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生物体内的生物元素图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出了生物元素的定义,讨论了人体内存在的生物元素的由来及功能;系统地总结了 s区和p区主族元素、d区过渡元素和f区稀土元素对四膜虫真核细胞生长分裂的促进或营养作用及毒性抑制的影响,得到一定的规律性。提出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元素平衡图谱”,它于三维元素周期表空间内展现出来,是反映生物与地球表面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能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的标志。这样,三维元素周期表不仅揭示各元素及化合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看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它们的生物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刘俊婉 《科学观察》2010,5(1):45-50
碳循环是自然界生态系统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指碳元素在地球生物圈、地圈、水圈和大气中交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的过程。由于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最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正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涉及到海洋碳循环、资源环境效应乃至气候变化.其中,含细菌叶绿素的微型生物  相似文献   

4.
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产生具有抑制或驱避、毒害作用的反抗物质进行化学防御,这是促进生物协同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论述了植物与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以及动物与微生物间的化学防御及其协同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海洋科学紧密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作用日显重要,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基础——微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态、生理、进化等问题,强调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环境中应用的重要性,报道了作者近年来以新思路、新方法、藉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对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农药、赤潮灾害与毒素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等修复作用的新成果,展示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所进行的若干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生物圈是地球发展与演化的必然产物 ,人和动植物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 ,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物质组成上有机体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共轭关系 ,研究表明 ,活质、植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与地壳、土壤、海水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1]。生物圈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的相互联系是通过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现的。因此研究元素生物地球化学问题对阐明有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圈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与形式、生命与无机环境相互联系的动态生物地球化学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详细描述了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其中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均匀性测定、稳定性考察、以及定值分析方法,并对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给出了标准物质的定值数据。最后确定18个标准值,11个参考值,35个信息值,共计测定元素64个。  相似文献   

8.
高燕锰矿区矿层主量元素比值特征说明锰矿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组分,沉积于较深的、弱氧化环境,锰矿形成可能与成岩作用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锰矿层中Fe由陆源物质带入,Mn主要来自海洋组分,P主要来自富磷海洋生物。通过R型聚类分析将主量元素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陆源沉积物、海洋自生产物和生物沉积,组间相关性反映锰矿具生物成因特点。综上,认为高燕锰矿为海水中锰质经生物作用初始富集后在较深的、弱氧化环境下通过成岩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30多亿年前,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由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生物也随之不断产生变异。适应是生物与自然相处的特有能力,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昆虫处于生态环境之中,必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生存,它需要改变自身或是某些生态因子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自然选择关系是相互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伴随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法则形成的,是适应性进化的表现。自然界中,有的物种分布在限定的区域,有的则广泛甚至全球范围分  相似文献   

10.
地球演化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无论人类是否出现,地球系统始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物种类在不断地更替,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进入有高级生物阶段后、内部以能量、物质和信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稳定源于系统中丰富生物种类和食物链(网),能量和物质能够“物尽其用”,在循环过程中没有累积和浪费。  相似文献   

11.
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大量证据表明,海洋生物个体、种群与群落会对污染胁迫产生从分子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响应,其最终要么适应污染或与污染共存,要么退化或死亡,生物和污染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多变的演化结局。研究表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污染环境可以通过3种机制:短期暴露下的行为改变、长期暴露下的表型可塑性调整及遗传进化。但迄今为止,有关海洋生物受海洋污染物影响后的行为、适应和进化机制仍未获得系统的整理,已有的理论是否适用以及是否存在新现象或理论的空白有待明确。该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污染进化生态学观点,针对污染胁迫下海洋生物的短期响应和长期适应,提出“海洋污染进化生态学”。从行为、适应到进化的角度初步探讨海洋污染进化生态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尝试归纳和探索海洋污染与海洋生物之间的作用和联系,以期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产业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一个特殊的子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是通过原料与能量交换而体现。客观分析产业系统的物质与能源流动,无论对于保护全球生态系统,还是促进产业系统的不断进化,都是极为必要的。本文分析了产业系统原料与能量流动的三个特征和原料与能量流动分析的基本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原料与能量流动分析将会更多地被应用,也将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把处于外界环境中的生命遗传物质,近似看成由物质的定域子和光子组成的混合系统。运用统计物理方法,导出了这系统的非平衡态熵及熵变,推出了负熵和外界约束的关系及产生负熵的条件。由于生命遗传信息和负熵直接相关,从而使我们得出了生命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进化等过程,必须持续地加以某些适当约束,不断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基本过程入手,论述了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尝试性地运用辩证法原理解释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  相似文献   

15.
在物质世界里,人通过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在精神世界里,人通过对自身不断地进行反思、批判、超越、建构来满足发展、提升的需要.精神是人的属性,精神存在是人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区别.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完整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油藏厌氧环境中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气体量,结合油藏环境条件及微生物产气机理,在综合分析原油组分特征、营养液的成分类别及生物气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元素守恒定律对微生物代谢的气体量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微生物产气实验对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气体量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微生物利用原油中的氧原子、油藏水相中的溶解氧生成的CO2气体量较少;在一定条件下,营养液中的糖蜜质量分数与微生物产气量呈正相关性。油藏中某些物质可限制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气体量,微生物利用原油中的氧原子及水相中的溶解氧生成的CO2的气体量对储层压力的影响极小;以原油为唯一碳源时,微生物厌氧代谢的CO2量难以达到有效气驱时所需要的气体量。通过向营养液中添加含有相应氧元素的物质,有利于增加油藏中微生物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圈是地球发展与演化的必然产物,人和动植物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物质组成上有机体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共轭关系,研究表明,活质、植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与地壳、土壤、海水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至的。  相似文献   

18.
在材料科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探讨材料的结构——性能——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了解和认识它,从而可为材料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服务。以系统论的观点,首先分析材料结构与环境间存在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从理论进行了探索,并从热力学方面给出了这一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数学公式,从中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10,(10):4-4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包括海葵、蠕虫、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人类)精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基因。地球生物于6亿年前开始拥有这种精子基因,并在逐渐进化中保存在各种生物体内。  相似文献   

20.
详尽形态分析信息,应包括物质内部状态、空间状态、时间状态,涵盖所含元素种类与数量,元素状态(价态差异、原子结构状态差异即同位素现象),元素间相互作用(原子间作用力,各原子相对空间结构),物质在各层,层中各微区中分布状况,研究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间作用力和相对空间坐标,研究物质内部及空间状态随时间的变异.可据学科特性、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初步界定物质形态,体现药效、环境效应、生物可给性、生物富集能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行为差异.胃肠仿生消化和肠道吸收模型构建是食品药品生物可给性评价基础.本文将据探讨中药微量元素形态与生物可给性研究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