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彦海  文春根  吴浩彬 《江西科学》2008,26(1):53-56,59
本研究分别在10℃、15℃、20℃、27℃和30℃等5种水温下暂养褶纹冠蚌,每组蚌的数量为30只,暂养5d后对各组褶纹冠蚌的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15℃以下水温中暂养的褶纹冠蚌,其总血细胞含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水温为15℃时其总血细胞含量最低,每毫升血淋巴中含血细胞的总数为(1.90±0.59)×10^6个;在15℃以上的3种水温中暂养的褶纹冠蚌,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总血细胞含量逐渐升高,水温为30℃时其总血细胞含量达到最高值,每毫升血淋巴中含血细胞的总数为(2.62±0.60)×10^6个。随着水温的不同,褶纹冠蚌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含量的变化与总血细胞含量的变化相似,而其中的大颗粒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含量的变化与总血细胞含量的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血细胞酶细胞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的血细胞和血清中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部位进行标记。实验结果显示:酚氧化酶主要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大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小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健康虾和患病虾血细胞中酶活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病理情况下,颗粒细胞能以细胞解体的方式,排出细胞内的颗粒,转化成有活性的酶,以此提高血淋巴中这几种酶的活性。透明细胞可以吞噬排放颗粒后的颗粒细胞,透明细胞中由高尔基体合成的酸性磷酸酶等溶酶体酶主要用于透明细胞的细胞内消化作用。研究认为:3种血细胞因含有不同的免疫酶以及酶的作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3种双壳贝类的血细胞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贝类血细胞都可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亚群.西施舌的血细胞中,透明细胞占11.02%,小颗...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罗氏沼虾的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各类血细胞的组成情况.方法:从罗氏沼虾心脏取血制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根据血细胞的形态、核质比、细胞质颗粒的大小与分布以及染色情况,可将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分为:①透明细胞,其胞质中无明显颗粒,核质比大;②半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均匀,核质比小;③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均一,分布均匀,核质比小.结论: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3类,它们在血细胞中所占比例依次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5.
血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软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头足类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质及其免疫学功能,实验利用活体染色、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对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性质及其弧菌吞噬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短蛸血细胞具有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4种类型.大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22.6%,平均直径为11.64±0.82?μm,胞质中没有或仅含有很少量的颗粒,细胞表面光滑无伪足伸出;小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1.7%,平均直径为8.88±0.88?μm,胞质中仅含有少量颗粒,细胞核对台盼蓝呈阳性反应,核质比较大;小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50.7%,平均直径为12.82±1.54?μm,胞质中具有许多大小较为均一的嗜碱性小颗粒,有些细胞内还含有小空泡,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疑为颗粒脱内容物所致,细胞表面有较短伪足伸出;大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25.20%,平均直径为13.66±1.50?μm,胞质中具有大小不匀的许多嗜碱性颗粒,有些细胞内也含有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的较大空泡,细胞表面有许多长伪足伸出.颗粒细胞中所含有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可能与蛋白质等分泌物的活跃合成有关.大颗粒细胞还具有全质分泌的特性,小透明细胞极可能是大颗粒细胞全质分泌后的一时性残余胞体.弧菌吞噬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透明细胞均没有弧菌吞噬活性,两类颗粒细胞均具有弧菌吞噬活性,暗示这两种颗粒细胞很可能是短蛸发挥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性细胞,不仅与某些物质的活跃合成与分泌有关,而且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外来病原的吞噬及清除.研究结果为揭示短蛸血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丰富软体动物免疫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May Grunwald-Giemsa染色法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a)血细胞的显微结构,根据细胞大小和核质比将九孔鲍血细胞分为3类: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血细胞密度为(8.32±4.76)×106/mL,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分别占血细胞总数的3.6%、91.7%和4.7%.透射电镜下血细胞可分为两类: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大细胞和中等细胞;无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小细胞.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证明九孔鲍血细胞中含有多糖、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它们的阳性率分别为57.3%、95.2%、86.3%、6.7%;但是根据血细胞的这几种成分不能区分血细胞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型及抗菌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种方法将栉孔扇贝血细胞分为2大类:透明细胞、颗粒细胞。吉姆萨染色观察,透明细胞的细胞质中颗粒很少,细胞核圆形,居中,细胞质较少,核质比大;颗粒细胞比透明细胞大且多,染色深,但核质比小,在细胞质中有颗粒,有些颗粒细胞具双核。密度梯度离心结果,透明细胞主要位于上层,颗粒细胞则大部分位于下层。吞噬力、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及活性氧检测结果表明,颗粒细胞均强于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别制作未感染蚌螨卵或已感染蚌螨卵褶纹冠蚌的外套膜、鳃、斧足、唇瓣、水管5种组织的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结果显示,未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结缔细胞分布均匀;而在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在蚌螨卵的寄生部位周围形成一个致密的包囊,从而使其周边的组织受到压迫,上皮与结缔细胞变形.表明蚌螨卵的感染对褶纹冠蚌的多种组织造成了病理损伤,从而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固定剂和染色剂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进行处理,利用组织学的手段对血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记数和测量.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浓度平均为2.5×107 cells/mL.根据细胞质中颗粒的多少、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血细胞的大小、核质比等,将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分为二大类: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透明细胞近圆形,直径7.65~8.28 μm,细胞核卵圆形,较大,细胞质中颗粒很少,核质比约0.66,约占总细胞数的45.3%;颗粒细胞圆形,直径9.58~10.42 μm,细胞质中有大量嗜酸性颗粒,核质比较小,约0.40,有些具双核,约占总细胞数的54.7%.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为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免疫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椭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相差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进行了滴片的短时观察和培养瓶中的较长期的活体观察,发现其血细胞在体内和刚取出时全为圆球体,而在体外较短时期内,绝大部分细胞要伸出伪足和棘突,紧贴玻璃表面,相互连成网状,只有少数细胞一直保持球形,不与瓶壁贴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条件下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部分物质以及血清对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发现CuSO4 和EDTA能显著地抑制吞噬作用 ;外源性Ca2 和Mg2 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吞噬 ,但不是维持血细胞吞噬能力的前提条件 ;血清对吞噬有一定调理促进作用 .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相差显微镜 ,研究了拟环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 (狼蛛科 Lycosidae)的血细胞 ,观察是有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细胞、类绛色细胞和脂细胞等五种类型 .拟环豹蛛与同目不同科的大腹园蛛 Araneusventricosus(园蛛科 )比较 ,两者分别都具有上述五种血细胞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池蝶蚌(贝)与三角帆蚌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池蝶蚌(贝)和三角帆蚌之间的4个年龄段和7种组织(心、肝、肾、鳃、闭壳肌、外套膜、性腺)中的10种同工酶(ALP、LDH、ADH、ACP、CAT、MDH、G-6-PDH、POD、EST、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年龄、组织特异性;池蝶蚌的同工酶系统较三角帆蚌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所检测的池蝶蚌种群的生活力和代谢能力强于三角帆蚌种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光镜(Wright氏染色和组化反应)和透射电镜观察鳙鱼外周血细胞.在Wright’s染色的血涂片上,可以区分: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颗粒细胞.淋巴细胞是数目最多的白细胞,而单核细胞的数目较少.电镜观察下,红细胞的细胞器较少,只有一些囊泡样体和少量线粒体.血栓细胞由于有大量的液泡和边周微管而与小淋巴细胞有较大区别.虽然单核细胞在体积和形态上酷似颗粒细胞,但单核细胞有更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而颗粒细胞含更多的特殊颗粒.颗粒细胞有两种类型:Ⅰ型颗粒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这两种颗粒细胞都是嗜中性粒细胞,是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发育时期.本文还描述了这两种颗粒细胞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肝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通过光镜下观察三角帆蚌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表明,它由分泌管,连接管,导管以及间质组成,为复管泡状腺,并通过透镜电子显微镜下对分泌管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观察到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环形板层状的滑面内质网,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微绒毛及丰富的细胞内含物等,研究结果显示,三角帆蚌肝脏的分泌管细胞有旺盛的分泌活动,可行顶浆分泌或全浆分泌。  相似文献   

16.
斑节对虾与黑斑口虾蛄血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和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kempi)的血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及黑斑口虾蛄的血细胞有三种类型①无颗粒细胞,②小颗粒细胞,③颗粒细胞.斑节对虾的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分别占循环血细胞总数的47.3%、13.1%和39.6%;而在黑斑口虾蛄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则分别占循环血细胞总数的29.6%、31.7%和38.7%.  相似文献   

17.
3种微藻对池蝶蚌幼蚌的选择滤食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3种不同藻类对池蝶蚌幼蚌的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舟形藻为影响因素,以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池蝶蚌幼蚌的摄食量在5 h内随着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3、7、9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相对生长率(壳长、壳高、壳宽和蚌重)、绝对生长率和养殖产量在9组实验中均变化明显;在试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舟形藻对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影响最大,3种藻类的最佳水平组合是:普通小球藻为250个/mL,斜生栅藻为2.5×104个/mL,舟形藻2.5×104个/mL。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染色体及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角帆蚌核型,以湖南三角帆蚌为材料,采用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染色体绝对长度较小,为1.05~3.20μm,平均长度为1.60 μm;其二倍体数目为2n=38.核型为12m 5sm 2st.染色体臂数NF=72.还发现了不少的双微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蚌科两种蚌钩介幼虫形态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钩介幼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但钩介幼虫的形状、大小、壳钩的长短、大棘刺的排列方式、壳表面的壳饰等在不同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蚌类,其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也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记数板记数、常规法涂片对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分析。根据血细胞的大小、形态、核质比、细胞质颗粒数,将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细胞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细胞可分成3种类型: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的平均血细胞密度分别为(1.755±1.086)×103/mL、(1.149±0.832)×103/mL。在此基础上比较了2种虾蛄在不同性别条件下,3种血淋巴细胞在循环血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并与其他甲壳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