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科技术语》2014,(4):43-43
<正>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产科发生的一种急症,它是指大量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继发引起患者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一个综合征。由于其较为罕见,发生迅速、凶险,病生理机制复杂,加之临床医生一般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处理,因此继发的母婴死亡率很高。羊水栓塞最初报道于1926年,从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在治疗上没有进展,故被认为是不可预料、不可预防的疾病。20世纪70—80年代以后,由于对DIC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以及肝素的应用使得在治疗上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生物芯片已成为热点 生物芯片(又称DNA芯片、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半导体技术和生物技术"联姻"的结晶,由于它可能形成巨大产业,自然就成了国际科研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1886年,当天文学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头时,圣彼得堡科学院收到了天文学家斯特鲁维(Otto Struve)的一封来信。这封信提出:经典天文学以它在理论和实验(观测)两者的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持续发展,“有正当权利占据实验科学中的首席地位”;而与此迥然不同的新天文学(即天体物理学),在他看来,其研究水准远远低于传统的经典天文学所达到的科学精确度。尽管如此,他仍担心“天文学会由于迷恋新玩艺儿而昏了头,背离几世纪甚至上千年来被尊为圣洁的根基”,他表示希望,这种事情“但愿不会发生”。历史表明,“但愿不会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只是它没有背离长期以来的那个“圣洁的根基”。天文学在19世纪60~80年代里,由于“新玩艺儿”——光谱分析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4.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夏代仲康日食记载再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仲康日食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0世纪。由于古代文献的真实性方面疑点颇多,记载信息不足,难于确定其发生年代,有时还引起对这个记载是不是日食记录的争议。目前,虽然根据其它可信文献趋同于认这它是日食记录,但确定其发生年代就有11个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古尔维奇(1901-1973)是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运动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所创立的格式塔现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最终启发梅洛.庞蒂创建了身体现象学。为了解决意识的同一性问题,古尔维奇创造性地运用格式塔感知理论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了批判性改造,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胡塞尔感知现象学和意向相关项理论的批评和重构中。由于对格式塔结构的倚重,古尔维奇最终创建了一个没有先验自我概念的现象学,即格式塔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臭氧浴是时下一种新兴的洗澡方法,自20世纪的90年代以来,由于它的保健功能,逐渐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欢迎。 臭氧(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又称活性氧,由于它的分子内比氧气多了一个氧原子,所以极易放出一个氧原子变成氧气分子,这个刚被释放出来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仅次于工业用的氟,杀菌能力是氯的600~3000倍,把纯臭氧注入浴盆的水内,形成双氧水来进行泡澡,对人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曾经有过辉煌,而今,在21世纪的今天,它看起来有可能重温过去的荣光。如果到2020年中国成功实现预定目标,中国人民将会达到西方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过度模仿发达国家舒适、方便的生活方式,中国正在吸收西方最差的一些习性。过度肥胖和酗酒已经逐渐成为社会问题。要检验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了解一下中国的老百姓。首先从吃说起。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人为的原因,大约3000万人死于饥荒。而今,却有超过1/5的成年人超重;在未来20年内,这个比例可能达到40%。说完吃再说喝。现在每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最合理、最经济和最佳效果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适应战争需要而形成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以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现代化管理技术为支柱的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虽起步较晚,但不乏其成功范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6,(19):70-71
去年底,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披露: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人提出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要对它进行改造;“文化大革命”初期,故宫还出现了一个可笑而又十分可怕的“整改方案”。这些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瞭望新闻周刊》最近揭开了内幕。压王气拟竖两大标语金銮殿欲建农民塑像?20世纪60年代初的改造方案,是在故宫内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文革”时期的“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  相似文献   

11.
拓扑学(topology)是数学中的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曾经叫作“形势几何学”,这个名称是数学家江泽涵创制的,但它使用的时间不长。后来topology 翻译成了“拓扑学”。“拓扑学”是一个音意兼译词,它的产生应该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世纪日益临近,人们对21世纪是从2000年还是2001年起始越来越关心。笔者对此本无研究,只是最近看了报刊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便也想谈点粗浅看法。(1)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专家主张应从2001年起算,并举出不少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社会广大人士(其中也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则认为应从2000年起算(至少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是这样认为的)。笔者以为,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原因是它并非单纯的学术问题,还牵涉到社会人文问题,很难以孰是孰非来轻易下结论。况且,这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理应由国际权威机构组织各国专家共同研讨协商,以求取得统一标准,而不宜仅以某国专家或机构的意见一锤定音说了算。(2)在前几个世纪,人们对世纪从哪一年算起的看法是否一致?有人说,这个问题本来是明确的、一致的,只是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才有了不同意见。如果以往明确一致,那么分歧应不难消除。另有人说,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之交就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英法等国主张20世纪从1901年起算,理由是公元无0年;美国则主张从1900年,理由是在这个问题上,人定因素重于学术传统。结果,他们分别在不同年举行新世纪的有关活动(不知这里指的是少数专门机构的学术活动,还是整个社会的活动)。不管上个世纪实际情况如何,为迎接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相信世界各国都会从今年年底前就相继开展各类活动,不会有什么国家今年底、明年初硬是不动,非要等到2000年末、2001年初才开始行动。如果大家都认定21世纪从2001年开始,人们又何必急着从一年多以前的1999年就行动呢?(3)尽管人们对世纪之初是从“00年”还是从“01年”起算存在着不同意见,但对年代却一致认为是“从0到9”,不是“从1到0”。于是有人据此作为世纪应“从00到99”的一个理由。反对者则以年代并不是标准的、规范的和精确的时间计量单位为由,认为没有必要管世纪与年代的协调关系。其实,岂止“年代”,就连“21世纪”(更确切地说应是“第21世纪”)的“世纪”也不是标准的、规范的和精确的时间计量单位。总之,把世纪和年代看作彼此没有关联而回避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恐怕是不妥的。我们总不能把2000年归在20世纪90年代之内,也不能让它孤零零地无“家”可归吧。(4)大家知道,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是“90年代”,倒着往前相继是“80年代”、“70年代”……,但如果从世纪之初算起,那么最初一个10年该怎么称呼呢?有趣的是,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似乎都没有相应的名称,而只能说诸如“第一个10年(the first decade)”这类的话。新世纪快到了,人们会不会给它起一个恰当的名称,只能拭目以待。(5)与上一个问题类似,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可写作“1990's”,倒着往前相继是“1980's”、“1970's”……,但世纪最初一个10年却不能“依此类推”而写作“1900's”。我们知道,“1900's”(nineteen hundreds)指的是20世纪整个100年。各世纪最初一个10年至今还没有与之相应的写法。(6)再一个问题是“年代”与“第×个十年”是否指同一概念。例如,“50年代”与“第六个十年”是否指一码事?如果是,那么由于“年代”已习惯认为指“从0到9”,那么“第×个十年”便也是“从0到9”。如果说它们是两码事,“第×个十年”指的是“从1到0”,那么鉴于实际生活中除“第一个十年”外,极少用到诸如“第五个十年”、“第九个十年”等词语,因此这笔“账”不容易算清,够伤脑筋的。(7)据说国外有些机构建议以15个月或18个月的时间进行新世纪来临的各项有关活动。不过,这无助于解决21世纪该从哪一年算起。还有,笔者猜想,1999年末至2000年初各国将会很热闹,而2000年末至2001年初则冷清得多。(8)如果以“00年”作为世纪的起始年,那么正如1年不一定都是365天、1个月不一定都是30天、1旬不一定都是10天那样,1个世纪也不全都是100年。公元1世纪要“受委屈”只剩99年。说来说去,关于世纪从哪一年起算的问题(连带“年代”问题),最好还是请各国专家共同商议为妥。  相似文献   

1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8月4日在北京组织全国名委,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天文台,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华社新闻所,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出版社有关专家,召开了一次关于“世纪”与“年代”订名的座谈会。目的是从历史、天文、计量、语言、社会等方面对“世纪”与“年代”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特别是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的今天,明确“世纪”和“年代”的实际内涵,有着深远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一、关于“世纪”“世纪”一词的基本内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一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广为人们所接受的。第二部分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100年,从而存在一个起始年与结束年的问题。“世纪”概念的分歧就出现在这个起始年和结束年的计算上。如21世纪是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01年开始,社会上流传着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真调查研究。1.认为21世纪是从2001年开始执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纪”的起始点应该追其根源。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1年开始,即公元第1世纪——公元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因此可以推出21世纪是从公元2001年开始至2100年结束。2.认为21世纪从2000年开始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社会上广泛采用以00年结尾的年做为新一个世纪的起始点。在习惯上应把1900年至1999年理解为20世纪;把2000年至2099年理解为21世纪。二、关于“年代”“年代”与“世纪”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年代”的时间间隔为10年,起始年一般大多数人认为是从0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0年至1929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从1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1年到1930年。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了题为“九十年代第一春”的社论,可见新闻媒介已经习惯于把0年做为年代的起始年。三、“世纪”与“年代”的溯源1.“世纪”“世纪”这个概念源引自欧美国家。在我国古代没有“世纪”这个概念。“世纪”是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方法之后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一般计时的概念。首先它不是计量单位,因为它不具备计量单位的基本性质。与“世纪”对应的英文词是“century”。英语字典中一般认为公元1世纪就是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20世纪是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但也有少数欧美国家的字典认为20世纪是1900年到1999年。由于我国历史上采用帝王年号加阴历的纪年方法,在历史上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辛亥革命之后,虽然采用公历,但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因此追其根源,仍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这一问题。2.“年代”“年代”一词如何产生,说清楚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翻译英语或其它外语文章的时候,当译者遇到1920s、1950s时,一般都译成了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因此,就认为中国人在把诸如1920s、1950s表达的概念用中文表示时,就在汉语中增加了这个名词。另一种看法是有人认为“年代”应对应英语单词“decade”。英语中“decade”的意思是十年。同样在特指第几个10年时,有个起始年的问题。四、各种观点讨论由于对“世纪”与“年代”看法上的分歧,与会专家对这两个概念开展了充分地讨论,并且对每一种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证。观点1:认为世纪的起始年和年代的起始年都是从1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目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主要字典,大部分认为世纪是从1年开始。而年代是世纪中的十个10年,如果年代不是从1年算起会产生不相符合的矛盾。②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的纪元是有其社会和历史含义的,应该从1年开始世纪和年代。观点2:认为世纪的起始年从1年开始,而年代的起始年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世纪是以公元纪年开始,公元纪年是1年开始。而年代是为了表示一个十年的概念,按照一般习惯上的理解,从0到9就可以,并且没有将世纪与年代统一考虑的必要。观点3:认为世纪和年代都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采用这种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②使用起来比较方便。③对于公元1世纪则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就认为公元1世纪共99年而不是100年。上述这些观点所讨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习惯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含义。天文学家则希望更具有科学性。计量学专家则认为希望这两个概念符合国际习惯。新闻界的专家希望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术语学专家则希望对这两个概念给出统一的结果。总之都希望能够在2000年到来之前,给出这两个概念的准确内涵。五、下一步的工作:通过这次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先不要以国家的名义过早地公布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原则。再与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了解国际上的习惯用法,最后做出与国际习惯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赵路 《科学大观园》2012,(16):69-69
我们的大脑会在一生的时间里持续产生神经细胞吗?这是科学史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研究已经暗示了这种可能性,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才证实这种被称为神经发生的新的神经细胞的诞生发生在成年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大脑中。然而如今一项令人惊讶的新研究表明,在人脑的嗅球中,新的神经细胞或许能够生成,但却无法存活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的鸡"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社会建构主义内部的SSK与后SSK之间的一场争论,它集中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诸多分歧: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社会实在论与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规范主义进路与描述主义进路的对立;在科学观上,表现为表征科学观与实践科学观之间的对立。它代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6.
介入放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 等)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介入放射学的创立与发展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塞尔丁格(Seldinger)创用的经皮穿刺插管技术和70年代初逐步完善起来的经皮穿刺针技术。1967年美国放射学家马古利斯(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AJR)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m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ity》,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华莱士(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国内学者对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诸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多数学者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介入放射学是独立于内科、外科的第三学科,它既有外科手术特点,又有内科治疗机理,更有影像诊断综合知识,加上它所特有的穿刺、导管、导丝、球囊及支架等操作技能互相结合而成,它在许多方面或对某些疾病有内、外科所不及的作用,为临床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使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它有微创、高效、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可重复性强和不破坏原解剖结构等优点,因而成为部分中晚期癌症、血管性疾病、心脏瓣膜狭窄、创伤性出血、椎间盘突出、非血管管腔狭窄等不少疾病的首选诊疗方法。它所覆盖的范围广,包括神经、循环、消化、呼吸、骨骼、泌尿、内分泌、妇产科、耳鼻喉乃至眼科等各个系统。介入放射学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介入放射学借其应用领域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学”与“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前者包括有:血管成形术、治疗性栓塞、溶栓治疗、局部灌注治疗(或化疗加放疗)、局部血液采样、血管内异物取出、心脏、大血管疾病的治疗等;后者包括有: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引流、经皮硬化治疗、经皮造瘘、经皮取石(或异物)、经皮管腔扩张成形或经口腔、鼻腔、肛门、尿道插管行管腔扩张成形及瘘道栓塞等。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是研究在医学影像引导下经皮经血管行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学科。(1)血管栓塞术:将能够引起血管腔暂时性或永久性阻塞的物质,通过导管释放入病变血管或病变的供血动脉内,阻断血流,以达到治疗疾病或外科手术中减少出血的介入放射学技术。用于治疗: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脏器出血;②良、恶性肿瘤手术前栓塞;③晚期恶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④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瘤等血管性疾病;⑤未闭的动脉导管;⑥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平滑肌瘤等。(2)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也称经皮血管扩张成形术,是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大动脉炎、纤维肌肉增生、先天性大动脉膜性狭窄、时间较久的血栓形成、血管吻合术等因素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方法。PTA是建立在同轴导管与球囊导管基础上的。金属支架的出现克服了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早期出现再狭窄的缺点。(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4)血管内药物灌注:用来治疗恶性肿瘤、血管痉挛以及血栓。(5)心脏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性心脏病学(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是运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包括心脏瓣膜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成形术、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粥样斑块旋切术、顽固性心动过速经导管消融术、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关闭术、经皮肺动脉瓣狭窄球囊导管扩张术、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以及栓塞体肺循环侧支治疗严重的法洛四联症等。(6)神经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又称治疗性神经放射学(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或血管内神经外科学(Endovascular Neuroradiology),是综合神经影像学、神经手术学、神经病学及耳鼻喉科、颌面整形等多学科技术,在医学影像学引导下对神经系统部分疾病进行直接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包括脑脊髓动静脉畸形、颅内巨大动脉瘤、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的栓塞治疗,脑膜瘤术前的辅助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药物灌注溶栓治疗和局部化疗。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是研究在医学影像引导下经非血管途径行介入性诊治的学科。(1)穿刺活检:在影像学仪器导引下,将穿刺针经皮穿至机体的病变部位,进行抽吸或切割病变组织或体液,以获取病理学、生化学、细菌学标本,达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目的,或抽吸出病变组织及液体,或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技术。这项技术已成为肿瘤、囊肿、血肿、体腔积液、脓肿、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简便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或治疗方法。活检范围从肺穿刺到纵隔、肝、胰、肾、骨骼、肌肉、乳房、淋巴、腹膜后、甲状腺、脑、脊髓与盆腔等多处部位。近来又有在X线透视下经静脉和导管活检技术。(2)穿刺引流术:将脓腔、气腔排空,促使组织恢复新生,避免功能损害。经皮脓肿引流术、经皮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疽。(3)囊肿抽吸及硬化治疗:用于治疗肾囊肿、肝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肝包虫囊肿。(4)经皮造瘘:又称造口术,通常指对受阻的管腔建立与体外相通的瘘口,以便机体暂时得到改道运行排导,避免因梗阻造成严重功能损害,但它并不建立正常运行通道,只能作暂时性或永久性姑息治疗。(5)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将因外伤、肿瘤、放射损伤或手术疤痕等引起的狭窄通道扩大,使之通畅无阻。一般均用球囊导管扩张,如球囊导管扩张食道良、恶性狭窄,食道胃吻合口狭窄和胃肠吻合口狭窄、梗阻性黄疸等。支架植入通常指金属丝编织成的支撑管,放在狭窄的腔道处时,凭其弹力或记忆张力扩张,或被动地由球囊使其扩张,解决狭窄的通道,通常用于球囊扩张无效的病例。如:食管支架、胆管支架、气管支架、尿道前列腺支架、鼻泪管支架等。对于塑料制成的管状支架,通常称内涵管。(6)异物抓捕术:在影像监导下用异物钳、取石篮、抓捕器等将管腔内异物如结石或导管断段取出。(7)管腔疏通术:将因病变造成的管腔梗阻处,通过特殊的导丝导管开通闭塞管腔称再通术。如:输卵管再通术。(8)椎间盘减压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9)转流术:将腹水引流入静脉称为转流术。(10)神经阻滞术:经皮神经丛(节)阻滞术包括腹腔神经丛、胸交感神经节与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此外,经皮椎小关节阻滞和根周浸润及足、踝局麻剂注射也均为周围神经阻滞。用无水乙醇封闭神经节或神经丛,为恶性肿瘤患者止痛。(11)瘤体内治疗:经皮瘤体内注射酒精、醋酸、化疗药、热水或导入微波、激光、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放射性核素、免疫或基因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对21世纪始于何年的问题愈加关心。不少人与报纸、杂志都提出21世纪应从2000年开始,理由是使用计算机方便,符合一般人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21世纪从何时开始,是个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认为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更为妥当。一、21世纪起始年之争的由来当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采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时提出来的,公元8世纪才开始在欧洲国家使用。到20世纪,随着公历的普及,公元纪年已为全世界广泛采用。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然后依此类推。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它们是历史纪年法和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公元前3年……;天文纪年法则分别记为0年,-1年,-2年……。传统上,人们是以历史纪年法来计量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辞书都主张世纪从“1”年开始,即第1世纪是公元1~100年,第20世纪是1901~2000年。然而,对于如何划分世纪,一直存在着争论。1933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在注释“世纪”一词时,曾引用了1846年发表的一段史实:“经过大量普遍的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自1801年1月1日始,不是1800年1月1日”。在1961年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纂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一书中也是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但它同时又指出“伴随着这些时节(指世纪的交替)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1974年该书再版时,编者又添写了一个脚注:“一般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的”。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科列尔百科全书》中指出,天文学家认为公元有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年和1900年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起始为好。关于世纪如何划分的争论焦点在于“世纪”与“年代”的关系。二、从历史年代学和天文历法角度而言,21世纪无疑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1.“世纪”(Century)一词来源于西文,在英语中此词也用作“百年”,始于1626年,其内涵包括两部分:一是“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二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百年。根据“世纪”的定义,第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到100年;第二个世纪从公元101年开始,直到200年;以此类推,第20世纪包括1901年到2000年,第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延续到2100年12月31日,如果以2000年作为21世纪的开始,则第20世纪只有99年,不符合世纪的定义。2.公历的起始历元与各国其他民用历一样,都与某个历史事件相联系。早在公元525年,僧侣兼天文学家(小)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编制复活节日期表时,制定以“基督降生”的年份为公元元年。如果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势必将起始历元改为“0”年,失去它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各世纪的起始和终止年份均要更改(特别是17~20世纪的起始终止年份),势必造成历史年代学和采用国际通用公历各国家历法上的混乱。3.汉语在谈到“世纪”时,常把第21世纪简称为21世纪。实际上,在英语中总是使用第几个世纪,如第21世纪在英语中表示为“The 21st Century”,是作为“序数词”表示时间顺序的,年、月、日和世纪均为“序数词”,年、月、日都从1数起,表示“世纪”的年应从“1”计数。4.部分天文学家认为“世纪”和“年代”必须协调一致,都以“0”为起点。如果2000年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它将成为无法纳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如果作为21世纪的第一年,则2000~2009年可称为21世纪的“初十年代”(或“零十年代”)。这就是世纪起始年“0”与“1”之争的焦点。事实上,“年代”不能与“世纪”相提并论,“年代”不是计量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在西方是用20,30……,90等数词的复数形式分别表示某个世纪的特定的十年,我们称它为“年代”,如90's称为90年代,它包括90,91……,99年,正式写全文用“The nineties”,1980's称为20世纪80年代。但在英语中“teens”只表示13~19,而11和12另外用eleven,twelve。10,11……,19并没有一个单词可以来代表,因此不存在“一十年代”之说。一般在讲到某世纪的11~20年这十年的时候,称为“the second decade”即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个世纪的最初十年,1~10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the first decade”即为“最初十年”。也没有一个世纪包括十个年代之说,因此“年代”一词不能作为计时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而已。不存在“初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种用法,也无需将2000年归入任何年代。三、从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角度而言,21世纪也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1.新世纪和新的一千年从哪年开始,在国际上应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与大多数国家一致。据我们了解的资料,美国海军天文台从来就明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直到今年1月5日因特网网页上“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何时开始”仍是原来的主张。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早在1996年3月已发表新闻公报,确认21世纪从2001年开始,至今网页上官方意见仍如此。法国巴黎经度局出版的天文年历和编历专家意见也是第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它们的网页上也有公布。这三个机构分别是美、英、法颁历机构,基本都代表官方意见。为了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也应该建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2.有些国家、团体、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2000年1月1日,在联合国属下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2000年1月1日0时0分诞生的婴儿作为“世纪婴儿”,某些国家人民称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迎接新世纪运动会等,这代表了人们盼着早日进入新世纪的愿望,但我们认为在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0时开始的建议未取得统一规定之前仍应按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规定,21世纪始于2001年1月1日0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1,(5):62-63
20世纪80年代末,有学者做过聚能预裂爆破试验研究,但无法用于施工实践,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效果都不十分令人满意,也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聚能预裂(光面)爆破较为系统的权威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一、国际上特种工程塑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特种工程塑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初,当时的美苏两霸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社会需求所推动发展起来的新一代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早期曾被称为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相对工程塑料而言).目前通常称为特种工程塑料(Super Engineering Plastics)或高性能聚合物(High Perfomance Polymer),自20世纪60年代的聚酰亚胺(PI)问世开始到80年代初的PEEK实现商品化的近20多年间,所开发成功并产业化的主要品种有:(1)聚酰亚胺(PI);(2)聚酰胺酰亚胺(PAI);(3)聚醚酰亚胺(PEI);(4)聚芳酯(Upolymer);(5)聚苯硫醚(PPS);(6)聚砜(PSF);(7)聚醚砜(PES);(8)聚醚醚酮(PEEK)等.  相似文献   

20.
李俨(1892—1963)先生和钱宝琮(1892—1974)先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者、中国数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10年代,他们就开始研读古算书,修治中国数学史,后来又涉猎中国天文学史,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他们调入中国科学院后,继续耕耘不辍,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学术工作、治学风格和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