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gel相关元件属于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TEs)的一个家族.我们在鲤科雅罗鱼系鱼类的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2序列中分离并鉴定了这类元件,而在鲃系的直系同源位点上没有发现,从而为雅罗鱼系的单系性提供了新证据.这类元件可能是在雅罗鱼系与鲃系分歧后插入到雅罗鱼系的共同祖先中的.较高的序列变异及相对广泛的物种分布表明生长激素基因中的Angel相关元件是一类古老的转座子,大约26 Ma前可能已经在雅罗鱼系共同祖先中出现.  相似文献   

2.
鲤科鱼类系统进化过程中SINEs的插入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散在核重复序列(SINEs)是真核生物基因组内的移动元件,已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报道了用SINE的插入事件和细胞色素b基因来研究鲤科鱼类的进化.结果显示:细胞色素b基因和SINEs插入事件在大的鲤科鱼类分类上都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将整个鲤科鱼类分为雅罗鱼系和鲃系;两种分子标记所获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野鲮亚科的进化地位.SINEs插入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该亚科的进化地位比较原始,而细胞色素b序列的结果则显示其相对较晚的进化起源.尽管在该研究中分析的物种较少,但为SINEs在鲤科鱼类插入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泰山赤鳞鱼作为一种古老而分布特异的鲤科鱼种,其分类和进化地位尚存在很多争议.利用PCR方法克隆了泰山赤鳞鱼线粒体DNA的12S,16SrRNA、细胞色素b和ATP酶8/6基因序列,分析了碱基组成变异和核苷酸序列差异,并与鲤科其它属种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所有基因都是(A+T)%(G+C)%.蛋白编码基因在第三位点是G缺失基因,并集中在第三位点发生替换突变.利用最小进化法(ME)和邻接法(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泰山赤鳞鱼不属于突吻鱼属,而是更接近倒刺鲃属和鲃属.利用细胞色素b序列计算并推断泰山赤鳞鱼可能起源于1 6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4.
在浈水上游产江源地亚历河采集到鱼类40种和亚种,分隶于5月13科31属,以骨鳔类为主,其中鲤形目种类占67.5%,鲤科占鲤形形目的70.49%,既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的裔类,又有南亚暖水性鱼类,东陂拟腹吸鳅,侧条光唇鱼,宽鳍Su等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生态类群占明显优势,浈水源地的鱼类区秒东洋区的特征比较明显,根据Ba亚科占鲤科类31.58%,以及东洋区鱼类占全部种类的36.24%,而鲂鳊、鲴、鲢、雅罗鱼五亚科种类仅占26.33%等特征,认为将南岭作为全北区与东洋区的分界线更符合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5.
16SrRNA基因序列变异和中国野鲮亚科鱼类单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鲤科中的鲃系是一个单系类群,由鲃亚科、鲤亚科、裂腹鱼亚科和野鲮亚科组成,但它们各自的单系性及相互关系还没有系统发育证据.采用PCR方法获得了27种鱼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其中包括18种野鲮亚科鱼类,代表了中国野鲮亚科13个属.应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Bayesian法分别构建其分支系统图.结果表明,野鲮亚科鱼类形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并且包括两个主要分支类群:其中一支包含鲮属、缨鱼属和墨头鱼属;另一个支系包括野鲮属、拟缨鱼属、异华鲮属、卷口鱼属、唇鲮鱼属、泉水鱼属、直口鲮属、盘鮈属、纹唇鱼属和华鲮属.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表明,传统分类学中使用的一些形态特征,如口唇及其相关结构等,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并不完全与其系统发育进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浈江上游亚历河采集到鱼类41种和亚种,既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后裔种类,又有南亚暖水性鱼类.东陂拟腹吸鳅,侧条光唇鱼,宽鳍等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生态类群占明显优势,分隶于5目13科31属,以骨鳔类为主,其中鲤形目种类占56%,鲤科占鲤形目82.6%,根据该地鱼巴亚科占鲤科种类26.3%,以及东洋区鱼类占全部种类的36.2%,而鳊、鲴、鱼句、鲢、雅罗鱼五亚科种类仅占19.5%等特征,认为将南岭作为全北区与东洋区的分界线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鲤科鲃亚科鱼类化石,化石体长194 mm,出露部分长211 mm,体延长,稍侧扁,咽骨细长,呈镰状弯曲;咽齿3行,圆柱状,末端尖且稍弯曲。新材料的体型、咽骨形态及咽齿齿式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3属特征相近,仅在体长与头长的比值上有一定区别。通过特征比较发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的鲃亚科鱼类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鲃亚科化石在研究区属首次发现,且是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根据现生鲃亚科的栖息环境推测,研究区当时应为淡水湖泊环境,海拔高度在1 250~2 500 m。  相似文献   

8.
通过PCR扩增出中国近海石首鱼科(Sciaenidae)6属8个代表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多个生物软件对序列变异和碱基组成进行分析,计算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平均核苷酸变异数、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等遗传信息指数,并结合GenBank上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同源序列构建UPGM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表明,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为最早分化的一枝,其次为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而黄鱼亚科(包括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和鮸鱼(Miichthys miiuy))分化最晚,这支持了形态学得出的结论.在分子水平上明确了叫姑鱼亚科和黄鱼亚科的系统进化地位,并得出黄姑鱼比白姑鱼更早分化的新推论,但对于形态学上将白姑鱼和黄姑鱼归属于同一个亚科的结论还有待使用多个不同进化速率的基因加以分析考证.为探讨中国石首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做了尝试,并就线粒体16S rRNA基因在该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岱海9种鲤科鱼LDH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岱海水体中9种鲤科鱼类进行了LDH同工酶谱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种间谱型有明显差异.同工酶谱经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草鱼和瓦氏雅罗鱼被划为一类群,在分类学上它们属雅罗鱼亚科,红鲤和普鲫被划为一个类群,它们属于鲤亚科,而红锗、团头鲂和H.leucisculus被划为另一类群,它们均属亚科;鳙和白链在分类学上属鲢亚科,同工酶分析表明:鳙接近鲤亚科,而白鲢更接近于亚科.可见,这些类群的划分与经典系统分类基本上一致,表明LDH同工酶谱的主成分分析在鱼类分类和演化研究中是一可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与东亚鲿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鱼尝)科2属9种鱼类同一基因序列排序,并选用鲇形目鲇科的大口鲇、钝头(鱼危)科的鳗尾(鱼央)和伦氏(鱼央)以及脂鲤目的断线脂鲤作外类群.分析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计算了Kimura双因子遗传距离和(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鱼尝)科鱼类分子系统树,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测定的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存在3bp的缺失;(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鱼尝)科构成一单系类群;(鱼艹)属为较为特化的属,拟(鱼尝)属为一明显的类群,而黄颡鱼属与(鱼危)属关系较为混乱;(3)东亚(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18%~0.30%.本文是中国鲇形目(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体外颜色标记对两种喜集群鲤科(Cyprinidae)鱼类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比较这两种鱼类对颜色标记的反应差异。【方法】以鲤科鱼类锦鲫(Carassius aurat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将实验鱼标记前后作为对照和处理,测定两种鱼类的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r)和最大代谢率(MMR)。【结果】1)颜色标记前后,锦鲫和中华倒刺鲃的U_(crit)和U_r均无明显变化且保持较高的重复性,但中华倒刺鲃在标记前的U_(crit)明显高于锦鲫的U_(crit)。2)颜色标记前后,两种鱼的MM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表明体外颜色标记对锦鲫和中华倒刺鲃的有氧运动能力均无影响,该方法可较好地运用于鱼类群体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拉萨河鱼类资源现状与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以来考察研究结果显示,拉萨河分布的主要经济鱼类有8个种,主要由鲤科Cyprinidaei(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叶须鱼属Ptychobarbus、尖裸鲤属Oxygymnocypris、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鲦科Sisoridea(原鲦属Glyptosternum)、鳅科Cobitid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3个类群组成,上下游之间鱼类区系差异不显著,鱼类多以水生无脊椎动物、藻类、植物碎屑为食,多在6~8月繁殖。渔获物个体呈减小趋势,个别鱼种面临灭绝危机,由此,对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斑马鱼cGnRH-Ⅱ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斑马鱼脑组织提取总RNA,应用RT--PCR方法克隆eGnRH cDNA,其长度为646bp,包括一个258bp开放阅读框;编码的cGnRH-Ⅱ前体为86个氨基酸残基,由一个信号肽、GnRH十肽和一个由蛋白水解位点(Gly—Lys—Arg)连接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肽(GAP)组成;其中信号肽和联接肽的长度分别为24和49个氨基酸.该eDNA编码的cGnRH-Ⅱ的前体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cGnRH-Ⅱ前体一致.表明物种问cGnRH—Ⅱ cDNA的蛋白编码区高度保守,而非编码区的保守性程度很低.进化分析表明,斑马鱼与鲤鱼、鲫鱼、拟鲤、黑头软口鲦等淡水的鲤科鱼类的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PCR扩增了澜沧江流域景洪段鲃亚科(Barbinae)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和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共5种鱼的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重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中国结鱼与野鲮亚科(Labeoninae)亲缘关系较近;云南四须鲃与短吻鱼和黄尾短吻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长臀鲃次之.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佐证了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群,四须鲃属(Barbodes)为鲃亚科鱼类进化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区系调查中所获的鲤科鱼类标本11属13种,对其咽骨咽齿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可供研究鲤科鱼类分类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查栖息于不同水流速度生境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游泳能力和自发运动是否会对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反应。【方法】以栖息于静水生境的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以及栖息于流水生境的青鱼(Mylopharyngoden pice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等7种鲤科鱼类的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0和25 ℃条件下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ad,Ucrit)、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自发运动参数。【结果】25 ℃时7种鲤科鱼类的Ucrit、SMR等能量代谢参数与10 ℃时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p<0.05)。但在两种温度下,Ucrit、SMR等能量代谢参数以及自发运动参数在生活于不同水流速度生境的鱼类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流水生境鱼类的Ucrit、MMR的Q10值均高于静水生境鱼类,且差异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低温下游泳及代谢能力主要受限于温度,随着温度的提高,栖息于流水生境的鱼类对游泳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此外,在不同温度下MMR均与Ucrit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二者的拟合曲线在25 ℃下斜率更高,这可能与25 ℃下鲤科鱼类整体生理机能提高以及水阻降低导致的能量效率提高有关。【结论】温度变化对两种生境鱼类的能量代谢和游泳能力有重要影响,并且温度和生境水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历年来所收集的鲃亚科鱼类标本共3属3种,将其咽骨咽齿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比较和描述,阐明其异同,可供研究鲤科鱼类分类和系统发育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与东亚 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 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 科2属9种鱼类同一基因序列排序,并选用鲇形目鲇科的大口鲇,钝头Wei科的鳗尾 以及脂鲤目的断线脂鲤作外类群,分析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计算了Kimura双因子遗传距离和 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用最是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 科鱼类分子系统树,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测定的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存在3bp的缺失。(2)系统发育分析示 科构成一单系类群; 属为较为特化的属,拟 属为一明显的类群,而黄颡鱼属与Wei属关系较为混乱;(3)东亚 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18%-0.30%,本文是中国鲇形目 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运用PCR扩增、克隆、测序等技术,分别获得三倍体鲫鲂、四倍体鲫鲂、五倍体鲫鲂和团头鲂、草鱼、鲢鱼、鳙鱼等鲤科鱼CyclinB基因部分DNA序列.结合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原始亲本红鲫和鲤鱼CyclinB基因对应DNA序列,对不同倍性鲤科鱼类CyclinB基因D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相同引物扩增的染色体数为48的鲂、草、鲢、鳙鱼,只扩增出1条DNA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750bp,950bp,720bp和720bp,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红鲫、鲤鱼、异源四倍体鲫鲤、异源四倍体鲫鲂,扩增出2条DNA片段(1200bp和900bp),三倍体和五倍体鲫鲂扩增出3条DNA片段(1200bp,900bp和750bp),每个DNA片段均含CyclinB基因第2,3内含子和第2,3,4外显子.序列分析表明,四倍体鲫鲤、三倍体鲫鲂、四倍体鲫鲂和五倍体鲫鲂与其母本1200bp片段同源性分别为99.5%,98.9%,99.5%和88.7%,与母本900bp片段同源性分别为97.5%,94.6%,94.2%和89.99/6,说明四倍体鲫鲤与多倍体鲫鲂1200bp和900bpCyclinB基因片段与母本红鲫同源性高,在进化上具有偏母性遗传特性.而三倍体和五倍体鲫鲂的750bpCyclinB基因片段-9父本同源性分别高达98.6%和98.2%,说明其来自父本团头鲂.在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和异源四倍体鲫鲂中存在各自父本CyclinB基因片段序列消除现象.此外,用CyclinB基因内含子3序列构建不同倍性鲤科鱼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由CyclinB基因内含子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正确反映亲缘关系较近的鲤亚科属间鱼类系统进化关系,而不适合亲缘关系较远的亚科间杂交鱼类系统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金线鲃属是我国特有的鲤科鱼类,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与相连水体中.作者采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获取一套基于Nissl染色的滇池金线鲃3维脑图谱.本文对滇池金线鲃中脑视顶盖结构进行报道.中脑视顶盖是硬骨鱼类的重要视觉中枢,主要接受对侧视神经的纤维投射,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经过3维影像重建,在滇池金线鲃视顶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