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纳博科夫看来,时间是一座环形的监狱,而且没有出路。每个人都受困于现时之狱,既无法回到过去,更不能通达未来。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时间观在小说《普宁》中得到了最佳诠释。借助小说“双螺旋体”叙事结构,依托小说人物以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螺旋意象,纳博科夫表达了其对于时间命题的哲学思考:过去可以重现,现在无法超越,将来虚无飘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小说《洛丽塔》。小说在讲述一个饱受争议的故事的同时,通过诸多隐喻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纳博科夫将这些细节称之为小说的神经、脉络和坐标。读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读,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文学视角来解读《洛丽塔》和纳博科夫,从而走进纳博科夫潜心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纳博科夫努力追求的"美学幸福"。  相似文献   

3.
雷武铃 《世界博览》2010,(11):73-73
纳博科夫曾说:“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起我私生活的一角。”《纳博科夫传》没让他失望。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自传小说《说吧,记忆》中运用了桔状结构的叙事手法,使得叙事具有空间化风格特征。《说吧,记忆》的桔状结构叙事手法与纳博科夫断裂的时间感受相关,他凭借空间化的叙事手段在写作中获得一种象征性的共时性时间体验,并使得作品具有众声喧哗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假如俄国不发生革命,也许纳博科夫会把全部生命献给蝶类学,根本就不会写什么小说。在短篇小说《奥勒留》里,纳博科夫描写了中心广场的一间蝴蝶标本店:每当雨夜,柏油马路闪着海豹脊背般的油光,过路的行人在此驻足片刻,享受华美蝶翼负来的一小片明媚风光,心中赞叹:"多耀眼的色彩!",然后步履疲惫地消失在细雨中,翅膀上,眼睛般的花纹和浮动的色彩在他们眼中久久地踯躇,蓝色的光泽绸缎般柔和,黑色幻发出魔法般的魅力,直到他们上了电车,或是跑去买一份报纸。蝴蝶标本又会牵动他们  相似文献   

7.
郭世超 《科技信息》2013,(6):222-222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一部作品。该书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总结出小说中的荒诞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及小说所具有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当介绍食物不再是任务的时候,他的语言中就闪耀着华丽、风趣的隐喻。作为运用隐喻的大师,伟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利用食物来渲染效果,比如,他用"牡蛎似的"一词来形容绿色眼睛的质感,色彩与光泽。在《洛丽塔》中,描写亨伯特和洛丽塔辗转的汽车旅馆时,纳博科夫写到:四周是多结的松木,其金褐色的光泽让洛丽塔想到了油炸小鸡的骨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11.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庾肩吾与张正见的诗无论是内容分类还是艺术表现方面均有相似的特点,但是,张正见诗与庾诗趋同于侧艳,而异于清旨,相似于绮丽,而多有宕逸,悲伤之情俱有之,庾氏的情怀体现薄弱而平浅,张正见的诗秋思愁怨、慷慨悲凉,多角度、多层面地体现出其丰富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在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诗学体系与文学创作中,视觉元素居于重要的位置。其表现形式除引用具体的画家、画作之外,还包括:基于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小说文本中表现精妙而丰富的色彩;依托色彩创造具有视觉可信度的画面意象,扩充读者的视觉想象,并赋予画面一定的叙事功能。无论是色彩性还是画面性,其根源都在于视觉感官。纳博科夫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呼吁将经典文学作品视觉化加以把握,更将视知觉摆到自己笔下人物生命进程的头等位置,甚至赋予它超验的意味,沟通人物的此在与"彼岸世界"。藉此,他在小说叙事中构建起一个视觉王国。  相似文献   

15.
艾伦·金斯伯格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其长篇诗作《嚎叫》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逝世13周年之际,美国影人拍摄了以他生平事迹和代表诗作《嚎叫》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嚎叫》,让这位活着时即备受争议的重要诗人又重回人们视野。文章主要从对影片的细致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金斯伯格与《嚎叫》一诗,详细论述影片对金斯伯格其人其诗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为诗人的金斯伯格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濆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张之薇 《科技信息》2008,(29):186-186
爱伦·坡的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审美观上都具有超前性,与后来兴起的象征主义诗歌多有相似,备受象征主义诗人的推崇,爱伦·坡也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追求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忧郁悲观的主题居多,远离现实,总是驰骋在遥远神秘的古典世界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主义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