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樟脑还原中间产物的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差异,在还原体系还原剂S/无水乙醇中进行樟脑的不对称还原,考察还原剂用量、溶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还原剂S与樟脑量的比为2.8,溶剂用量为15.5,反应时间为40 min,利用这种方法还原樟脑,主产物为右旋龙脑,副产物为异龙脑,两者的比例几乎固定不变.研究还表明,在该体系中还原樟脑,反应温度易于控制,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反应产物收率较高,反应所得樟脑最高转化率为78%,右旋龙脑最高产率为66%.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条件下, 进行了碳饱和铁水还原CaO-SiO2-Al2O3-MgO-V2O5渣中V2O5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在考察了各种因素对还原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还原反应机理,计算了各种条件下的表观速度常数. 研究表明:高温、合适碱度、大铁渣比以及高初始V2O5含量,使得还原反应进行得较快,效果较好. 反应达到平衡之前,还原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 计算得到还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21kJ·mol-1,表明反应的限制性环节为铁液中V的扩散传质.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这种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表现在化合价的变化上,无机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在高压微反催化剂考评装置上,研究了自制的纳米蛋壳型Ca-Pd/SiO2催化剂用于CO加氢合成甲醇的工艺条件,考察了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应用于CO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最适宜的还原和反应条件为:还原温度400℃,反应压力5MPa,反应温度300℃。在此工艺条件下,该催化剂呈现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其活性为48.14mmol/(mol·s),选择性为92.93%。  相似文献   

5.
首钢烧结矿还原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重法在1173~1373 K、全CO气氛条件下,对首钢烧结矿进行还原动力学实验,确定了还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进而推断在还原反应的前期烧结矿还原速率均由界面反应控制,还原反应后期的控制环节为固相扩散.分别由未反应核模型和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段给出不同温度下控制环节突变的时间点;通过动力学公式计算,得出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固相扩散系数.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烧结矿在各还原阶段的微观形貌,验证了烧结矿还原动力学的机理,同时也证明了扩散控制阶段使用体积缩小的未反应核模型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SAPO—11分子筛,以SAPO—11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Ni/SAPO—11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上正庚烷的异构化反应。详细讨论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还原条件及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庚烷异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Ni/SAPO—11分子筛催化剂对正庚烷异构化反应具有较好的异构化性能。当镍负载量为2%,还原时间为4 h,还原温度为430℃时,催化剂的性能最好,转化率为61.67%时,异构化选择性能够达到70.67%。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及电极电位与准确度指数的关系式,并讨论了它们在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完全程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时质量守恒原理和氧化值法的应用,讨论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和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以间苯二甲酸为原料经硝化、还原和重氮化-偶联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对硝化、还原和重氮化-偶联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原料的配比和反应的温度、时间得到了各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和最佳比.间苯二甲酸经硝化、还原反应合成了5-氨基间苯二甲酸.再经重氮化-偶联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总收率>63.2%(以间苯二甲酸计).另本文研究合成了目标产物的5种金属配合物.3,5,3 ',5’-联苯四甲酸作为对称芳烃多元羧酸在高分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石墨烯因具有特殊的纳米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实验综合考虑了氧化石墨烯与水合肼的质量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pH值四个因素,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系统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氧化石墨烯各基团还原效率的影响机制.傅里叶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氧化石墨烯中的主要官能团如羟基、羰基和环氧基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还原.进一步利用FT-IR图谱分析软件,采用基线法计算分析表明:(1)氧化石墨烯与水合肼的质量配比是影响还原程度的最主要因素;(2)还原羧基的最佳条件为氧化石墨烯与水合肼质量配比10∶9、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100℃、pH值7;还原羟基与环氧基的最佳实验条件相同,均为氧化石墨烯与水合肼质量配比10∶8、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100℃、pH值8;(3)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达到采用水合肼选择性还原石墨烯表面羟基、环氧基及羧基的目的.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机理及制备高性能石墨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氢氧化铬渣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研究,考察了Na OH质量浓度、液固质量比、浸出温度、搅拌速率、浸出时间等条件对铬渣中Al的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温度为100℃、Na OH质量浓度为150 g/L、液固质量比为7∶1、搅拌速率为400 r/min、浸出时间为3.5 h的条件下,铬渣中Al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2.69%.碱浸渣水洗脱碱后,在950℃条件下煅烧90 min,最终得到的产品中氧化铬的含量可达到97.23%,经过CIE L*a*b*表色体系测定,由铬渣制取的氧化铬产品偏绿,适用于工业用途.  相似文献   

12.
铬酵母制备及在酸奶中的添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合成法制备了有机铬含量较高的新型添加剂——铬酵母,并将其添加到酸奶中.用分光光度法对铬酵母及添加了铬酵母的酸奶进行了总铬和有机铬含量的测定,考察了样品处理方法,并从酸奶的感官鉴评、酸度及有机铬含量方面考察铬酵母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铬酵母的添加对酸奶品质无任何不良影响,而有机化程度在发酵前后也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铬渣生物解毒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驯化,从铬渣中获得较强解毒能力的混合菌.混合菌含有3种菌株,单茼的解毒效果远不及混合菌。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温度、pH、摇床转速对铬渣解毒的影响,确定了用该混合菌解毒铬渣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7.0,摇床转速150r/min.温度对解毒效果的影响最大,pH值和摇床转速的影响较小.通过测定该混合菌的生长曲线和解毒时间曲线,证明Cr(Ⅵ)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生长进入稳定期后,液相中的Cr(Ⅵ)浓度保持很低,而渣相中的Cr(Ⅵ)Ⅰ不断溶出并迁移到微生物中.铬渣加入量不同,解毒效果也不同,但是差别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三价铬盐镀液电镀硬铬镀层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三价铬盐溶液电镀出了>70μm的硬铬镀层,研究了镀层的性能。镀层是非晶态,含碳量4%左右,经过热处理后其硬度达到1600Hv以上。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国内外现代铬系白口铸铁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介绍了其强韧化的主要方法 ,作者还就目前铬系白口铸铁生产及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大米中铬的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样品加25%Na2CO3于800℃马弗炉中灰化分解,铬用二苯胺基脲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大米中铬含量为291.5ng.g^-1,相对标准偏差为3.18%,加标回收率烛98.5%。  相似文献   

17.
三价铬离子在电沉积过程中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证明三价铬离子在HCl体系中适应电活性物质是〔Cr(H2O)6〕^3+,不同pH通过溶液中的存在形态而影响Cr^3+电沉积过程,同时证实了Cr^3+在HCOOH或(NH2)2CO存在时不与三价铬形成配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煤对含铬废水的净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煤对含铬废水进行了净化,得到了最佳的固液化,酸度等吸附条件,考察了温度对净化的影响,在水溶液中,煤对Cr(Ⅵ)的吸附主要为物理过程,并遵从Feundlich经验公式;吸附量与时间的定量关系为:m=3.70t(1+2.06t)^-1。  相似文献   

19.
三价铬还原电沉积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恒电流阶跃、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r3 在氯化物/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中的阴极还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r3 阴极还原分两步进行,其中第1步为不可逆过程,第2步为准可逆过程;反应无前置转化过程;Cr3 还原的极化曲线符合Tafel方程;Cr3 还原受电化学控制;Cr3 在还原过程中,电活性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吸附,随溶液浓度增大,Cr3 的扩散系数减小,但电活性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饱和吸附量却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煤矿事故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人因因素是造成煤矿事故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要加大对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对于人因因素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