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讲究仁义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八十四章涉及到"君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交友和为学.这些内容至今仍然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成分,对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5.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6.
张俏 《科技信息》2012,(16):170-170
本文研究《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起源问题,对于人格的塑造、品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人懂得了在具有了持之以恒、言行合一、能屈能伸、谦逊礼让、博学多才等等优秀的品质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在思想上让他们体会到这些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以<论语>为素材,全面分析孔子的"君子儒"之教.其中包括"君子"之辨、致君子之道和君子真伪之辨.对这些问题的分辨可以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思想、人格、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不同时代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形象进行改变塑造 ,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 ,为我们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形象提供了依据。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 ,为孔子素描了四张画像 ,以求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想学说,重视对话与探讨,形成了精神风采,深深地泽溉了中华文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善于对话与讨论,这种文化传统受到孔子人格与思想的影响,比如中国古代一直盛行的诗话与词话等形态便是这种传统的彰显.因此,从对话的精神风采去讨论圹孔子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是重要的门径之一.因此本文拟对于这一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