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类型、子粒颜色的玉米经过控制的互相授粉,当代果穗上子粒原有的粒型、色泽按基因独立分配规律发生改变。不同型的甜玉米,经过互相授粉,子粒消失其原有的甜质子粒的特征。果皮颜色不参与花粉直感,也不受花粉直感的影响。不同子粒颜色的玉米可因花粉直感作用使果穗上子粒的体积和重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纯甜玉米虽然籽粒含糖分高,但因胚乳缺陷而使其出苗晚,出苗率低,幼苗生长弱,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异型玉米花粉直感产生的饱满籽粒,可以提高出苗率,苗期长势好,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且可改善甜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试验在华南地区春、夏两季进行,以锦绣128、佛甜10号、银河366、金银131等甜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授粉后进行穗上去叶处理。结果表明:夏季甜玉米灌浆速度明显快于春季,且夏季穗上叶对果穗产量的影响更大,春季穗上叶保留2片及以上、夏季穗上叶保留3片及以上时,果穗产量减产不显著。另外,穗上去叶处理对甜玉米穗长、穗粗、轴粗、粒深有一定的影响,而对行粒数和秃尖的影响最大,不同品种的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以油茶主栽品种‘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为母本,‘长林166号'、‘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对不同授粉处理的当代杂交种实特征以及油脂脂肪酸组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两个母本品种在果实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特征方面差异显著; 花粉直感效应对座果率、果质量、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影响显著,而果形指数和种子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 果实性状座果率、果质量和鲜出籽率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RX值)分别在-10.00%~81.14%、-46.15%~38.60%和-8.31%~19.29%之间变化,种子性状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的RX值分别在-24.63%~22.69%和0.30%~11.17%间变化,说明通过杂交授粉能提高种子含油率。可见,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果质量、单籽粒质量、鲜出籽率的影响并不都是向着优于亲本的方向转化,其效果受亲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杂交座果率是油茶品种配置栽培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该研究中‘长林3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长林4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  相似文献   

5.
超甜玉米不同采收期主要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超甜玉米品种佛甜2号为材料,从授粉后第16 d开始,每隔2 d选取果穗测定籽粒的百粒鲜重,水分、还原糖、蔗糖、水溶性多糖(WSP)、总淀粉的含量,探讨超甜玉米不同采收期籽粒主要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授粉后天数增加,籽粒鲜重呈线性增加,含水量呈线性下降,还原糖含量呈直线下降,蔗糖含量表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授粉后28 d达到最大值,WSP在授粉后24 d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2-24 d。  相似文献   

6.
试制甜玉米罐头的果穗采收工艺要求很严格。果穗的成熟度要符合工艺要求的第三类标准:果穗处于乳熟期,籽粒已充实饱满,质地柔软,平均含水量为70—72%,含少量糊状浆液,籽粒淡黄色,甜脆可口。过嫩的第一、二类和过老的第四、五类以及有虫蛀的果穗均不应使用。但实际上文昌罐头厂的进料中,一、二类嫩果穗达46.8%,虫蛀果穗达32.5%(均为抽查),经测定这类果穗的加工回收率减少8.52%和10.22%。显然在保证罐头质量的前提下,产品相应减少,成本提高了。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籽粒发育糖分积累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的差异 .结果表明 :在各采收期总糖含量以超甜玉米最高 ,加强甜次之 ,普通甜玉米最低 ;随发育进程的不同 ,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的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水溶性多糖 (WSP)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相一致 .依籽粒水分含量和糖分积累规律确定的适宜采收期 ,普通甜玉米以授粉后 18~ 2 1天为好 ,加强甜玉米相对延长 ,超甜玉米则宜适当推迟 .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籽粒发育糖分积累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采收期总糖含量以超甜玉米最高,加强甜次之,普通甜玉米最低;随发育进程的不同,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的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水溶性多糖(WSP)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相一致。依籽粒水分含量和糖分积累规律确定的适宜采收期,普通甜玉米以授粉后18-21天为好,加强甜玉米相对延长,超甜玉米则宜适当推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甜玉米食用的品质特征,测试了6个不同甜玉米品系籽粒外观品质、感官品质及TPA物性特征值.结果表明:6个甜玉米品系籽粒在外观品质、质构特性、感观品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领袖甜1号感官评价得分最高为90.18分,且鲜籽粒内聚性和咀嚼性最大,蒸煮品质中的粘力、弹性、弹性指数等表现突出;但同一品系的甜玉米新鲜籽粒和蒸...  相似文献   

10.
果树花粉直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果树生产中花粉直感对果实品质及果实成熟期的影响,以及花粉直感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应加强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重点研究花粉直感现象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Ashby提出的玉米从受精作用开始在胚的发育期直至籽粒成熟阶段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利用胚乳显性标志性状,采用混合授粉方法,对单交种F_1代同一果穗上所结杂交种子和自交种子的平均粒重、单籽粒重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讨论了利用胚胎阶段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增加单交种产量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甜玉米为试材,通过生、熟、单一、复合不同类型3个级次的果汁单一和综合比较,分析在保鲜过程中SOD、POD、Vc、黄酮、脯氨酸等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1)SOD 活性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中三级的高;2)POD 活性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中一级的高;3)Vc 含量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生、熟表现不一;4)黄酮含量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均表现不一;5)脯氨酸含量熟甜玉米果汁高,3个级别均是前高后低;6)生、熟甜玉米果汁单一和复合比较各物质分别的趋势总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山西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务件,国内外甜玉米加工产品的结构和市场分析,提出了在山西省实施以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的甜玉米产业化构思。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甜玉米籽粒N,P,K及可溶性糖的积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三个甜玉米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的播种试验,分析其籽粒产量,N,P,K和有机物质的养分积累.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甜玉米播期在3月份和9月份,养分积累的各项指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不影响玉米籽实产量的前提下,探讨了提前利用玉米秸秆青绿叶片的可行性.在大田玉米处于开花期和抽丝期的3个可辨识的阶段,对玉米穗位下叶片进行了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结果表明:去叶时间对产量影响显著,去叶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并且没有互作效应.在抽丝期雌穗花丝可见2~3cm时从穗位下去叶,去叶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特别是留8个叶片的处理与不去叶的处理产量对比差异不显著,此时去叶获得的青绿叶片其营养价值、消化率、代谢能都大于7月和8月份的羊草和收获后的干叶片.在开花后雌穗不可见时去叶,将引起严重减产.雌穗可见花丝不可见时去叶,不同处理对产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从攀西甜糯玉米所具有的优良特性说明其生产前景广阔,进一步分析了甜糯玉米生产利用的种类划分及各种类特点,阐明了攀西甜糯玉米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超甜玉米自交系P13、P2、P0、P8为材料,研究了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超甜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关键因素,P13、P2比P8、P0较易诱导愈伤;幼胚长为1-2mm时,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2,4-D抑制芽生长,NAA促进芽生长,P13在高浓度的2,4-D(10mg·L^-1)配合高浓度的NAA(5或7mg·L^-1)情况下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愈伤组织;P2在2,4-D与L-Pro配合使用情况下均有较高的愈伤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超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以吉甜6号、粤甜3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播期对超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超甜玉米的植株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品种间性状变化规律差异不明显。变异系数分析表明,超甜玉米的株高和叶片数变化比较稳定 而穗位高变异程度最大,最易受环境影响 其次是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大,稳定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一种喜锌作物,通过大田试验得出:施锌肥能够增加玉米籽粒中锌元素的含量.但又必须配合氟钾肥。锌元素在灌浆期向籽粒中转移,有利于玉米籽粒的锌积等。人们可以选择含辞量较高的食物采调节膳食结构.以便达到安全有效的补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