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RS、GIS支持下贵州环境生态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省环境生态现状,应用TM影像,以RS、GIS为技术支撑,对贵州环境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得到环境生态系统分布图和各种生态系统所占的比例,并简要分析了环境生态系统区域分布不平衡,石漠化现象突出等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需水与用水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界定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与环境需水、生态用水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不同。方法在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与用水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理论探讨,定性分析。结果深入剖析了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与环境需水、生态用水等概念的内涵,辨析了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在概念上的不同。结论认为生态需水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的动态稳定,在天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改善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而环境需水实质上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健康所必需的水量,只有在明确了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环境需水量才能够被赋予具体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象山港是我国典型的狭长型半封闭海湾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海湾的资源、环境和服务功能出现退化.本研究以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构建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等三个方面评价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环境纳污能力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过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也从2003年的17.2%,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41.8%,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造成海湾各功能区环境纳污能力过载的主要环境因子;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可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87.4%,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0.1%,表现为从海湾口门处向内湾逐渐降低的趋势;人类支持能力可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略有改善,处于可载状态.基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的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也逐年下降,表现为过载区域的面积逐年增加,内湾的综合承载力低于口门,其中环境纳污能力下降是造成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过载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状况,文章提出的海湾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和模式可应用到我国其他海湾生态系统,为我国海湾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珠燕 《科技信息》2006,(12):17-17
本文首先明确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从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政府作用、政策环境、人才、服务体系、企业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构建我国的自主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运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2003年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定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恢复力为优势要素,活力和组织结构为限制要素,当前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分析后可知,人口、经济和环境为影响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3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群落生态学和创新生态系统等理论为基础,将群落生态学应用于县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路径优化等领域,系统分析县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并从创新人才环境、创新政策环境以及构建县域创新体系等3个方面,研究提出基于群落生态学的县域创新生态系统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朝阳镇为例,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三方面的评估结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将朝阳镇划分为城镇中心经济区、农业种植生态区、林特生态区和水源保护区4个环境功能区.针对各环境功能分区的环境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各环境功能分区的环境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8.
油田资源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石油生产、经济、科技和环境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层体系。通过建立油田资源环境系统因果关系图及油田资源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油田资源生态系发展进行仿真,定性、定量研究了油田生态系统运行、管理和规划机制。通过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对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并对未来油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多种方案进行仿真计算,优化出最合理的方案,得出了有益于油田资源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舆论主体和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体构成单一,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善治网络生态系统,除了技术监督、政府引导、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重视舆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过程,构建了一个以资源为网络流,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主体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基于各类主体的行为特征,得到了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的均衡状态,并分析了系统资源利用率、单位产品环境费用、环境补贴等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内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评价理论对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现状、以灰色预测和趋势函数法对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趋势、以非线性理论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实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矿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in a decade-long grassland experiment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Tilman D  Reich PB  Knops JM 《Nature》2006,441(7093):629-632
Human-driven ecosystem simplification has highlighted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an ecosystem influences its functioning. Although biodiversity is now known to affec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ts effects on stability are debated. Here we present a long-term experimental field test of the diversity-stability hypothesis. During a decade of data collection in an experiment that directly controlled the number of perennial prairie species, growing-season climate varied considerably, causing year-to-year variation in abundances of plant species and i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e found that greater numbers of plant species led to greater temporal stability of ecosystem annual aboveground plant production. In particular, the decadal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whether measured with intervals of two, five or ten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higher plant diversity and tended to increase as plots matured. Ecosystem stability was also positively dependent on root mass, which is a measure of perenniating biomass.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increased with diversity, despite a lower temporal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species, because of both portfolio (statistical averaging) and overyielding effects. However,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a covariance effec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iabl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supply of some foods (for example, livestock fodder), biofuel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enhanced by the use of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3.
熵变原理与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系统。从热力学的观点看,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物、能交换必然引起系统熵的变化。本文试从非平衡热力学原理的角度讨论生态系统与熵的关系,根据熵的变化来判别系统不可逆过程的方向,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阐明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评价现代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略论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生态系统;不独立的、全方位开放的生态系统;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的河流生态健康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加强河流管理,在已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河流生态健康预警模型,并对滦河河流未来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结果表明:滦河在未来20年内河流生态健康状况将有所好转,其中近期水平年2015年为轻度疾病状态,为中警级别;中期水平年2020年与远期水平年2030年均为亚健康状态,为轻警级别。此外针对河流未来的警情状态,从警源分析角度提出了节水、优化水源工程、减污等关于滦河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青藏铁路冻土区段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分布类型及其变化背景,利用对青藏公路工程的类比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高寒生态系统对工程扰动的抗干扰能力和受损后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干扰场地土壤环境,冻土条件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与恢复能力等要素,提出了评价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干扰度方法和定量评价模型,基于未来不同气候演变情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耦合下冻土环境变化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方案,定量评价了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严重干扰施工地带对高寒草甸草地只有中等程度影响,影响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将维持在50%以上,高寒草原区重工程扰动地带除了局部有明显影响外,大部分地区只有中等至轻度影响,而中度与轻度工程扰动区域,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全息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全息科学及系统全息的思维方法,探讨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统一体内生态差异性的同一性及其本质——生态全息性,阐述了生态全息理论,生态全息论认为,全息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圈是一个最大的全息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它的缩影。文中还论述了生态全息律、生态重演律等。生态全息论的提出对于确立新的生态整体观,建立新的生态工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进化,对于预测、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MF模型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构造各层因素的判断矩阵,用Mathematic软件计算出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最后用Fuzzy数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将模型编成计算机程序和软件,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计算机操作。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对象,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济南市城市生态承载力定量指标,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包括城市生态支撑力模型、城市生态压力模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评价了济南市2004-2008年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状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持久地维持和支持其内在组份、组织结构和功能动态健康及其化发展的各种能动性的总和,它是由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抵抗力和自组织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土壤生态系统持续性是由系统自身的组份、结构和功能动态来体现的。因此,对系统组份、结构和功能动态的认识和评价研究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