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澄澜  向元珍 《自然杂志》1996,18(6):358-360
厄尼诺事件是发生在东部和中部赤道太平洋的大范围海温异常升高(距平达 0.5℃以上)现象。通常厄尼诺事件每3~7年发生1次,每次持续时间通常9~12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与厄尼诺现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振球 《科学通报》1985,30(6):444-444
著名的厄尼诺现象——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温异常增暖,对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厄尼诺现象的成因,有的认为由于前期西太平洋聚集暖水以及东南信风崩溃而产生的开尔文波向东传播所致,有的主张与东南太平洋高压减弱引  相似文献   

3.
东亚冬季风-暖池状况-ENSO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李崇银  穆明权 《科学通报》2000,45(7):678-685
基于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海-气耦合模式(CGCM)的数值模拟结果,提出关于ENSO发生机制的一个新观点: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将导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西(东)风异常;而异常的赤道西(东)风可使得已在暖池区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正(负)次表层海温距平(SOTA)向东传播;沿温跃层东传的正(负)SOTA将造成赤道东太平洋正(负)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出现和 E1 Nino(LaNina)事件的发生.当 ENSO发生之后, E1 Nino(La Nina)事件的影响又将削弱(加强)东亚冬季风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江淮梅雨和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江淮梅雨由江南梅雨和淮河梅雨两个部分组成. 江南梅雨集中在6月下旬, 淮河梅雨出现在7月上中旬. 1998年以来, 江南梅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都经历了重大的年代际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 江南梅雨量与淮河梅雨量之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趋势变化和准两年振荡. 1999~2000年的强La Niña之前, 海洋增暖在赤道东太平洋. 进入21世纪以来,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信号集中在日界线附近露头, 是赤道中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早期信号. 2003, 2005和2007年是淮河流域的多降水年, 也是前期冬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距平的年份. 一个关系表明, 冬春赤道东(中)太平洋的增暖事件对应江南地区(淮河流域)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5.
据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随着厄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导致美国东部岛屿周围地区地震发生的次数不断增多.每5年到7年这段时间内,温暖的海洋气流会对整个赤道地区的气候模式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套全球海洋再分析资料初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BCC_GODAS2.0)的20年(1990~2009年)再分析资料,利用OISST和SODA数据集从整体上进行检验,分析同化产品误差特征表明,同化系统能够有效改进海洋温度和盐度的估计,尤其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垂向温盐总体RMSE相对同化前分别减小0.53℃和0.28psu,相对第一代同化系统BCC_GODAS1.0,温盐各层RMSE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然后利用HadISST数据对比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特征.同化结果的Nio3指数与HadISST的海表温度异常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高达93.6%;同化结果很好地模拟出了观测HadISST赤道太平洋季节变化特征,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逐月SSTA标准差季节变化的幅度变化较美国GODAS更接近HadISST;此外,同化在热带太平洋SSTA年际变率的EOF第一主模态所表现的ElNio空间结构,改善了冷舌地区的正异常年际变率强度,第二模态所表现的El Nio Modoki空间结构,改善了赤道东太平洋负异常局限于狭窄赤道地区的问题,并且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向南北高纬地区延伸的幅度和强度都得到加强,与观测HadISST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异常事件,其对全球气候异常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热带太平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且相对独立的ENSO事件,即以热带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为主的东部(EP)型ENSO和以热带中  相似文献   

8.
华北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陆日宇 《科学通报》2005,50(11):1131-1135
华北地区汛期(7和8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本文分析了华北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和海温异常, 发现海温异常在赤道东太平洋有显著的信号, 而且华北汛期降水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的东亚高空急流变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进而给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2014年2~3月,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西风事件后,赤道东太平洋产生了显著的暖海表温度异常(SSTA),标志着一次El Ni?o事件开始发展,但随着4月份之后西风事件的减弱消亡,赤道东太平洋暖SSTA也随之衰减,指示着2014年El Ni?o事件的发展在6~8月停滞.资料分析表明,2014年2月,来自印度洋的MJO湿位相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产生,触发了2014年El Ni?o事件.3月初,MJO干位相传播至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开始减弱.3月中旬以后,东传MJO信号明显减弱,这时赤道西太平洋海表东风异常的发展维持与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的纬向梯度联系紧密.在MJO信号消亡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表异常东风通过风-蒸发反馈作用令当地暖SSTA逐渐加强,降低了局地海平面气压;同时该异常东风令赤道中太平洋混合层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冷平流,抑制了赤道中太平洋的持续增暖,使局地海平面气压升高,从而加大了赤道西-中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负异常,使得赤道西太平洋的表面异常东风维持加强.这种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异常东风和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异常的正反馈能够维持到8月份,导致西风事件减弱消失,造成El Ni?o事件的发展停滞.  相似文献   

10.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91,36(14):1081-1081
北方涛动(NO)是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之间海平面气压距平反相振荡的现象,即当东北太平洋气压升高时,西北太平洋气压降低,反之亦然。由于它与南方涛动(SO)对称且位于赤道以北,故称为北方涛动。研究表明,北方涛动在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年际变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降水和平均垂直环流有密切联系,而且还同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和气候有关。这些工作是以近30多年资料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崇银  裴顺强  普业 《科学通报》2005,50(11):1136-1141
赤道西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对ENSO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资料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它同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异常的强(弱)东亚冬季风不仅能激发产生赤道西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 而且还将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导致一个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的形成. 更主要的, 研究表明上述异常流型产生的物理过程是异常东亚冬季风所造成的气压形势的动力影响, 因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影响下,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会形成向西(东)的气压梯度, 即(>0)的异常气压形势.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气候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再次到来,2015年或将成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小伙伴们hold住啊!"但打开微信,这段"耸人听闻"的消息就足以让人hold不住。坏小子"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现象,就好似海水"感冒发烧"了。这种现象一般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长达18个月的情况,通常都会跨越2个年份。比如,上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就出现在2009—2010年。厄尔尼诺和与之相反(海水异常降温)的拉尼  相似文献   

13.
<正>依据太平洋增暖事件当年及衰亡位相的热带海表面温度(SST)的分布差异,将其演变过程分成3种类型,即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拉尼娜位相(Ⅰ型),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正常位相(Ⅱ型),以及赤道中太平洋增暖衰亡(Ⅲ型).本文研究了三类太平洋增暖衰亡年夏秋季东亚热带气旋(TC)登陆活动的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Ⅰ型,TC登陆呈现"偶极"型分布,即登陆华南、海南岛和北部湾的TC增多,而登陆华东的TC则  相似文献   

14.
周波涛  赵平  崔绚 《科学通报》2010,55(1):74-79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 初步探讨了夏季(6~8月平均)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变化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关系, 发现APO强弱的年际变化与北太平洋SST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54~2003年间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8). 夏季APO偏强(弱)时, 北太平洋SST往往偏高(低). 与APO异常相关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佐证了APO和北太平洋SST的同位相变化关系. 当APO处于正位相时, 高空东亚西风急流减弱, 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为异常反气旋型环流控制. 此外, 北太平洋区域感热潜热通量出现负异常, 海洋得到热量, 同时, 暖水向北的异常平流输送增强. 这些变化均有利于北太平洋SST增暖,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利用ICOADS重建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GODAS的月平均次表层海温(SOT)、向外长波辐射(OLR)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数据,通过与1997/1998年El Nio的发展对比,分析了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演变特征,探讨了2014年未能发展出强El Nio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9月~2014年2月,暖水在西太平洋暖池堆积,虽然满足了El Nio爆发的热力条件,但由于西风异常爆发较晚,且维持时间较短,并在2014年4月以后转为东风异常,抑制东传暖的Kelvin波,使得暖水缺少进一步东移的条件;2)从西风异常发生发展来看,2013年东亚冬季风较弱并且缺少赤道印度洋西风异常的支持,导致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爆发较晚;3)2014年4月以后,缺少南北半球的经向风辐合和质量输送,导致赤道西风异常西退而后转为东风异常.此外,赤道印度洋也有着显著不同.在1997/1998强El Nio发展之前的1996年冬季,IOD位相和太平洋东风异常减弱消失,Walker环流上升支东移,暖水在西风异常的驱动下沿着温跃层向东移动,为El Nio的爆发提供条件.2013/2014年冬季缺乏这个条件.  相似文献   

16.
赤道太平洋大气低频振荡与海表水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80年代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水温资料及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大气资料的分析,发现热带大气低频振荡,与赤道太平洋SST异常存在反相变化特征,SST正异常对应弱的大气低频振荡,SST负异常对应强的大气低频振荡。相关场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负相关,并指出印度尼西亚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海-气耦合(IAP CGCM1)模式40a的积分结果以及10a的观测结果,了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水温(SST)异常之间的密切关系。强东亚冬季风年的热带SSTA场在中西太平洋为正距平,东太平洋为负距平,在弱东亚冬季风年的情况基本相反,西太平洋为负距平,中东太平洋则为正距平。强东亚冬季风活动在中西太平洋正SSTA区以西以东产生西风距平和东风距平,从而加强这  相似文献   

18.
通过资料分析,对比了东太平洋型El Nio(EP-El Nio)和中太平洋型El Nio(CP-El Nio)的生消演变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两类El Nio与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都有明显的负相关,但在不同相位阶段相关性的变化明显不同;两类El Nio的发生与赤道温跃层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生消演变过程中温跃层东西向的梯度和显著变化的区域以及温跃层振荡的幅度和时间都有显著差异;两类El Nio生消过程中,赤道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演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暖SOTA的聚集时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位相反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两类El Ni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有着明显不同的路径:东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回路在赤道及其北侧,在赤道以南虽有SOTA的传播,但没有形成显著的回路;而中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路径在赤道及其南侧,在赤道以北其传播路径则远不如赤道以南清晰.本文还初步讨论了两类El Nio与赤道纬向风异常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EP-El Nio更多是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大范围异常西风的响应;而CP-El Nio则更多是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的响应,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赤道东太平洋区域异常东风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山  田纪伟  魏恩泊 《科学通报》2000,45(11):1185-1189
通过对1982~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OAA/AVHRR)1°×1°海表周平均温度(SST)遥感资料的分析,发现南海SST异常存在大约4年与8年尺度的振荡周期,赤道东太平洋与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分别存在着大约4年尺度、8年尺度振荡周期.通过子波分析方法的多尺度特性,明显地发现在4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发生同相耦合振荡,并且每次发生在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南海都会与之响应.而在8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西太平洋的SST异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7,32(16):1241-1241
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是El Nio现象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合成模型和常用的实变量EOF分析指出,主要增暖区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符淙斌等根据El Nio时期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经向廓线的EOF分析,揭露了主要增暖区位置不同的几类El Nio事件,即除了赤道东太平洋增暖的经典模型外,还存在着主要增暖区在中部和西部太平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