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单殖吸虫个体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作者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对寄生于链的小鞘指环虫和鲢指环虫及寄生于鳜鱼的河鲈锚首虫的个体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的结果。在寄生状态下,这三种单殖吸虫的活跃性很不一样,而被剥离到清水中之后,其活动均大大加强。相应的三种纤毛幼虫自卿出后,很快就开始活跃的运动,并表现出对水流的敏感。纤毛幼虫对来自宿主鱼和非宿主鱼的组织(如鳃、鳍和鳞)有相似的趋向反应,在刺激物的表面可作短暂(数秒)停留和移动。  相似文献   

2.
记述寄生于新疆鱼类的5种指环虫:巨突指环虫Dactylogyrus sphyrna,寄生于拟鲤;赞特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andti,寄主为东方鳊;旺德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寄生于东方鳊及丁Gui;大棘指环虫Dactylogyrus macracanthus,寄主为丁Gui;矮小指环虫Dactylogyrus nanus,寄主拟鲤,以上5种指环虫均为我国新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整理采于广西和海南的单殖吸虫标本时 ,发现寄生于虎鱼鳃上的指环虫两新种 .并确认二翼指环虫DactylogyrusbialatusWu ,Wang&Jiang ,1 988为棘虎伪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hazeOgawa ,1 984的同物异名 ,且棘虎伪指环虫为中国新记录 .现报道如下 ,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1 .钦州指环虫 ,新种Dactylogyrusqinzhouensissp nov .(图 1 -a ,b )图 1 钦州指环虫 ,新种Dactylogyrusqinzhouens…  相似文献   

4.
涉及离鞘隐翅虫属的厘家及中国种的引证,再记述与分布。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整理采于广西和海南的单殖吸虫标本时,发现寄生于虎鱼鳃上的指环虫两新种.并确认二翼指环虫Dactylogyrus bialatus Wu,Wang & Jiang,1988为棘虎伪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 haze Ogawa,1984的同物异名,且棘虎伪指环虫为中国新记录.现报道如下,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对白头叶猴的个体行为下定义,利用焦点动物法对个体行为进行定量的研究,并与灵长类动物做比较,从行为上说明 白头叶猴如何适应 石灰岩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和探讨天蓝喇叭虫的罪状行为及固着机理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进行了活体观察发射天蓝喇叭虫的固着结构位于虫体的后端,即细胞皮层纵向排列的纤毛动索的交汇位置,喇叭虫固着时在固着结构形成丝状伪足。本文首次报道的纤毛钢动物身体上出现了伪足这一现象,揭示了鞭毛纲,纤毛纲和肉足纲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确立。  相似文献   

8.
长吻鮠幼鱼小瓜虫病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主要寄生于鱼类皮肤、鳍、颌须、颏须和鳃 ,在长吻幼鱼的肌肉组织边缘发现有多子小瓜虫幼虫寄生 .感染部位均有上皮和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白色囊泡 .皮肤和触须上的一些寄生部位糜烂、充血、色素层部分缺失 ,鳍条被挤压变形 ,严重感染者鳍、颌须和颏颏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讨论了该病造成长吻幼鱼致死率高和难治疗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  相似文献   

9.
个体行为成本分析指在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行为的心理规律。本文通过对个体行为成本的概念的阐述以及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分析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行为是通过分析行为的成本来决定"为"或"不为",而其本质就是实现行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 Fouquet,1876)主要寄生在圆口铜鱼的皮肤、鳍、颌须和鳃上.小瓜虫破坏鳃的程度分为3个层次:轻度,小瓜虫寄生在鳃上皮,鳃丝未发生粘连;中度,鳃丝发生粘连,鳃丝的基本形态仍可辨;重度,虫体大量寄生,鳃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鳃丝基本形态以难以辨别.感染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形成白色囊泡;皮肤和鳃上的一些寄生部位糜烂,部分上皮缺失;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者鳍缺失.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主要采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小腔游仆虫形态和形态发生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从银线系角度及发生角度上证明该虫尾部的四根棘毛的来源不同,由此建议把左边两根看成是左缘棘毛减少至两根的情形并称之为左缘棘毛,讨论了长期存在混淆的区别,并验证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前者。  相似文献   

12.
黄鳝多子小瓜虫病急性传染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30℃时,多子小瓜虫造成黄鳝的严重传染,并引起大量的死亡。用0.68mol/L的NaCl溶液或5.0~6.7mmol/L乙酸浸洗10min,效果很差,高温条件下多子小瓜虫引起急性传染病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个体行为在突发性传染病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行为改变来减缓和控制突发性传染病传播的能力是应对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了解个体行为改变如何影响突发性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基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A/H1N1)数据,建立基于社交网络的个体决策心理模型(LHBM),将个体行为改变率嵌入个体水平的传播动力学模型(IBMs),并研究个体行为改变如何影响A/H1N1的动态变化。然后,基于IBMs,应用基于序列蒙特卡罗的近似贝叶斯计算方法(ABC SMC)估计未知参数。结果表明:IBMs能更准确地描述A/H1N1的传播过程,揭示个体行为改变对A/H1N1暴发的影响。此外,媒体宣传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引导个体的行为改变,而且个体的积极响应对于缓解和控制突发性传染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对乌鳢鱼苗集群行为发生、发展、集群形式进行了观察,并对集群行为的生态学适应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乌鳢鱼苗集群行为是在鱼苗具有游泳能力后出现的;随着个体的长大,鱼苗集群形式不断变化;乌鳢鱼苗的集群使鱼苗具有生态学适应上的优越性,对其个体生长和生存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腹柱虫Gastostyla sp.成包囊过程中,其纤毛器的分化不论是从细胞前端或是细胞后端开始,其大、小核的变化是相同的。首先,两个大核先出现复制带,然后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形融合大核。另外也观察到二核包囊和四核包囊,融合大核在包囊进入休眠之前出现复制带,改组后的融合大核在休眠包囊中分裂为二。在成包囊过程中,两个小核中的一个被吸收。出包囊时,小核分裂为二,融合大核行无丝分裂成两个大核。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主要采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小腔游仆虫E.aediculatus形态和形态发生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从银线系角度及发生角度上证明该虫尾部的四根棘毛的来源不同。由此建议把左边两根看成是左缘棘毛减少至两根的情形并称之为左缘棘毛。讨论了长期存在混淆的E.aediculatus和E.eurystomus的区别,并确证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前者。  相似文献   

18.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小核体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施行显微手术去小核,共得无小核再生细胞117个。所有去小核的再生细胞虫体较小,活动能力和捕食能力明显减弱,游动范围大大缩小,细胞质深暗且看不到有明显的食物泡存在。近半数的无小核再生体失去了细胞分裂的能力,另外半数的无小核细胞在术后10天内员能分裂1~3次,但2个星期内所有的无小核体均陆续死亡,完全丧失了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的小微企业已经由体制外的初始发育阶段逐渐成长为福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推动、支持与指导。然而,面对当前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各种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小微企业发展与政府行为之间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福建省政府应在政策环境方面、资本融资、民间资本市场规范、创新产业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为优化。  相似文献   

20.
对冠突尾柱虫进行显微手术,得到合融合大核的后断片,进而观察它们的表膜小器官的形态发生。其整个形态发生过程基本上是尾柱虫形态发生的延续。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大核DNA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有高度组织化的,有顺序的形态发生没有改变,依然按照它们正常模式发育,不受大核DNA含量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了细胞表面模式是不易受到细胞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