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食时差算法是日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在日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授时历》和《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在自变量的完备性、符号的选择以及精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授时历》,该结论对评价中国和阿拉伯传统日食算法优劣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苏利亚历》(以下简称《苏历》)中时差算法的科学性。方法 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原始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历》中时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历》中的时差算法化为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结论 《苏历》中时差算法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由于所取常数和理论值不同,并数次使用了近似公式,使得其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但从总体上来说,这种误差是比较小的。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时差算法是中国传统历法中计算日食的关键算法之一.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宋代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并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讨论了历法中时差算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宋代的《应天》、《乾元》和《仪天》三历中,时差是关于黄经和时角的二元函数,《崇天历》以后的历法中,时差仅是时角的二次函数.通过化简时差算法的重建模型,得到历法中的时差算法是重建模型当黄经取90°和270°时的特殊情形.这表明,宋代的时差算法具有较为清楚的天文学意义,它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5.
唐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3)
目的 系统研究和比较<至大论>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方法 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结果 <至大论>中的日食时差算法采用了一种相当漂亮的近似算法,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则采用的是和现代数值计算中单点迭代算法完全等价的一种算法.结论 从时差算法的合理性方面考虑,<苏利亚历>要明显优于<至大论>,但是在符号选择上,<至大论>远较<苏利亚历>科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设计的食分算法与食限的大小及定义方式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月亮视差的影响,因此,传统历法中日食食分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食食限定义为日食视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日食食分算法具有明晰的天文意义。在论述中国历法家对日食食限的定义方法以及基于这种定义而给出的简明的日食食分算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用数学公式将《明天历》的日食算法表达出来,并指出其天文学意义。方法文献分析与数学建模。结果《明天历》先求得合朔时交点离开冬至点的距离以及太阳到冬至点的距离,两者的差值就是"去交度分";常数中的"朔差"是一个朔望月中交点退行的距离;它以恒星年而不以回归年入算以及用太阳的去交分代替月亮的去交分都是其去交度分算法的不足之处。《明天历》的食甚时刻仅是对经朔时刻加入日月不均匀运动有关的修正,没有进行时差的修正。其他算法与主流算法基本相同。结论《明天历》的日食算法在宋代是比较特殊的,这些特殊之处大部分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某些算法中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9.
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由于只利用了单个循环频率处的信号信息,其估计性能及适用条件受到了较大限制.针对这一局限性,文中研究了综合利用多循环频率信号信息的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其基本思路是将多个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按一定准则融合在一起,解决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面临的困难.文中还以时差估计为例,详细推导了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对时差的估计理论精度,并不加推导地给出了频移估计的理论精度.理论计算和数字仿真实验结果均说明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确实具有较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和传统相关方法更好的估计性能,并且这种估计方法具有较好地适应不同特性噪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多循环频率时差Doppler估计方法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由于只利用了单个循环频率处的信号信息,其估计性能及适用条件受到了较大限制. 针对这一局限性,文中研究了综合利用多循环频率信号信息的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其基本思路是将多个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按一定准则融合在一起,解决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面临的困难. 文中还以时差估计为例,详细推导了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对时差的估计理论精度,并不加推导地给出了频移估计的理论精度. 理论计算和数字仿真实验结果均说明多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确实具有较单循环频率循环估计子和传统相关方法更好的估计性能,并且这种估计方法具有较好地适应不同特性噪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古代巴比伦塞琉古王朝时期(312B.C.-64B.C.)食分算法的合理性。方法 将古代巴比伦的食分算法与现代天意义下的食分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给出了古代巴比伦的食分算法的几何解释;证明了古代巴比伦对食分的定义和现代天学关于食分的定义等价;证明了古代巴比伦的食分算法和北魏张龙祥《正光历》(522A.D.)推月食食分的算法形异实同;在巴比伦的食分算法模型下,求出了日月食限,分析了食分和食限所达到的精度。结论 古代巴比伦食分算法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在此理论支持下所计算出的食分和食限是比较精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13世纪历法的交食推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13 世纪历法交食计算的原理及方法主要载于《元史历志》的《授时历》术文中.《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精度极高的一部著名历法.本文在恢复并确认其交食推步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授时历》行用期间( 文中给出了 A D1280 ~1645) 的推步结果与现代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授时历》的交食推步精度.具体而言,1) 给出了日、月食食甚时刻的平均误差分别为23 .9min 和19 .4min ;2) 得到了日、月食食分的古今推步结果之间的关系;3) 指出《授时历》的交食推步存在可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代日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兼用日食对汉代历法的精度进行校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细致的文献分析和研究,参考前人的已有工作并结合当代日食计算程序,逐条对两汉时期保留的日食记录的可靠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指出了前后<汉书>、前后<汉纪>、<通志>、<世史正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地方志等诸多文献中一些记录的错误情况,分析了一些错误的原因并予以修正.在此基础上指出,汉代在日食的观测和记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最后采用汉代历法家的思路,利用可靠日食记录对<三统历>、<四分历>的合朔推算精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统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后天问题,并且在东汉初期变得非常严重,<四分历>虽然通过历元的调整暂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该历法所取得朔望月长度并没有实质进步,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1)
《书经》所载“仲康日食”的时间确定问题一直是夏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 基于华夏历史时期天文家们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根据复原了的元代《授时历》交食推步术及有关史料 ,重新考察这次日食事件及古代的推步结果 ,确认了郭守敬等用《授时历》推算出的“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当是公元前 2 12 8年 10月 13日 ;提供了由《授时历》方法编算的 - 2 2 0 0至 - 1799年日食典 ;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陈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53-58
一种观点认为,食人现象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原因是宗教的需要。然而大量的社会调查、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资料却证明:食人现象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原因在于食物的缺乏。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出于宗教需要的食人,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的人牺,都是早期食人现象的变态反映。就是在封建社会,在饥荒和战争的特殊环境中,"人相食"的现象仍然偶有发生。这些,都反过来证明了原始社会早期以人为食现象的存在。这个严酷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原始社会尽管存在过原始的公有和平等,但它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易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78-79,132
从先秦文献中分析中国古代宗庙祭祀之礼的具体内涵及其作用,并利用史实资料揭示其中出现的行礼背义现象以及以“孝”之名掩盖逾制、僭越和不孝之实,从而为找出当今社会祖先祭祀中某些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