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应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卵子发生过程中主要生物大分子的变化。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核酸逐渐分散,蛋白质大量沉积。尽管卵原细胞和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中,PAS和苏丹黑反应为阴性,但随着卵母细胞被滤泡细胞包围,这两种反应阳性物质在卵母细胞质中大量出现,似乎表明滤泡细胞可以向卵母细胞提供糖类和脂类或能构成糖类、脂类的物质。成熟卵子内含有大量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为此后的胚胎发育作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表面和滤泡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从卵原细胞期到卵黄大量合成时期,滤泡细胞逐渐向卵母细胞迁移,细胞膜向外伸出许多突起,胞质中的细胞器逐渐增多,它们与卵黄蛋白物质一同移入卵周隙.到卵黄合成晚期,滤泡细胞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卵母细胞表面在卵黄发生初期可见微胞饮小泡;卵黄大量发生期出现大量微绒毛;卵黄合成晚期,卵黄膜形成,卵黄膜上出现多条通道,这些结构为卵母细胞吸收来自滤泡细胞的卵黄蛋白物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卵子发生过程中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核酸逐渐分散,蛋白质大量沉积,糖类递增,酶类物质也在慢慢积累.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和酶,为以后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做好了物质准备.还初步探讨了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椭圆背角无齿蚌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石蜡切片技术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学方法及超薄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较系统地研究了椭圆背角无齿蚌卵细胞的发生、发育与成熟过程的细胞学特征:原始生殖细胞在滤泡壁上分裂增殖,成为卵原细胞、卵原细胞发育、膨大成为卵母细胞而排入滤泡腔。在滤泡腔中卵母细胞不断地进行卵黄的合成与积累,体积继续增大。最后成熟的卵母细胞,在未完成减数分裂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外鳃叶腔,与随水流入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在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比较分析了双壳纲淡水贝类生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着重讨论了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双核仁现象与卵黄发生,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阻断与重新起始。  相似文献   

5.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特征.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质内分裂增殖,卵母细胞的胞质不均匀,出现许多空泡状物质.  相似文献   

6.
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氏沼虾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组成。卵巢包括卵巢壁和内生殖上皮两部分;卵巢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薄层肌肉构成;内生殖上皮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子发生可分为五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成熟前期,成熟期。输卵管由外膜和管壁上皮组成。  相似文献   

8.
合浦珠母贝卵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合浦珠母贝卵子发育过程:卵原细胞被滤泡细胞完全包襄,初级卵原细胞具一明显核仁,胞质内分布少量线粒体,次级卵原细胞核仁消失,成簇的线粒分布于核膜一侧,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体销增大,核仁重现,胞质内出现大量管状或泡状膜性小体,此期卵母细胞开始逐渐游离,并自游离端首先出现微绒毛和卵黄膜。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体迅速增大,核膜常伸出伪足状突起,胞质内出现较多的线粒体以及结构独特的内质网。此期还  相似文献   

9.
大鳍鳠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发现卵原细胞时期细胞器丰富 ,线粒体发达 ;初级卵母细胞早期 ,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 ,细胞外具有质膜和结缔组织膜 ;初级卵母细胞后期 ,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 ,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两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雌性生殖系统。卵巢壁薄,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薄层肌肉构成,它有许多延伸物伸入卵巢中把卵巢分成一个个小区。内生殖上皮不断增产生生殖带,其中含有卵原细胞等各阶段雌性生殖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原细胞较小,核圆形,核仁不明显。初级卵母细胞核开始增大,由于核质增多而逐渐呈空泡状,核仁圆形。卵母细胞胞质内的卵黄逐渐积累增多而发育为成熟卵母细胞。卵  相似文献   

11.
锯缘青蟹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卵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核显著膨大,部分核内可见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卵质细密,出现核仁外排物和大量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自噬泡,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膜上核孔密集;卵质中各种胞器高度发达,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细胞外围单层滤泡细胞,本  相似文献   

12.
1996年 4月至 1998年 4月 ,以嘉陵江北碚段收集和人工繁殖饲养的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南方鲇雌鱼性腺为材料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其卵子的发生过程 ,共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和成熟卵子 5个阶段 .卵原细胞的核质比例大 ,有中央大核仁 ,胞质中细胞器少 .处于卵黄发生前期过程中的卵母细胞 ,核膜波曲 ,核仁物质外排明显 ,有线粒体云的存在 .线粒体云主要由线粒体组成 ,同时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及泡状结构等组分 .卵黄发生期的主要标志是皮层泡的出现 ,皮层泡由高尔基体产生 ,到卵黄发生旺盛阶段 ,核仁物质大量外排 ,排出的核仁物质在胞器、膜性小泡或直接在胞质中沉积形成卵黄小板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胞器丰富、功能活跃 ,其中 ,线粒体尤为突出 .卵母细胞的胞饮作用也特别明显 .卵黄发生后期 ,卵黄物质占据卵母细胞的大部分 ,各种细胞器减少 ,功能减退 ,卵黄合成能力大大减弱 .到成熟卵子 ,卵黄物质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除少部分细胞器维持卵子的功能外 ,其余的均沉积卵黄物质形成卵黄小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白蚁的品级分化和发育与其性腺成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卵子发生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生殖生理和品级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取雌性末龄若虫和分飞成虫腹部,Bouin氏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6μm,HE染色。结果 卵子发生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生长期及卵黄形成期,并细分为7个阶段:第1阶段,卵母细胞处于卵原区进行第1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2阶段,核仁消失,滤泡细胞开始分化;第3阶段,滤泡细胞包围卵母细胞后成为双核的柱状体;第4阶段,卵黄颗粒出现;第5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第6阶段,滤泡细胞变为柳叶状,卵黄积累完成;第7阶段,卵壳形成。结论 在卵子发生的过程方面,白蚁与其他昆虫基本相同。即:卵黄发生是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滤泡细胞在卵黄发生期非常活跃,参与了卵黄的形成,并且有可能直接调节卵子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直翅目蝗总科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Thunberg)]卵子发生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成虫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3个时期,并且可划分为8个阶段:第l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增大,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出现;第3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排列为一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卵室内有空隙;第4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卵室内无空隙,胚泡向卵质周缘移动;第5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滤泡上皮细胞长柱状,细胞间开始出现空位;第6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并有卵黄颗粒积累;第7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内充满了染色较深的卵黄球,卵黄物质逐渐被卵黄膜包被,胚泡膜消失;第8阶段,卵黄积累完成,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卵壳蛋白凝聚固化而成为卵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相似文献   

17.
从组织学方面研究了白棘三列海胆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其性腺发育分期.结果表明,白棘三列海胆的生殖腺为5列,由系膜悬挂于各生殖腔内.卵巢为滤泡型,在滤泡的边缘为卵原细胞和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而在滤泡的内部为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后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细胞,当卵母细胞内的卵黄完成积累后,经两次成熟分裂,分裂为成熟卵子.精巢也为滤泡型,精原细胞由滤泡壁原始的生殖细胞产生,进而依次发育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白棘三列海胆生殖腺发育周期可分为:恢复期、生长期、成熟前期和排放后期,通过解剖观察及组织切片显示,全年中除5月份之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进行白棘三列海胆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8.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9.
蛤蚧卵巢结构和卵泡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蛤蚧卵巢结构和卵泡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成年蛤蚧卵巢由生殖基,卵巢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所组成,卵原细胞位于生殖基内,每一卵巢仅有一个生殖然,卵泡发育整个过程经历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泡期,生长卵泡期的成熟卵泡期4个时期。在生长儿泡期,同形滤泡细胞转变成为形态和各功能各异的3种细胞-小细胞,喑细胞和梨形细胞;随后再由异形细胞变为同形细胞,这种现象是鳞类爬行动物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圆口铜鱼早期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发现:第1时相,卵原细胞呈圆形,细胞核较大,核仁1个,由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组成;核内异染色质少,常染色质多;细胞质中有1~2个核仁样体,线粒体数量少,其基质电子密度低,嵴不发达.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核仁数目增多,形态上出现大小区别.早期细胞质中核仁样体增多,靠近核膜,不被线粒体包围;光面内质网较多,糖原颗粒均匀分布;线粒体出现聚集现象;中期线粒体包围核仁样体.晚期核仁样体由大变小,逐渐消失,细胞膜边缘开始形成胞质突起.第3时相,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形成大量突起,且越来越明显;中期放射带开始形成,滤泡细胞出现颗粒细胞和鞘膜细胞的分化,两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显著差异;晚期卵母细胞周围胶原纤维发达,呈束状,鞘膜细胞扁平状,卵母细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讨论了圆口铜鱼早期卵子发生的特点,并与铜鱼的卵子发生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