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卫校英语教学模式要逐渐从单纯地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转向基础英语与医学英语相结合,并以医学英语为主体,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者”。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十五”计划的总结回顾,提出了“十一五”规划展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日本从“技术引进”转向“科技创新”的战略调整,介绍了日本三大“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及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超材料是指在微观和宏观尺度之间引入中间尺度结构单元,通过这些结构单元及其空间序构实现特定功能的人工复合材料或结构。由于结构单元及其空间序构的精确可设计性,超材料可对电磁波的幅值、相位、频率、极化、模式等各种特性进行灵活调控,在隐身、电子对抗、通信、成像、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重要应用前景,被列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首位。本专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微波毫米波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的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基于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的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圆二色性的多维度调制超表面及其应用研究”“基于相位梯度超表面的电磁信号调制技术研究”“基于多模式复合色散调控的消色差超材料功能器件设计及应用研究”等军内外基础研究项目设立,聚焦国内超材料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汇集国内优秀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增进国内超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应用技术探讨,[JP2]促进超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本期专题采用在线支撑材料等增强出版形式,以加深对论文内容、思路与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邵世才  方衍 《科技资讯》2004,(12):13-16
当前,不论是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立国和科教强国或国民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方式的背景看,还是从提高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环境看,增加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始终是科技界乃至国家层面的热点话题.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科技进步一般要经历“要素累积--能力建设--创新引导“3个递进的过程.由于科技基础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地的科技发展速度有很大区别.科技进步与科技投入的力度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克林顿当政以后,美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民用商业技术开发应用、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科技计划。这些计划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政府与私人企业和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活动,所以又称之为“科技伙伴计划”。目前,“科技伙伴计划”与“科技政策”、“R&D投入”一道,成为美国政府推进科技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五个民用科技领域和二个军用科技领域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973”计划 ) 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六  相似文献   

9.
1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五个民用科技领域和二个军用科技领域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973”计划 ) 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也具备着现实的科学基础。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的解释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原科技》2011,(10):106-106
科技关注民生,建设平安大连。由大连市科技局组织,整合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科研力量承担的民生科技重大专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控制物联网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日前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成为大连市首个国家级“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相似文献   

12.
日本从1997年度开始实施的有关金属材料的两项国家计划:“新世纪结构材料的研究STX—21”计划,旨正确立强度和寿命均为现有水平2倍的钢铁材料的基础技术;而“超金属”计划,旨在铁与非铁金属的高强度化和高功能化。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科技厅从2001年年初开始提出“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的工作设想,2002年由科技厅发展计划处牵头,分别在广州和东莞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形成了1个调研报告和“小城镇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指引”提纲初稿:2003年2月,明确由农村科技处牵头负责,发展计划处、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协助,共同开展这项工作。2003年7月,科技厅下发了《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信息集束     
市科委发布《2004年科技发展计划预算项目指南》 7月17日,我市召开了2004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发布会。该计划主体围绕四大科技工程和十五个科技专项展开。 四大科技工程包括制造业信息化、中药现代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产品深加工,核心是成熟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十五个科技专项目的是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对我市高新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由单项技术突破转向某一技术领域或主题的整体技术突破,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注重集成创新,形成科技成果团簇,打造出产业优势,为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2004年度计划安排科技攻关重点项目70~80项,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项、面上项目120项,科  相似文献   

15.
蔡宇青  关蕾 《科技咨询导报》2013,(1):194-194,196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国家继“985”、“211”计划后,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可以说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仍然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一文从阐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入手,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最后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瑞平 《世界知识》2023,(15):70-71
长期推行“贸易立国”战略、持续保持“顺差大国”的日本,目前却受到外贸形势持续恶化、外贸收支连续逆差的严重困扰,这对长期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失落的顺差大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推行“贸易立国”战略,通过积极扩大出口并保持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7.
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担国家“863”计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年度专题课题经过形式审查、同行专家评议、课题评审以及领域专家咨询、公告等立项程序,最终确定了本年度支持的课题清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11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获得支持的项目包括海洋技术领域5项,分别是石油工程学院步玉环负责的“深水固井技术基础研究”、张建国负责的“声波防蜡降粘及解堵增产技术研究”、董长银负责的“大斜度井砾石充填模拟及工艺技术”,机电工程学院陈国明负责的“近海石油老龄平台延寿技术研究”,储运与…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的日本已对其发展战略做出重要调整,由“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转移到“知识产权立国”。本文统计了2001年以来日本受理的专利申请和日本来华专利申请的情况,从中分析日本专利申请的重点技术发展动向,以期为我国的创新主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贸易立国”的口号,一方面发展教育,储备人才,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吸收、改造、组合,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利用其高新技术产品大举进军国外市场,使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一举成为仅次  相似文献   

20.
项目负责人: 陈汉平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流化床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纵向课题20多项,以及专利与专有技术应用与转让等横向课题40余项,曾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