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3.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4.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5.
致富门路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名酒虎骨酒,为人们驱病强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然而.老虎是国际上重点保护的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国务院曾于 1993年 2月19日下发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的规定.但是.我国有关专家已经发现了新一代名贵药用动物:地羊.实验表明,中华地学骨头具有高出虎骨数倍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替代虎骨.以地羊骨为原料酿制的“塞隆风湿酒”已通过卫生部鉴定,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羊除了骨具有药用价值外,还可全体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功效,可主治红斑狼疮、慢性肝炎、胃溃疡等人类顽症,且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中华地羊又是珍贵皮毛动物,其皮毛脱水性能好,有绢丝感,可与水獭皮毛相媲美,其肉还可作野味食用.因此,中华地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华地羊,又名塞隆,即鼢鼠.成年体重390—480克,60日龄即可繁殖,年产2—3胎,每胎产6—8只.地  相似文献   

6.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曾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充满“八股选家气”。“草蛇灰线法”,便是用来做这种指责的最重要的一条证据。他说:“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按,实为十六次)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  相似文献   

8.
第197期《中国报刊报》上登了一篇题为《“偶尔”与“偶而”》的短文。文中说:“‘他常常写杂文,偶而也写点诗’。这里的‘偶而’是‘偶尔’之误。”作者还批评说,报刊上这种差错“并不少见”,“大都是作者写了别字,编者以错为正或未发现所致。”  相似文献   

9.
<正> “造园”与“园林”两个名词,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为一谈,在学术上必须彻底澄清,以免长此混淆不清,影响科学及事业的发展。特撰此文,以就正造园界同志。 一、“园”及其有关词汇 在我国文字上“园”字及其类似的词汇为数甚多,拟分为单词及复词两项分别加以说明: (一)单词 1.园《说文》:“树果为‘园’。”今称栽果树者为“果园”。栽桃者称“桃园”,栽梅者称“梅园”,栽牡丹者称牡丹园”。亦称私人的庭园为“花园”。 2.圃《说文》;“种菜为‘圃’。”今栽菜者称“菜圃”,育苗者为“苗圃”。世称黄帝之园为“县圃”。 3.囿《说文》:“有禽兽曰‘囿’。”《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相似文献   

10.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11.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12.
“屈戌”(一词新《辞源》作“屈戍”,释作:“门窗上的搭扣。”新《辞海》作“屈戌”,释作:“门窗上环纽、搭扣。”两部大型辞书,竟然不同,谁是谁非,实在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一、屈戌、屈膝和屈戍的关系“屈戌”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石虎作金银纽屈戌屏风。”“屈膝”一词最早见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明周祈在《名义考·物部》中说:“曲须为屈膝。李贺诗:‘屈膝铜铺锁阿甄。’盖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言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戌’,李商隐作‘屈戍’,皆误。”他认为作“屈戌”误,应该作“屈膝”,因为其意为“如膝之屈也。”那么,“屈膝”该是整体,是后来误作“屈戌”,即“屈戌”是“屈膝”的别体。另外,他说“《乌栖  相似文献   

13.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4.
有毒的鸟类     
沈阳的一位读者—赵丰同志来信说:“我是一名动物爱好者,也是《大自然》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我读过很多有关鸟类的文章,从未听说任何一种鸟有毒,今天读了《辽宁日报》一则消息:‘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种剧毒啄木鸟。’请贵刊代为解释:世界上是否有有毒的鸟,如果有,有多少种?中国有无分布?”根据赵丰同志要求,我们请庞秉璋教授撰写了《有毒的鸟类》一文,以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15.
读者何俭同志来信指出:“贵刊第2期在介绍美国国务卿的文章(亚历山大·黑格)中,把‘默默无闻’错写成‘没没无闻’。”我们以此询问该文作者王克勤同志。据他的答复摘要如下: 据我所知,“没没无闻”这一成语是有根据的,“没没”或“默默”,在中国最古老的书如《左传》之类中都出现过,但与“无闻”连用,则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名著《法书要录》,他说:“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犹愈没没而无闻。”意思是埋没而不为人所闻。新出的  相似文献   

16.
寡节隐翅虫亚科(M‘cropepl‘“ae)已知属检索表1。前胸背板和鞘翅有明显的隆线(图11.A达,由清楚的肩隆线定界……前柯背板无明显的隆线(图41;41B,C68.7),伪缘拆[lI很发 2。A),鞘翅两侧急转下弯,.鹰瞬和伪缘折·,··一……‘·‘·‘’‘·‘·“‘·“‘””””’‘’‘’‘”””‘’“‘”’“中域的隆线轻微,无肩 Kalissus LeConte.玖蓉塞和额区前部几乎平行,二眼在背面不由横隆区相连;腹部前3背片各有三条纵 隆欢补,·一庵仆·~····~·……八················,············……Mi“r“Pepl”“…  相似文献   

17.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18.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19.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20.
一《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字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