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雷 《科技潮》2012,(10):12
中国高楼正在不断地刷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全球排名前15座的高楼中,就有9座在中国."中国第一高楼"在不断地更换城市;一个城市内,作为地标的"第一高楼"也在不断地更换主人.中信避谈"中国尊"的投资回报问题,这说明争相拔高的"第一高楼",也许并非投资企业的情缘,或许更有政府追求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压力. 作为展示经济发展成就和未来雄心的地标性建筑,高楼是城市的面子.虽然城市之高不在楼之高的道理可以讲它三天,但中国人好面子,如果各方面的条件允许,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为了面子,而不顾里子,盲目追求"第一高".就建高楼的里子而言,由以下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追求"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是我们坚实地走好语文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引发新的教育革命——第三次教育革命。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将打破并重组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未来教育将与"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形成诸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育管理"等新型教育形态。具体表现在8个方面:知识呈现方式数字化、教育管理方式智能化、课堂教学及管理方式网络化、人才培养方式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分散化、教育教学服务化、教育资源云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智慧化。但也应注意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高等教育发生变革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互联网安全问题、学生独立意识培养问题、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等,需要我们理性审思,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正>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需要在这一竞争中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机器人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机器人革命",推动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不是一场独立的革命,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吴正 《科技智囊》2014,(6):42-53
<正>慕课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的改革,谁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淘汰。"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英文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其中,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  相似文献   

6.
谈室内设计     
周丹 《科技信息》2008,(6):236-237
室内设计一词已成为现代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室内装修也是当今社会的流行现象,然而在室内设计创作中人们往往为了追求 "时装化""个性化"而常常会忽视室内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忽视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性,盲目照抄照搬、盲目追赶潮流、盲目追求效益等诸多误区大量存在.本文正是想通过对室内设计的含义及误区的阐述来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室内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7.
虽然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创新性产业,但工业设计创新在我国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这是由于工业设计是"舶来品",发展时间较短,且具有不平衡性,具体体现有四点:首先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其次是设计创新意识较低;再次是企业过度追求产品成本设计创新;最后是过度迷恋技术性设计创新。这些现状阻碍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针对这些现状,文章分析了日本设计迅速崛起的因素,尤其是其对设计注入的哲学理念,引发了对我国文化型工业设计创新的必要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器物的传统"与"理念的创新" 环境问题大家都知道,再过30年,地球的人口到130亿,意味着今天的一碗饭以后要两个人吃,大家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必须彻底革命对美对理想的定义.一只杯子在流通当中叫商品,在报废以后叫废品,任何一件东西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一个系统里.什么叫中国传统?我觉得进入了一个误区--只看沉淀下来的现象.中国传统的中心不是这样,传统是创造过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如果全靠继承的话,现在人类一定还留在树上.也就是说第一个猴子从树上下来是打破传统的--传统是不断创造的,要创造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上文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十三:博士论文评审,本文谈谈其之十四: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对于一位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不少成绩的博士生,不是一件难事。对其他人则不然。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白的——答辩是导师和每一位博士生都会十分重视且共同关注的大事。也许,你面对马上来临的博士论文答辩,着眼点只是"因为这是学校规定的","程序而已",否则,你"拿不到学位"。这当然不错,也可以理解,你毕竟第一次碰到博士论文答辩,想得不多。但仅仅这样想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痴迷于创新时,也有专家向我们提出警告。譬如美国迈克尔·施拉格(MichaelSchrage)就认为:“是创新还是死亡;对不起,这不是关键所在。现在的新点子其实已供过于求。真正缺少的是利润。”在阐明这一观点前,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哈佛经营理念中,创新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注意,任何事情走向极端就是错误,如果只注重创新而忽视企业最本原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就是本末倒置。创新太过超前市场需求一味地追求先进技术可能是许多制造商们超越对手甚至领先业界的一大法宝,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市场的取向。对于制造商来说,运营商的需求才是…  相似文献   

11.
"诚信创新,追求卓越",这是写在开仑化工大门前的八个字,也是开仑化工一直走到今天所坚持的主旨,我们相信,藉着这八个字,藉着对技术、对创新的执著,开仑化工一定会更耀眼。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对于设计师和消费者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可以说21世纪的产品是在追求与人更为接近的关系,产品的设计就是人们生活设计的代名词.本文认为产品设计是一道简单的加与成的四则运算,设计师只要很好的把握了产品设计中的"加"与"减"、"多"与"少",就能准确的把握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也就能使自己的设计征服消费者.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国际竞争已迎来了创新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产业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在这样的历史浪潮下,杭州如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城市特色发展之路。"双创"到底是什么不管是在互联网媒体上,还是在报纸杂志上,抑或在专家学者的演讲中,人们听到无数次"双创"名词。为什么创业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可以说,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从众心理,之所以甚于男性,主要来自女性处在社会性别弱势地位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其所"从"之"众",也多是"从"同性之"众".倒不是从同性那里得到安全,而是从同性那里得到调整自我的评价与参照;即便是与"异性相吸",出现反差,也是在异性霸权面前被"窥视"的群体心理折光.这样,女性在长期的社会群塑中,趋奉时尚,追赶时髦,盲目从众,从而丧失了"自我",成为现代女性自觉意识迅速提升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虽然"写字课"在中小学越来越淡化,老师们也对写字教学越来越淡漠,但却不得不面对社会因学生写不好字而对教育产生的疑问.由于书法评价的主观性特点,我们不可能给"字"作出更细的量化的评判标准,只能要求最直观的"横平竖直、干净整洁",但这并不是我们写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以字为纽带,通过写字要使学生"成人",而我们教学生写的也是有"人"的字.  相似文献   

17.
图片新闻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近代"的批判性论述,为我们重新使用"近代"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提供了某种基础。这里的"近代"是充满不间断的运动与抵抗的张力场,是传统中国基体形态的蜕变与再生。"近代"同时具有对"现代"的追求和超越的双重性,始终保持着相对于经典现代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重访中国近代,我们很自然会对近代文学与文化史中的重要社团———南社的特殊意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必须努力发掘南社的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文本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打开南社独特的文化政治面向。南社成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中的文化活动,既不是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所能限制的,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学生产模式同日而语。要深入地理解南社,首先要把历史"陌生化",在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场域里,在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南社群体的文化实践,才能揭示这些实践作为回应危机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无疑,重新研究南社,也后设地寄寓了一种对于历史连续性的自我理解和表述意识。没必要夸大南社群体在文化政治上自我肯定的强度,但应该看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与困惑。而革命与抒情的变奏,正是构成了我们通过南社重访中国近代的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19.
他,不是中共党员,但时时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是任职,只是挂职的"临时工",但他对科技发展不懈追求、无私奉献!他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位人民公仆的优秀形象.他就是濉溪县挂职的科技副县长李先保.  相似文献   

20.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元曲的美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它在音韵声律上的追求有关,也与它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有关。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最突出的是"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列锦"不是元曲的发明,《诗经》中便有滥觞,唐宋诗词中更不乏新的"列锦"结构模式的创造。兼有诗词二体优长的元曲,在"列锦"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重视"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重视"列锦"结构模式的创新,并非"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别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