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海伦·凯勒,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靠着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写作,读完了大学,成了懂五国文字的大作家和教育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海伦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源泉是她的父母和老师让她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正隐藏在自杀行为背后的大脑生化机制正引领人类对自杀的认识从黑暗步入光明。科学家希望未来这些机制能带来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基斯·范希林根(Cornelis Van Heeringen)第一次遇见瓦莱丽(Valerie)时,这个16岁的女孩刚刚从一座桥上跳下去。20世纪80年代,范希林根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医院的康复科任实习精神病医生。瓦莱丽在那次跳桥自杀中失去了双腿。在她住院期间,范希林根逐渐了解到少女试图结束她生命之前发生  相似文献   

3.
从海伦自述说起 当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充满生机的大地之时,似乎觉得一切都那么平常、无所谓、微不足道。然而,一旦眼睛看不见了,周围一片漆黑,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多么痛苦的情景啊! 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写道:“我,一个盲人,向你们有视力的人做一个提示,给那些善于使用眼睛的人提一个忠告:想到你们明天有可能变成瞎子,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传说     
向日葵的传说,"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顷。"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对向日葵历史上有个美妙的传说。古代一山村有个姑娘,名唤明姑,她憨厚老实,可却被后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百般凌辱虐待。一次因一件小事,明姑据理顶了后娘,这可惹恼了后娘,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失手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熟睡之际挖掉了她的眼睛。明姑悲愤万分,破门出逃,在痛苦中死去。经掩埋后次年却在她的坟头长出了一种植物,它终日面向阳光,人们说这是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大家叫它向日葵。向日葵是一种中药材,能治小儿蛲虫病、牙痛;花盘能治胃病、疝气、乳腺炎等多种疾患,金银花的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天气炎  相似文献   

5.
江一舟 《科学之友》2007,(9A):69-69
海伦·凯勒,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靠着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写作,读完了大学,成了懂五国文字的大作家和教育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海伦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源泉是她的父母和老师让她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希望。不是每个聋人都能够成为海伦·凯勒,  相似文献   

6.
分界线     
<正>不久前,NASA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远的某星系里发现7颗类地行星,其中3颗星球上或许存在生命。瑞士作者劳伦斯·舒娜受这条新闻的启发,创作了这篇小说,写下了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梦。于是,我来到了这儿。处在黑暗与光明的一线间。分界线的一侧面对恒星,另一侧仍然处于永恒的暗影中。感觉就像在可见世界的边缘,在可观察宇宙的尽头,在那种灰色区域内,永久的暮光,阴影延伸,揭露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奥地利工程师汉斯·海尔维加曾对宇宙的生成提出了一个被称之“冰宇宙论”的古怪假说,即认为宇宙是由冰块聚合而成的。后来这个假说被证明是荒谬的,许多人都觉得它非常可笑,但是今天,现代天文学家们突然发现“冰宇宙论”还有其一定的道理。海尔维加的“冰宇宙论”究竟是怎样一个假说呢?它又有何道理?一个冰构成的宇宙海尔维加是这样来介绍他的宇宙的:这个宇宙永远是光明与黑暗、火焰与冰块斗争的场所。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一个比现在的太阳大几百万倍的高温天体。有一天,该天体与由冰构造成的其他天体碰撞,发生了大规模的水蒸气爆…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作为陆生动物,海洋不是他的栖居地。"石沉大海","泥牛入海",海洋历来被认为是万事万物的终点。尤其是没有光线的深海,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运动的死亡世界。现在变了:19世纪发现深海动物,20世纪发现深海海水和地壳的运动。近三十多年来发现的深海热液和冷泉,揭示出海底有来自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黑暗食物链"和"深部生物圈"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无知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偏见:“中世纪”好象就是“黑暗”的代名词。在那里似乎只有荒诞迷信和愚昧无知,一切科学文化都荡然无存。于是中古世纪与文艺复兴便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极对立。常识告诉人们:历史不会中断,科学亦有其继承性。黑暗的中古世纪怎么会一下子神奇般地跳到光明的近代世界?对于这种违背常识的偏见,恩格斯早就指出:“中世纪被看做是  相似文献   

10.
奥斯特对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安培和法拉第大加赞赏。安培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地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法拉第评论说:“他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11.
龙夫 《科学之友》2005,(17):23-24
想象一下没有恒星的世界吧.在这样一个阴森的世界里,只有闪电和火山喷出的红色岩浆才能偶尔带来一些光明.这听上去是不是像一部科幻小说?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许多行星可能就漂浮在这样的世界里--它们是游荡在恒星之间那黑暗而寒冷的世界里的孤儿.  相似文献   

12.
“我把科学的广阔园地看作是一个广大的原野,其中散布着一些黑暗的地方和一些光明的地方。我们工作的目的应该是扩大光明的界限,或者在原野中增加光亮的中心。”这段话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事实上,千百年来正是源于对未知的黑暗区域的探知和求索欲望,人类才不断地扩大了“原野”中“光亮”的疆域,将一个敞亮通达的、沐浴在科学曙光中的文明世界带到了世人面前。探索未知是人类本能的好奇心所在,也是科学得以产生和进步的一个原始动力。只是在相同的动力驱使下,如果怀抱着不同的探索目的,秉承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终的结果将可能是大相径…  相似文献   

13.
龙夫 《科学之友》2005,(9):23-24
想象一下没有恒星的世界吧。在这样一个阴森的世界里,只有闪电和火山喷出的红色岩浆才能偶尔带来一些光明。这听上去是不是像一部科幻小说?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许多行星可能就漂浮在这样的世界里——它们是游荡在恒星之间那黑暗而寒冷的世界里的孤儿。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则科学新闻很是让全世界人民欢欣鼓舞,这则新闻说美国科学家将制造一个人造月亮,如果推广并普及这种月亮,世界人民就有望摆脱黑暗的夜晚了。这种人造月亮是用镀铝塑料制成的大型反光镜,装入人造卫星,发射到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巨大的镜面面向太阳,整个巨型反光镜的运行通过电  相似文献   

15.
<正>从海洋深处到遥远的雨林,生物荧光就像一盏盏生命之灯,给自然世界的幽暗深邃处带来光明。适应黑暗环境的一种生存机制世界上有很多能发出生物荧光的生物,其中萤火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萤火虫,想来一定会多看它两眼。在漆黑的夜里看到闪烁的黄绿色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中。这种会发光的小虫似乎不属于地球,倒像是来自天外的神奇生物。事实上,从欧洲到亚洲,萤火虫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物。萤火虫是属于萤科的一种甲虫,有些雌虫没有翅膀,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7.
公元1945年8月6日9时15分,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时刻,一个恶魔从潘多拉的魔盒中一跃而出,一瞬间就夺去了7万多人的生命,广岛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到原子弹袭击的城市.接着,日本的长崎也遭到了美国原子弹的袭击,两座城市顿时化为废墟,几十万人死于非命,人类第一次领略到了核弹的威力.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再也没有爆发过核战争.然而,核弹的幽灵却始终飘在和平的天空中,甚至有几次险些就又一次爆发了一场可以置全人类于死地的核战争.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4月22日,美国科学界发起全球性的科学大游行。为此,《科学》杂志发表社论,主编杰里米·伯格(Jeremy Berg)号召人们重视科学,依靠科学创造前景光明的未来。在弗兰克·卡普拉的经典之作《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贝利希望他从未出生过,于是他被传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掉了,这个世界与他原来的世界大不相同:一个蒙昧不开化的世界,一个文明程度更  相似文献   

19.
<正>悄然间,癌症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据统计,大约每6个去世的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癌症就像是一团驱之不散的死亡乌云。早期检测也许是了解并对抗这种疾病的关键,但是问题在于如何能在上万亿个人体细胞中找到这些癌细胞呢?导致人类罹患癌症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物质呢?20世纪,科学家在临床医学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奇迹:不但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疾病的确切病因及预防方法,而且还可以将它们彻底治愈,甚至连传说中的"换心术",也已经通过"人体器官移植"变成了现实……但是与此同时,人类却又面临着癌症日益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世纪  相似文献   

20.
提及悬丝诊脉,人们或许又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路经“朱紫国”,为抱病卧床的国王治病时,故弄玄虚,变出3根金丝线,为国王悬丝诊脉,进行“望闻问切”,道出了国王患病的起因由来,开出了救命处方。虽然那只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神话。但是“悬丝诊脉”这一方法,却不断因科学家,特别是军事科学家的运用升华,演绎出许多神秘离奇的真实故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