生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共鉴得浮游植物268种,浮游动物157种,大型底栖动物21种,高等植物10种,鱼类13种.浮游植物包括绿、裸、硅、蓝、黄、隐、甲和金藻8个类群,其中以绿、裸、硅和蓝藻数量最多;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94种(不含植鞭毛虫)、44种、13种和6种;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幼体各2种;鱼类包括7科,分别为鲤科、鳉科、塘鳢科、斗鱼科、(?)虎鱼科、鳢科和合鳃鱼科,其中鲤科最为丰富,占全部鱼种的53.8%;高等植物包括沉水植物4种、挺水植物4种及浮叶植物2种.曹杨环浜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和高等植物的种类均最为丰富,且浮游植物和鱼类的组成较均一,无明显优势种,高等植被密度大,以沉水植物为主;横港浮游生物种类最少,脊椎动物仅见外来小型鱼类食蚊鱼,高等植物则以挺水植物为主,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午潮港和朝阳河的浮游植物以蓝绿藻为优势种,高等植物分别仅1和2种,且密度小、覆盖率低.4条河道的生物食物链结构都趋于简单化,且能量输出方式较为单一.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在今后的生态修复中要因河道而异,适当改善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促进食物链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which depends on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is the foundation for a species to survive and evolve. The entropy is the best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single-parameter and the two-parameter models, here we established som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bout the point mutation of a DNA sequence with finite length, as well as some functions describ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variation in quantities of 4 kinds of bases (A, T, G and C) in the DNA sequenc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we discussed the entropy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mutation.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a species maintained its entropy and evolv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creas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order to testify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we did a serie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random point mutation in Matlab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we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相似文献   

16.
西宁地区农田瓢虫种类调查及横带瓢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调查,西宁地区农田瓢虫种类主要有横带瓢虫、二星瓢虫、孪斑瓢虫、多异瓢虫、横斑瓢虫、纵条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斑菌瓢虫、龟纹瓢虫、菱斑巧瓢虫、十三星瓢虫共12种。其中优势种为横带瓢虫、二星瓢虫和孪斑瓢虫,分别占41 25%、27 90%和14 9%,其他种类占16 5%。  相似文献   

17.
大袋蛾越冬期天敌及生物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点调查、室内饲养观察和镜检,已确定在皖北地区大袋蛾越冬期主要天敌有15种,其中:寄生性天敌9种,寄生率为28.7%;捕食性天敌4种,其中鸟类捕食率为15.4%;病原微生物2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白僵菌感染致死率分别为3.9%和1.6%.四斑尼尔寄蝇和灰喜鹊是皖北地区大袋蛾天敌的优势种,应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生物侵蚀微生物的种类,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对乐山大佛地衣(lichen,LI)和苔藓样本进行了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地衣、活苔藓(living moss,LM)和苔藓残体(dead moss residue,DM)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组成在组内样本之间能进行聚类,组间差异也能良好区分;在细菌群落中,地衣与活苔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较为相似,两个样本的优势细菌均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醋酸菌(Acetobacteraceae);在真菌群落中,地衣样本的优势真菌是煤炱目(Capnodiales),但其在活苔藓样本中含量较少,活苔藓样本的优势真菌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其在地衣和苔藓残体样本中也有一定含量(7.47%~52.6%);古菌群落的组内差异较大,其中与氮转化相关的泉古菌(soil Crenarchaeotic group,SCG)总体丰度占比较高,并发现了较多未归类古菌(unclassified-k-nora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