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一行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学院科学文化情境下大学科技合作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教师、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对知识资本化的追逐成为促进后学院科学情境中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新的共同动力。 相似文献
2.
同一行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学院科学文化情境下大学科技合作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教师、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对知识资本化的追逐成为促进后学院科学情境中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新的共同动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进入了后学院时代。为了促进产业发展,“科学-社会”系统建立了一套与产业科学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即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与学院科学相比,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具有奖励来源多元化、奖励形式多样性、奖励范围广泛性、奖励标准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且,后学院科学在把精神性奖励与物质性奖励结合运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性奖励在促进科技、产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活动的实现方式及规范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走出神圣的学院殿堂,进入后学院科学时代。R&D成为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除了知识转化和知识分享这两个基础性规范外,与R&D活动各个阶段相适应,后学院科学还存在一个规范层次体系:基础研究对应默顿规范和弱默顿规范,这是核心规范。应用研究对应价值性和伦理性规范,这是导向性规范。发展研究对应经济性、生态性和人文性规范,这是一组操作性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学院科学时代,大学教师以"扩展被验证了的知识"为使命,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统一起来,由此,大学教师是一名"纯科学家",其专业精神表征为公有性、普遍性、祛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性等特征。大学教师之所以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体制化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保证学术共同体良性运转的专业组织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8):51-56
作为科学、经济和政治三个公共场域交互作用的产物,科技决策相关知识应当是一种"公共知识",兼具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等三重公共性。为化解科学不确定性和知识经济化引发的公共知识的公共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科学家真理代言人模式"到"专家与技术官僚共谋模式",再到"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我国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轨迹,当前"官僚主导-专家论证"的生产模式已陷入公共性危机,应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的复杂性审视--齐曼科学社会学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齐曼是一位科学家出身的科学社会学家。他认为现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因此其传统的学术规范即默顿规范随之也要作出相应的修正;科学进步也像生物进化,有自然选择但也有自组织能力;科学虽然并不具有绝对可靠性,但它仍然有理由值得我们去信赖。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形态初探--兼论科学史论与科学认识论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史是科学分识生产的历史,它离不开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咱。同物质生产相对应,科学知识生产可分为采集型、模仿型和制造型三种形态。科学史(含学科史)由此表现采集、模仿和制造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更替及其相互渗透和包容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研究科学史,突破了纯粹经验描述式或单一逻辑演绎式的科学史观,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史与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大学和产业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与融合性是影响产学合作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可把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制度逻辑划分为"商业逻辑"和"学术逻辑"。据此,通过包括"劳动分工"、"工作环境"、"个人特征"和"知识扩散"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它们的异质性和融合性进行探究后发现,大学和产业的知识生产模式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异质性和融合性的统一。认识到这些异质性和融合性,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学合作政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产学协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出于更好理解科学的本质、有效组织科学社会运行的需要,科学规范的重构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鉴于默顿规范在科学规范相关研究中的权威性,正确认识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很有必要。结合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分析,阐明默顿规范对保证科学制度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后学院时代应当坚持科学基本精神不变,从协调不同类型的科学规范、立足复杂多样的科学实践、补充调节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外部规范等方面探寻科学规范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知识的"比特赋型"使得知识的表达和贮存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电脑网络作为能够加工处理和实时传播各类电态知识的数字化工具,作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人造共用物,事实上已构成知识生产的技术基础设施与信息交流平台,并使得知识生产的社会投入—产出过程高度集约化和简单化。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深刻改变语言表达的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也彻底革新了知识生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三角测量模式对知识客观真理性的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知识论研究将信念的辩护作为知识辩护问题的切入点。本文在当代知识分析的背景下,从两个主要的信念辩护模式及其不足的讨论中引出由戴维森提出的三角测量模式,通过揭示三角测量在给出信念的客观经验内容和客观真理性概念、把握信念-真理的主客观对比方面的独特作用,展示其具有克服以往信念辩护模式的缺陷和反驳怀疑论的能力,从而能够作为信念客观真理性辩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惠特利(Richard Whitley)的“科学场域”视角和沃恩(Diane Vaughan)的“组织特征”视角,指出作为中观层面的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框架中应该整合两种类型的研究,并纳入更广泛的社会与境。 相似文献
14.
科学知识经济学把科学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对象,以"科学基本上是社会的"这个命题作为出发点,明确以经济学术语描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把来自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理论等领域的概念付诸应用.它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机制的阐述在理论上有助于应对科学相对主义的威胁,在实践上对制定科学政策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弗朗霍夫模式:一种可以借鉴的知识创新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弗朗霍夫模式是德国研究机构企业化动作的成功典型。由于体制性等原因,我国研究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借鉴弗朗霍夫模式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融资方式、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判断和价值分配是决策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知识是事实判断的基础。科技决策中,由于事实本身的多重维度以及价值与事实的缠绕,往往会出现多种关于事实判断的知识主张,理性的科技决策应当以"公共知识"作为决策相关事实判断的基础。公共知识是对决策相关事实的多维度的共识性理解,具有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公共知识作为具有特定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倾向的多元行动者相互博弈的产物,经历了提出、辩论、整合和合法化等生产过程。公共知识生产是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行为,各个社会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公共知识体系,可以从行动者及其角色等八个方面把握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45-49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性路径在于,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并把握其关键慢变量的支配作用。作为关键慢变量之一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演化是构建可持续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知识生产的逻辑-实验模式面临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所产生的知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则会促使产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交叉点、临界状态整体性知识创新的突现和帮助社会-生态系统承受更多干扰,所产生的的知识更具有可持续性。在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中,可持续性的突现产生于行动者层次与观察者层次之间的迭代反馈过程,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叙述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