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阐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系统构筑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想模型,制定计算标准,运用宁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度量各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进而分析了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业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山东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主流意见认为山东省属于资源性缺水,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不利于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在此从水资源的特性、多年平均降水量、人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开采潜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否定了山东省是资源型缺水的说法,指出山东省水资源短缺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失衡造成的发展型缺水,并选取一定指标,如:缺水率、地下水超采率、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等,建立了缺水类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山东省各地区的缺水类型,分析了水资源短缺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制定正确的水资源战略提供依据.图6,表3,参11.  相似文献   

3.
从系统整体论出发,就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内涵、特点、要素关联和系统整体观,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整体方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设计了一个反映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状况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 GEM-AHP 计算模型.该模型是以水资源利用效果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技术和管理等领域的多个因子为评价指标,根据方案层与目标层间的关系,将各个子区相对于水资源利用效果的组合权重之比作为各自应分摊的水量之比;再由各子区的人口数量信息,综合确定各自分配的水资源数量.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技术和管理等多领域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权衡率及其在不同水资源利用模式下的扩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别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是否符合可持续性要求是当今水资源评价的关键环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看成是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多个目标的连续过程,在探讨多目标决策的非劣权衡率和无差权衡率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历程中决策者偏好结构的不同,将多目标决策权衡率的涵义扩展到与时间相关,揭示了不同水资源利用模式下经济效益目标和环境效益目标之间的权衡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变特性,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的识别和评价提供了相应依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可供决策层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牧业基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牧业基地,缺水问题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来评价农牧业基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对于指导农业基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能值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方法无法合理评价生态经济系统内不同种类的能量或物质真实贡献的局限性,引入生态经济学的能值分析方法,以能值为量纲核算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及货币流,建立能值指标体系,量化、评价系统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程度,为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郑州市实例应用显示,郑州市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可持续指标为0.82,处于消费型阶段,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为83万人,远远低于实际人口数,水资源压力很大,郑州市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尚未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布局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模型,该模型已在桂林市的总体规划中得以实施. 首先,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模的基本框架. 然后,分别建立了产业和人口布局的交通影响评价模型、空间收入公平性评价模型、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和流域河网水质评价模型,并以这些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确定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模型的优化目标. 最后给出了模型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其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最后针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表2,参12。  相似文献   

10.
水土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组合状况是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东北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的总体态势,从市域尺度对该区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承载力(WRCC)、耕地资源承载力(LRCC)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各评价单元WRCC与LRCC的空间组合关系将东北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区,提出各类型区水资源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与调控途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WRCC、LRCC区域差异显著,空间组合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在北部及东部山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其余地区二者空间组合的一致性尚好,其中松辽平原东部及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好,东北沿海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差.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11.
The linchpin of strategy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in Chinese county enforcement area is to accomplish the basic transformation about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xtensive mode to intensive mode. For most counties of China, the overmany population is an element which influe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carry on its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under the guide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rspective Target of 2010.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judging method focusing on output value-Income and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 managem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growth of population,resourc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严酷、经济基础薄弱,是甘肃基本的省情特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能源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紧迫。通过选取甘肃周边的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作参照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和甘肃周边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甘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省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表3,参16。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110个商品粮基地县为例,构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依据Q型聚类结果划分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较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较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和极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5种空间类型。为促进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1,表3,参7。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49~2006年商洛地区及所辖7个县的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压力变异系数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6年,①商洛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在1949~200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近年来,耕地压力指数波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期间个别年份自然灾害所致。且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严峻。②商洛地区的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尖锐,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③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但距人均粮食消费400kg(小康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耕地压力较大,各县耕地压力指数普遍都大于1。④各县间的同期耕地压力大小存在差异,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进一步探讨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运用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粮食的产量。图4,表1,参14。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影响颍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水资源负载指数、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分析了颍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颍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流域整体负载指数为19.24,约一半县市的负载指数大于20,今后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较小;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4.51亿m^3,可引用流域外水资源潜力约23.69亿m^3,以水资源的最大可利用总量计算,2008年颍河流域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约为2 732.88万人,低于常驻人口数量,超载幅度为10.88%;预测2020年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为3 590.87万人,高于预期人口11.62%。由于颍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考虑水质、供水保证率、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实际承载力可能远小于计算值。研究结果对颍河流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治污、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对吉林省2005年49个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市县综合评价数值,将其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中等、欠发达和落后等5种经济类型区,并分析了各经济类型市县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表2,参16。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天水市1978—2008年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最小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天水市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天水市的113个乡镇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的5县2区中的秦安县为粮食较安全区域,耕地压力指数较小,其他区、县分剐为粮食较不安全区域和不安全区域;通过计算全局Moran指数I得出:天水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全局正自相关;Moran散点图刻画了天水市各个乡镇人均粮食和耕地占有量的局部空间联系形式,呈现出一种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图8,参12。  相似文献   

18.
SD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巨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强非线性的反馈结构,系统行为往往具有反直观性、对内部参数变化的不敏感性等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模较传统的数学模型更能充分刻画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论文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复杂动态关系,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自然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适度增长三种方案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比较优选出最佳模式,旨在为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供需平衡原理,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等级体系,通过瓶颈指数和丰富指数的计算,评价了“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探讨了2010年瓶颈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其中水环境是瓶颈作用最强的因子,瓶颈程度均达到强或较强的程度。若实现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01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和能源结构,但瓶颈程度降低,达到较强或弱,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运用瓶颈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五”期间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进行了相对可靠的预测,为其他地区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图1,表3,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