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基于GIS和RS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区1989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1年间湖区林地、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湿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而农业用地和水体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转移的流向,结果表明,主要转移方向包括湿地转移为林地和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主要流向类型为草地和城镇建筑用地.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湿地与城镇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湖区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6.
邹高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9(1):114-120
本文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规划理论原理、规划过程、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贵姓性相当强,因此综合探讨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为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全新领域的工作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二、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建议、三、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四、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水旱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端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6(3):234-240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的历史水旱灾害灾情等资料,分析了本区水旱灾害灾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湖区降水量、江湖洪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原因三大因素的影响,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将会减轻本区水灾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2):167-170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土和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一项行动目标,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规则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应以能否保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评价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据此制定出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相适应的系列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区的开发整治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2):98-100
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连同其滨湖区称为鄱阳湖区.湖区连同其背景范围,包括南昌、九江、鹰潭三市,上饶地区,甚至景德镇市的环湖地区称为鄱阳湖地区.区与地区在范围大小上有差别,但却密切相互联系,地区包括环湖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产银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了鄱阳湖产3种银鱼的完整世代的个体体长、体重增长情况.通过对生长指标的分析,将每种鱼的生长划分为若干阶段.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kahkeii taihuensis)生长较快的阶段在3—7月和9—12月;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jordani)生长较快的阶段在3—5月、9—10月和翌年3—5月;雷氏银鱼(Reganisalanx brachyrostralis)生长较快的阶段在2—8月和10—11月.此外,由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求得3种银鱼体长(体高)与体重的关系:太湖短吻银鱼W=3.12290×10~(-4)·l~(3·65443),或W=1.82594×10~(-2)·l~(2·23828)·h~(0·847895);乔氏短吻银鱼W=4.54854×10~(-3)·l~(2·94307);雷氏银鱼W=6.62807×10~(-4)·l~(3·24125).根据对银鱼个体生长的研究,认为在鄱阳湖南部捕捞银鱼的时间应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其他水域捕捞银鱼应在11月1日至12月31日.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底栖动物生态研究及其底层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并估算了底层鱼类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1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呈E=P核心分布,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水生植被类型、不同沉积物类型都影响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它们天亮开始摄食,夜间停止,白天连续摄食,其援食速度和消化速度都很快.晴天摄食多,雨天摄食少.周年内,在6、10—11、3月份三次出现摄食高峰.正在产卵的雌鱼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又大增. 相似文献
15.
皖南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卫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401-404
在对皖南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该地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地区山地丘陵的鸟类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记录了鄱阳湖地区山地后陵的鸟类177种,其中繁殖鸟118种,有7种(亚种)为江西省首次记录。在118种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占66.1%,古北界种类占11.1%,广布性种类占22.8%。该文还就鸟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圩区的低洼农田,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不高.笔者在恒湖垦殖场的低洼农田试行改种稻为种莲、莲田养鱼、莲一稻套作等利用方式,并分析了1983—1990年间几种不同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低洼农田种差比种稻的生产投入低11.3%,而产值高19.2%;莲田养鱼和莲一稻套作的经济效益又明显优于单一种莲. 相似文献
18.
19.
在简述部门用地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后阐述了部门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概括了部门用地规划中应遵循的4大基本原则,论述了部门用地规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总结部门用地规划的11种类型,首次对部门用地规划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轮虫种类组成与现存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Koste提出的轮虫分类系统对鄱阳湖1987-1989年6个采样站的轮虫调查资料进行了分类,并报道了其现存量的调查结果。笔者共观察到轮虫85种,隶属于33个属,20个科。鄱阳湖轮虫新记录28种。翻阳湖轮虫的数量变动曲线与生物变动曲线都呈现夏,秋季两个高峰,冬,春季为低贬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