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13-114,117
余华是我们在讨论先锋小说时无法回避的一位作家。同时他的先锋小说中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余华生于江浙,同时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文章试从吴越文化与余华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鲁迅传统”与余华创作的复杂关系来探讨余华先锋小说的写作精神。在此基础上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余华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他的写作走向。  相似文献   

2.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化的比喻”。两位作家在人物观上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状况,这一方面表明余华对新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昭示民族文学走向对话和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鲁迅在散文中,率直地对醉生梦死的青年表达着不满,坚持不懈地唤醒与培育着众多的革命英才,发自内心地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4.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5.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6.
余华《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和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作为中西方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人物形象,在遭受的人生苦难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有着多方面的契合;同时,两人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时言行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究其原因,在于余华和雨果在创作时采用不同的叙事伦理和创作主旨,为福贵和冉阿让提供了不同的精神资源所致。  相似文献   

7.
论余华的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局限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朋友》发表多年一直不被评论界注意,在余华作品中极为例外。而这一看似对"血腥暴力"缺乏渲染的作品,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对暴力、权力的态度,以及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批判,并最终完成了对暴力和权力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浅析《活着》中余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这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最能体现。福贵具有顽强的生命意识,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进而折射的世俗人文主义,都是对"活着"主题最好的诠释。从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期开始,其小说就带有了世俗的悲悯情怀,在苦难与温情的相互激荡下,演绎着生命的本戏。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与鲁迅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他们不仅是师生之谊。更有战友之情。鲁迅因冯雪峰而密切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冯雪峰则因鲁迅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郜元宝、李冬木、李宗刚、汪卫东、吕周聚、彭小燕、莫言、张钊贻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王本朝、孙玉石、李玉明、张洁宇的《野草》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汪晖、汪卫东、符杰祥的阐释极为精彩.蒋晖的《科学史教篇》研究,杨义、张洁宇的鲁迅诗歌研究,薛羽、姜异新的鲁迅翻译研究,叶淑穗、符杰祥的鲁迅手稿研究,郜元宝、钱理群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鲁迅的狭邪小说观还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朴素、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又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该风格表现为:"小"处着眼,"广"域取材,"俗"中见雅。其特征为:民俗性和时代性。素朴之美渊源植根于生活,成长于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成熟于鲁迅精神的思考和锤炼。  相似文献   

17.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