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样与一元统一、内容与形式结合等方面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理论建构要注重"三个贴近"、制度安排要注重规约、惯例和秩序、教育宣传方式要注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将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形势,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要办好此事,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众的信仰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载体"——中国共产党的信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员的人格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结合起来,显示"载体"的榜样魅力,吸引大众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意。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当前,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教育,一定要重视避免出现不良反映,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得我们可以从"大众化"的视角思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化"来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理论接受与创新的大众化、实践运用与创造的大众化,利益诉求与实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理论创新的结合、理论实践与实践创造的结合和利益诉求与利益实现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8.
王莹 《科技信息》2009,(7):186-186,19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体现民族精神、避免庸俗化。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素质基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理论前提;要推进宣传普及工作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间必须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石,传播机制多样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重视国民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解决为谁、怎样为谁的根本问题,应根据民族干部群众的需要研究和创建理论;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应把理论的高雅与通俗、丰富与精炼统一起来;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要着力解决主体的多样性和自觉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策略多样性和实际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纽带。这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卫生院校学生就业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出发,认真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卫生院校学生由于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共性、差异性特征,提出了培养学生心理成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参加就业竞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卫生院校应加强的学科建设的需要。文中通过培养学生心理成熟的探讨,间接地指出学生心理成熟了,实现了情商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给合,就能提高竞争力,就能间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的身体素质,实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使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论。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三步走”:一是要立足于中国实践,融人中国文化;二是要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精神状态和时代追求;三是要落实到群众的具体行动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群众经验的关系来判断,应当选择如下路径:首先,在坚持原有的组织路径、文本路径、传播路径,巩固直接路径的前提下,实现宣传创新;其次,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心理影响、制度建设、公共政策影响、价值观建设等途径来进一步加强间接路径的作用;其三,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互为表里,相互支撑,前者解决"真懂"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管用"的问题,共同解决"真信"的问题。要使两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两者的综合效用,就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改革促使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不断丰富与发展创新的动力。新时期,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客观分析现阶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促进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依托民族院校为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领域,对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大众化理论的形成过程;是理论大众化的普及过程;也是人民大众的践行过程。要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普及过程中要注意其效用性,要在坚持理论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使其通俗化,要把显性宣传教育与隐性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要把青少年作为宣传教育重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内在体现。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问题的再思考,应考虑以下几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应借鉴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性下,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确立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把培育研究生马克思世界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对话西方思潮相结合。对策主要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研究生的民族精神,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通过文明的对话,让研究生在更宽阔的视野里了解全球化和网络化语境下多种思潮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通过"关怀和疏导"关照研究生群体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使个人理想的实现植根于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实践中,这也是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来推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整体风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重大的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通过思想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内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产生实际成效,还必须完成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