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讨论了中亚热带武夷山先峰岭51龄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群落的氮、磷元素的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现存量中含有的氮、磷总量分别为155.549g/m2和5.535g/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127.117g/m2和4.463g/m2;地下部分别为28.432g/m2和1.072g/m2.甜槠群落氮、磷元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9.458g/m2.a和0.434g/m2.a,存留量分别为4.488g/m2.a和0.199g/m2.a,归还量分别为4.970g/m2.a和0.235g/m2.a.它们的氮含量均大小磷含量,周转期氮43年,磷40年,氮元素周转比磷元素慢  相似文献   

2.
是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部分,主要讨论51年生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群落的钾、钠元素的累积和循环.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的现存量中,含有的钾、钠总量分别为82.936g/m2和3.512g/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66.710g/m2(占总库存量的80.44%)和2.952g/m2(占84.05%);地下部分别为16.226g/m2(占19.56%)和0.560g/m2(占15.95%);各组分的库存量均是K>Na.该群落钾、钠的生物循环中,钾、钠的年吸收量分别为4.601g/m2·a和0.178g/m2·a;其中年存留量分别为2.989g/m2·a和0.092g/m2·a,而年归还量分别为1.612g/m2·a和0.086g/m2·a.甜槠群落钾的周转期65年,钠62年,钾元素周转比钠元素慢.51龄甜群槠落钾、钠的富集率分别为1.515和1.222,均大于1,说明了51龄甜槠群落中钾、钠仍在不断地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甜槠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主要讨论武夷山先峰岭51龄甜槠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结果表明:1992年12月甜槠群落的现存生物量为40728.1g/m2,其中地上部为35082.0g/m2,占总量的86.14%,地下部为5646.1g/m2,占13.86%.甜槠群落1992年的净初级生产量为1381.6g/m2·a,其中凋落物产量为379.20g/m2·a,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7.45%.而用于植物自身生长的存留量为1002.4g/m2·a,占72.55%.甜槠群落的生物量累积比为29.48,已达成熟林的比率关系.  相似文献   

4.
海莲红树林氨磷的累积和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甜槠群落凋物的产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落1992 ̄1995年4月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储群落1992 ̄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m^2,凋落物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年的平均值为389.63g/m^2,4年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为2.15:1.1993年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量分别为:N3.645、P0.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甜槠群落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1992~1995年4年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槠群落1992~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m2,凋落物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年的平均值为389.63g/m2,4年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为2.15∶1.1993年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量分别为:N3.645、P0.139、K1.282、Na0.057、Ca2.623、Mg0.548g/m2.  相似文献   

7.
主要讨论55年生海莲林的氮、磷元素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现存量中含有氮、磷总量分别为 142.74 g/m~2 和16.57 g/m~2 。其中地上部分别为 75.31 g/m~2 和 7.82g/m~2,地下部分别为 67.43 g/m~2 和 8.75g/m~2 。该群落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9.0 g/m~2 和 2.41 g/m~2 ,存留量分别为 7.53 g/m~2 和 1.01 g/m~2 ,归还量分别为 11.47 g/m~2 和1.40 g/m~2 。它们的氮含量均大于磷含量,周转期氮需 13年比磷需12年为慢。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的钾、钠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1)群落现存量中钾、钠的库量分别为35.876g/m~2和2.637g/m~2,其中地上部分为19.944g/m~2(占总库量的55.59%)和1.817g/m~2(占68.90%);地下部分别为15.932g/m~2(占44.41%)和0.820g/m~2(占31.10%);(2)在钾、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230g/m~2·a和0.136g/m~2·a;年存留量分别为2.230g/m~2·a和0.036g/m~2·a;(3)钾的周转期55年,钠的周转期75年,钾的周转比钠快;(4)钾的富集率为1.160,说明该群落中林木仍在对钾吸收累积;而钠的富集率为0.929,说明了在该群落中林木对钠不再累积。  相似文献   

9.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和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反应机理及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除磷效果及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的除磷效果及特性,主要考察了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对总磷的稳定去除效果,以及生物生长除磷、反硝化聚磷、好氧聚磷、膜截留除磷等不同除磷途径对除磷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取得了较好且稳定的除磷效果,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2.0%.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缺氧区发生的反硝化聚磷占到了生物聚磷总量的34.0%~38.6%,反硝化聚磷得到了强化.此外,膜本身对胶体形态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对进一步降低出水磷浓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和A2/O工艺流程,并对该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A2/O工艺流程的改进措施.对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设计与运转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并由此引出生物脱氮除磷组合工艺,总结了影响脱氮除磷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火山岩-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黄铁矿-PHBV为基质分别构建反硝化生物滤池R1和R2系统,考察系统间脱氮除磷的效果差异,并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1系统具备更好的氮负荷抗冲击能力,而R2系统的PO■—P去除率远高于R1系统,这主要是由火山岩和黄铁矿的物理形貌和化学组成差异所导致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尽管R1系统具有更好的氮负荷抗冲击能力,但R1系统的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富度低于R2系统,说明黄铁矿更有利于系统反硝化菌属的优势形成。研究结果可为生物滤池中基质优化配置提供新思路,为开发高效同步脱氮除磷的生物滤池系统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生物膜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介绍了序批式生物膜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在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中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结合中国南方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现状,阐述了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它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表明,其排放废水的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尤其是舍氮、磷较高的,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具体机理.并列举了氧化沟,SBR工艺技术特点及生物除磷脱氮的适用条件.为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选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废水化学法脱氮和化学法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讨论了化学法除磷和化学法脱氮的机理和反应的影响因素,对加入药剂的量和pH值对化学法除磷和脱氮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化学法同时脱氮除磷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周华 《科技资讯》2009,(17):3-3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本文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化学磷回收促进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改进A2O工艺(辅助化学磷回收)进行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质量浓度为150~180 mg/L时,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7.9%、91.6%,结合化学磷回收后污泥产量减少约为10%~25%,并可进行磷的回收,实现磷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