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7年初日本对华“佐藤外交”初探袁成亮“佐藤外交”是1937年初日本林铣十郎内阁倡导的对华所谓“平等”外交。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佐藤外交”的产生、内容及其实质作一初探。一“佐藤外交”是林铣十郎内阁继广田内阁对华强硬外交失败后,从对苏战...  相似文献   

2.
正岸田文雄曾经在安倍首相任内长期担任外相,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登上相位后,其外交走向自然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岸田内阁"新外交"前瞻岸田的前任菅义伟曾长期担任安倍任内的内阁官房长官,长于内部事务协调管理而拙于外交。在短暂的一年任期内,菅义伟仅有屈指可数的四次外访:  相似文献   

3.
开展连续性的外交大平内阁诞生近四个月了。大平正芳首相在组阁时,将福田内阁的外交大臣园田直留任。同时,他表示:新内阁将“珍视前人的遗产”,并加强和充实以往的政策。这表明了大平内阁在外交上同田中、福田内阁的连续性。大平首相曾任田中内阁的外相。当时,日本是在依靠和运用日美“安全条约”的大前  相似文献   

4.
一日本自由民主党前大平派重要成员铃木善幸7月17日组成新内阁至今,已有三个多月了。铃木上台时明确表示,要继承和坚持大平内阁的对外政策,并任命同大平首相有四十五年至交、曾任大平内阁官房长官、对大平外交非常熟悉的伊东正义为外相。同时,还任命大平的智囊、前外相大来佐武郎为对外问题的政府代表。伊东外相表示“要在外交方面执行大平内阁的政策,保持和提高已故大平首相建立起来的国际信誉”。“多边自主”外交要有它的继承性,这是已故大平首相的一贯主张。1972年7月  相似文献   

5.
与小泉内阁煽动民族主义情感的“负面情感外交”相比,安倍的“脱情感外交”总算是一个进步,今后,中日两国人民需要通过“正面的情感外交”促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来这篇文章原题为《我国外交二百五十天》,发表于《文艺春秋》1980年10月号。作者回顾了他任大平内阁外相八个多月的外交活动,认为日本外交“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日本外交“由双边外交发展到多边外交”,“从经济外交发展成为经济加政治的外交”,“有时候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不得不下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日本经济的直接利益”。作者认为,今后日本的外交“应该”、也“不能回避”“发挥能动作用”,“同各国共同考虑世界问题”。本刊分期译载这篇文章的详细摘要。文中的“去年”指1979年,“今年”指1980年。  相似文献   

7.
高洪 《世界知识》2022,(4):13-16
<正>2022年是岸田文雄内阁的启航之年,自然也是岸田内阁外交的启航之年。新年伊始,岸田内阁以新冠疫情防疫为中心,以"新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两个基本点开展施政。岸田强调,"新资本主义"的前提是"守护国民的安全和放心、我国国家利益的外交与安全保障"。可见,他把外交与安全看得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张正在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外交”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它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成为大国外交活动的“新手段”;二是加强信息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信息网络问题成为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商合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日本内阁的迭更,中日经济提携之声,近日又震荡人耳.要惯了指挥刀的林大将,在七十届议会中以兼任外相的地位演说外交方针时,关于对华政策,一再说明为“明朗外交.”事后又自称为“国民外交”“经济外交.”究竟这些外交政策的涵义怎样?林大将自己作的解答:“不但中日两国政府,需要互相了解彼此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以“论功行赏”、“按忠分配”的方式选拔阁僚。对内改革、对外强硬,是这届阁僚人选的特色。10月3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改组内阁和自民党高层,搭起了一个鹰派色彩更浓的新班底。预料日本对邻国的强硬外交将继续下去。小泉一手搭建鹰派班底此次小泉对内阁的改组颇有“大刀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2008,(24):11-11
11月27日,日本内阁宇宙战略开发总部公布了日本今后宇宙战略的基本方向。“推进宇宙外交、强化安全保障、促进宇宙产业、应对民间需求、为下一代提供梦想的宇宙研究体制”是未来推进日本宇宙开发利用的五大方向。而其中,“宇宙外交”和“宇宙安全保障”的提出,可谓两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近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中国外交成熟了”。现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认识。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我国外交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国际社会才认定中国外交“成熟”了?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自身变化的原因,还是别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这一“成熟论”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成熟”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我们这些年的外交工作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还不成熟,是需要改进的?今天请专家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阎学通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世界,并肩在路上。这是国人绘制的全球科技合作新蓝图。从2001年至今,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已启动实施了11年,这一纸蓝图铺开,自此耕耘不辍,在多项国际科技合作中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全球对地测系统、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欧盟“伽利略”计划……无不有黑发黄肤的身影参与其中。科技外交:一马当先,处于我国外交战线的前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价值链快速分解,人们的创新活动日益连成整体,也让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相互合作。“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外交进入重要发展阶段,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国际标准制定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全球性挑战,日益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议题。科技外交已处于我国外交战线的前沿。  相似文献   

14.
自民进党再次执政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十分热衷于在国际场合“拼外交”,除了祭出“体育外交”和“夫人外交”的法宝外,还企图在“出访”、“过境”、“正名”等问题上实现“外交”突破。可以说,其“拼外交”已经拼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当南非武装袭击博茨瓦纳所引起的国际震动尚未平息,它于6月17日又用刺刀威逼纳米比亚人民接受一个傀儡政权——纳米比亚“临时政府”。这天,南非总理博塔亲临温得和克签署纳米比亚“自治宣言”,由8人组成的内阁也宣誓就职。据外电报道,“自治宣言”大致有5点。(1)“临时政府”定名为“纳米比亚全国统一政府”,除内阁外,有62人的国民议会和16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为在国际上谋求所谓“独立政治实体”地位,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为名,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搞“务实外交”,实为“银弹外交”或“金钱外交”。从在非洲花钱买  相似文献   

17.
经济外交的兴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外交作为一种外交活动实践可以追溯到很远。比较近的例子如,本世纪初在任的美国第27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金元外交”,本世纪30年代各国为转嫁经济危机而开展的贸易战、关税战及货币战,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等等。然而,经济外交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恐怕是在战后的日本产生的。1952年11月24日,吉田茂在组成第四次内阁之后的施政演说中讲道,“政府准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  相似文献   

18.
按照英国宪法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的规定,今年应当举行大选。4月9日,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宣布今年秋季、大概是10月举行大选。其实,从去年秋天开始,竞选斗争就已经加紧进行了。英国保守党执政十三年来,英国国内情况和国际地位都是江河日下。保守党内部矛盾重重,英国人民对保守党政府的厌恶情绪日益增长(参阅本期《英国霍姆内阁的穷途末路》一文)。因此,工党方面认为这次大选是他们的大好机会,该论到他们来做庄了。但是,工党提出的政策,究竟同保守党有多少不同呢? 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刊登了戈登-沃克的一篇文章,全面说明工党的国防和外交政策。戈登-沃克是工党“影子内阁”的外交大臣,1950—51年曾任工党内阁的外交大臣。他在这篇文章里表明,工党如果执政,在外交上将更加追随美国的政策,力求发展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同时企图继续充当美苏关系中的掮客,从中渔利;在国防上将托庇于美国的“核保护伞”,而致力于发展维护英国殖民利益的常规武装。当然,文章的内容在有些问题上也反映了美英之间的矛盾。此外,这篇文章述及工党的对华政策时,一方面表示“工党政府将更加密切它同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进行了歪曲和诬蔑,说什么要使中国“受到联合国内世界舆论的压力”。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译。  相似文献   

19.
“大人外交”这个话题,现任住媒体上谈论得很多。在“大人外交”这个“舆论热点”的背后,也许反映了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钱其琛退休后出版回忆录,李肇星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外交,正如许多人所说,反映了一种新风格新气象。吴建民常说一句话: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他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葛军采访时又重复了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种新气象的注脚。从创刊起,《世界知识》就十分关心中国的外交,这是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世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但在当时“弱国无外交”,所以有读者在杂志封面写下“近来国际已然忘记了中国”的沉痛语句。新中国成立后“一扫新纪元”,中国外交更成了这本杂志的特色内容。近年来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知”的外交板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