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煤矿巷道所受的地应力越来越大,尤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井下巷道支护及保持其稳定性更加困难.根据深部软岩条件下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煤矿采掘深部煤层的关键.矿井支护实践证明高强高预应力变形让压锚杆均压锚杆能够有效的解决深井高地压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深井高地应力围岩控制是深井支护的难点,应用FLAC3D软件对深井半圆拱巷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弱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深井高地应力围岩塑性区出现不连续分布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性区逐渐增大,表明深井围岩属于非线性力学系统.同时,分析了不同侧压系数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和位移,得到了在巷道纵向上和横向上两者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地应力对深井锚喷网加锚索协同支护效果的影响.提出深井高地应力围岩高强度、高刚度以及大范围的围岩控制技术,并对不同地应力情况下的支护效果进行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能飞  白焱  杨粉强 《科技资讯》2011,(22):100-101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尤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井下巷道支护及稳定性更加难以保证。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金属矿采掘深部矿层的关键。因此,就高应力软岩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在掌握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和支护原理的基础上,并以河南嵩县萑香洼金矿区井下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为对象,对三种不同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预留刚隙柔层支护方式为最佳的适合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4.
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煤矿巷道支护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煤矿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尤其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井下巷道支护及稳定性更加难以保证。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煤矿安全采掘深部煤层的关键之一。因此,就高应力软岩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在掌握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和支护原理的基础上,并以芙蓉矿区白皎煤矿井下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为对象,对3种不同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预留刚隙柔层支护方式为最佳的适合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应力软岩巷道壁后充填支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应力软岩巷道属非线性大变形问题,巷道支护必须满足其变形要求。总结了白皎煤矿高应力软岩砌碹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砌碹巷道破坏机理,并对碹体壁后充填粉煤灰基材料改善“支护-围岩”关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了现场验证。  相似文献   

6.
膨胀性围岩中巷道地压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膨胀性围岩中巷道地压显现规律和支护的模拟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模型试验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讨论了膨胀性围岩中巷道地压的显现规律和几种支护方案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7.
巷道围岩自稳结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巷道开挖后,围岩总是向着趋于自我稳定的方向调整,直至达到应力平衡的自稳结构为止。巷道的维护本质上就是对围岩自稳结构的维护。本文阐述了巷道围岩自稳结构的原理,通过数值试验手段对岩性、原岩应力状态、开挖方式,巷道形状、支护方式等影响自稳结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巷道支护设计的影响。所得结果对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指导,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在对矿井深部进行开采的过程之中,随着深度的不断加深,地应力逐渐增大,围岩的地质条件也随之不断恶化,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大了巷道支护的难度,使深部矿井的支护问题变得愈加突出。目前张小楼井巷道修护工作存在修护周期长,巷道修护效果不能承受深部矿井高应力作用,再次修护率高等问题。通过优化支护方式、探索新的支护方法来研究高应力区域失修巷道快速修护技术,提高巷道修护质量,减少矿井修护支出。  相似文献   

9.
王庆伟 《科技资讯》2010,(27):69-70
对1410上顺槽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既考虑降低冲击地压威胁,避免采掘应力叠加,又考虑了掘进速度满足1410工作面开采需要,使1410上顺槽巷道布置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适用于四层冲击地压巷道的布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深部软岩巷道锚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千米埋深的唐口煤矿巷道围岩矿物成分分析、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及地应力测试的结果,提出了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方案进行深部高应力膨胀性软岩巷道支护设计。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验证支护设计的可行性和优化支护参数;通过矿压监测,评价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和支护效果。工程实践表明,锚注联合支护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大变形和底臌,维持了巷道的长期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应力软岩下矿井巷道支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煤矿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尤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井下巷道支护及稳定性更加难以保证.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煤矿采掘深部煤层的关键.就高应力软岩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在掌握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和支护原理的基础上,以芙蓉矿区白皎煤矿井下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为对象,对3种不同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预留刚隙柔层支护方式为最佳的适合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煤矿采掘深度的逐渐增加,淮南矿区越来越多的矿井将要进入千米深部,掘进与支护的矛盾显现突出.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压力大,破碎岩体增多、地质条件恶化、地应力增大、地温升高、水压增大,导致深部软岩巷道掘进困难,开挖后围岩稳定性控制与支护难度加大,常产生大变形而破裂失稳,支护破坏严重,顶板压垮、底臌变形大,环境恶化、生产成本增加、安全事故多发.煤矿生产建设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对该类群巷道掘进与支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该文就淮南矿区软岩巷道掘进与主动支护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与介绍,探讨了淮南矿区软岩遵循"宜炮则炮、宜综则综"的掘进原则,软岩巷道掘进与主动支护问题的合理方法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邢东矿高应力巷道进行锚杆支护后,巷道支护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了全封闭工字钢支架作为二次支护,有效的解决了巷道两帮移近量大、底臌量大的问题,为深井大地压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李波 《科技资讯》2014,(13):86-87
王坡煤矿二采区集中轨道巷地应力条件复杂,出现大范围的严重变形,钻孔窥视结果表明,顶板上方2.5 m内出现大量离层。通过对巷道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分析认为集中轨道巷变形的主要原因是锚杆支护系统的支护强度偏弱和采动影响。结合现场巷道变形条件和现有巷道加固技术,提出了复合注浆与锚固联合修复方案,实践表明该技术对于大跨度高应力变形巷道的控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八矿地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使巷道设计、支护计算和稳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可靠和经济,了解和研究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其分布规律,提出地应力与巷道支护关系就尤为重要.文中详细介绍了平顶山八矿的地应力计算原理,并根据矿区实测地应力资料,得出了计算区域初始地应力场相应的应力回归公式,并且分析了矿井地应力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开采深度向深部发展,任楼煤矿巷道变形严重,稳定性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生产和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对任楼煤矿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实测结果表明,任楼煤矿地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导,且水平应力大于铅直应力,并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每个测点的应力状态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岩体结构及岩性分布等有关.研究成果对矿井深部巷道支护及矿井灾害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现场工程实例,分析了高地压大倾角松软煤层水患巷道支护的破坏原因,找出了不断完善煤巷支护技术的解决办法,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巷道的返修支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魏家地煤矿1070巷道返修工程,分析了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巷道破坏机理.研究表明,导致1070巷道出现顶板下沉量大、底板严重膨胀、两帮位移大的主要原因是巷道埋深大,构造应力高,采空区矿山压力显现显著.确定锚注锚网联合支护作为1070巷道返修方案.监测结果表明,1070的返修支护方案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体应力状态和地应力特征,合理有效地采用技术措施预防矿井动力现象,合理确定采矿采场布置及回采顺序。本文采用空芯包体方法地应力测量表明吕家坨井田是水平应力场, 测量结果为矿井采场合理布局、巷道布置选择和锚杆支护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重点针对新汶矿区埋深大、高地应力带来的巷道支护难题,研究新汶矿区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首先通过地应力测试和围岩分类为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提供依据,通过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提高岩巷承载能力,通过优化巷道布置,研发高强锚杆、锚索、高强W钢带等深部巷道支护材料,采用高强锚杆一次支护、联合支护、让压支护、钢管混凝土支架强力支护等多种支护方式确保了深井高应力岩巷及大断面硐室支护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