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打歌”     
“打歌”一名是白语称谓的音译。“打歌”是民间歌舞群体艺术活动形式,它与只歌不舞的白曲并存,同为白族群众性歌唱艺术的两大门类。从它的歌舞风格、歌唱内容、流传地区、应用领域等方面看,它是一种早于白曲的古老艺术,当今还保留在一些边远地方,仍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久传不衰。  相似文献   

2.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芙、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说白语,彝族人民说彝语,汉族人民说汉语。汉语和白语彝语都属汉藏语系的有声调语言。 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除本民族语言外,在广大的白族、彝族和部分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汉语方言,它的特色主要是保留了中古入声的五声调语,可以称之为“土著汉话”。 洱海地区的土著汉话主要流行于下关、大理、剑川,鹤庆、洱源、云龙等县的白族聚居区,它的声调调类有五:  相似文献   

4.
“绕三灵”,又称“绕桑林”、“绕山林”、“逛桑林”、“绕三年”等。白语为[kuε~(33)sa~(55)na~(21)],汉字音译有“观上览”、“观尚哪”、“拐上纳”等。也有不谙内情的人称之为“风流会”。“绕三灵”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个古老的节日,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廿三至廿五,大理白族举行集体祭祀祈雨的活动。相传,“此会起于南诏,数千百年来不能禁止”。人称“六诏遗风”。在大理白族的众多民族节日中,绕三灵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继承了许多古代白族文化的因子,对其田野调查和研究是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人士所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打歌”是云南境内广为流传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文章就“打歌”的历史形式、内容、社会功能以及音乐特点对云南的“打歌”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大理茈碧各村的白族有着按年龄层次不同的社会性别结社;打歌、赛龙舟、游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构成社会性别结社的主要活动之一;白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了族群团结和族群认同,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性别结社的内容、促进了社会性别结社的健康发展。白族传统体育活动与社会性别结社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建设稳定、和谐的白族农村社区,是加快社会整合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白语琐谭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即居于洱海地区。《史论·西南夷列传》中说:“古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先民们认为,火是太阳的延续,象征着勇敢、激情和光明。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结。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说,火是从天而降的。火的彝语是“木都”,“木”意为“雷”,而“都”为燃,表示燃烧的意思。史诗是这样描述的:“天上坠下一个火球,落在恩接间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  相似文献   

9.
白族是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火崇拜就是其古老文化的特征之一。这里仅简要介绍白族火崇拜的表现特点,并初步探讨它产生的原因。 白族火崇拜的主要方式 1、火神祭祀。火对于人类,可以为利也可以为害,为害最大的就是火灾。由于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一些上了年纪的白族老人认为火灾是由火神作怪引起的。有些火灾明明是小孩玩火或某人用火不慎所致,但他们却认为小孩玩火或某人不慎是受了火神的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无量山、哀牢山民间的彝民,有一种独特的集传统饮食文化、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跳菜舞”,彝语称之为“吾多哈”也就是彝族的伴餐舞“跳菜”,它是彝族在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活动中,活跃气氛敬重宾客的一种民族风俗舞蹈。近年来,各领域对南涧彝族“跳菜”的研究都趋于完善,但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希望通过对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溯源、演进、种类、身体特征及组合进行研究,探求南涧彝族“跳菜”的体育功能价值,以便人们更加了解南涧彝族“跳菜”,积极参与和传承这一项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1.
论“白文”     
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白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白族既有语言,也有文字。然而,在对外交往中,有的持有怀疑,有的干脆说“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一般的文字常识、白文的历史记载、白文的文物古籍、白文的文字样式、白文的应用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打歌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打歌是古代舞蹈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巍山松下踏歌壁 画及彝族打歌舞蹈之间的联系,评述了踏歌艺术特有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理白族有个传统的大型民族节庆盛会:每年农历4月22日,成千上万的白族群众络绎来到大理古城一带;4月23日,祭过东门本主庙,南门城隍庙之后,由古城向北而去,经佛都崇圣寺,沿苍山麓到达庆洞庄圣源寺神都;4月24日,经喜洲到洱海边的河矣城仙都金圭寺;4月25日,沿洱海西岸南行到古城北的马久邑本主庙、祭毕本主后,四散返家。一路载歌载舞,且有巫教活动,逢寺必祭。特别是24日晚,人们通霄达旦歌舞。每到村镇,群众热情围观、迎送,歌舞更盛。整个过程呈现民族狂欢景象。这一传统民族节庆盛会,一般意译为“绕山灵”,较准确的音译是“窥绍阆”或“窥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句丽起源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秽貊(或者貊)说”、“夫余说”、“高夷说”、“炎帝族系说”、“商人说”、“高夷一貊部说”以及“多元说”等七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虽然这七种观点互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承认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境内的古老民族,这对研究高句丽民族及其国家的历史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李绍明 《凉山大学学报》2002,4(4):149-153,148
近来美国学者郝瑞(Stevan Harrell)以四川攀枝花几个彝族支系为例,为中国彝族的认同提出质疑,认为这不符合“族群”的概念,因此彝族的“聚扰”带有任意性,他还从“民族”与“族群”两个概念出发,认为中国并无“族群”概念,本文认为,彝族虽然支系众多,但历来即有认同,新中国的民族识别还是加强了彝族整体的认同性,“民族”与“族群”的概念确有差别。我国以往在翻译和使用上曾将其混用,这一问题现已不存在,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的民族志资料构建族体理论。  相似文献   

16.
踏歌作为人类创作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是一种以脚踏地为节、手与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踏歌这种自娱性集体歌舞的艺术形式,在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着。  相似文献   

17.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提起云南,人们常常用“神奇丰富,五彩缤纷”来形容。除了山川地貌的特殊位置所形成的奇特景观外,还由于生活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的差别,所产生的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婚俗。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的一位官员所说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民族和睦相处,又有许多完全不同的风情婚俗,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云南各民族的家庭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但婚制各有不同,多数民族实行血缘外婚制,有的禁忌很严。例如哈尼族严禁姑表姨表通婚,彝族姨表不婚,苗族、藏族同宗不婚,白族、纳西族同宗同姓…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彝族散文整体上具有写实倾向,产生了一批富于表现力、充满激情与力度的杰作;同时,拘泥于生活现实对艺术表现的自由也有所限制,文学观略显单一。以写实为基点,一些当代彝族作家逐渐走向“文化大散文”,深掘少数民族审美特质,贡献出许多新的文学意象。因此,突破单一化的文学观、走向更加自觉的文体探索、开掘民族审美文化的新内涵,产生自己的文体家,是彝族散文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环节。只有获得文体的自由与自在,当代彝族散文才能够超越民族风情之展现,对自身民族深厚的审美意识有一种新的认知,进而为中国文学艺术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白族的说唱文学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史诗类说唱、本子曲说唱、大本曲说唱,三者之间存在继承和演进的关系。白族说唱文学的源头应该追溯到白族古老的民间叙事传统,同时,在白族说唱文学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又受到了俗讲、变文等中国传统讲唱文学形式及其子孙说话、宝卷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