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读——议——品”三步教学法,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了“以读为主,淡化分析,突出品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读”分为初读、默读两步。“议”则由质疑、鉴赏、总结三部分组成。“品”重在整体的感悟与体会。教改中教师应乐于欣赏与鼓励,善于导引与启发,精于评析与讲解,有耐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2.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精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起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只要多读书,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句古语不仅强调多读,而且强调自悟。在实际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往往出现两种误区:有的老师片面强调读的遍数,学生少晤,加重了读的负担,降低了读的效益;有的老师为了“悟”的结果,把教师的感悟和盘托出地强加给学生,自悟变成了他晤,造成读和悟的分离。如何实现读和悟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读中求悟,以悟促读?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九册)一课,颇能受到一些启发。现摘其精彩片段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董秀英 《科技信息》2011,(35):I0166-I0166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因而初中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多读多诵,从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相似文献   

6.
有形的痕迹和无形的精神(序)——杨桦《心潮》缀谭饶学刚一四十年风雨,“几经沉浮几度春”(《梦系红安》),“太多了,坎坷;太少了,坦途”(《自述》)。在竹斋里“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悟,静静地追求,读古贤今哲之论述,思人生之真谛,悟我四十年奋斗之旅...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听了几堂课改年级的阅读展示课,教师们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读声琅琅。可是,细细品味,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整堂课“一读到底”,读的多,想的少,更不用说写了。出现以上现象,可能与新课改倡导的“以读为本”的理念有关。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很多老师就认为语文课,不充分地读,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不读书就不是语文课。但笔者认为过分地强调“读”,占据了“写”的时间,也不是好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是好课,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地挖掘,那也是阅读教学的缺失,因此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古人闪光的思想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大多以诗文的形式得以体现与保存,而入选教材的古诗文作品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呢?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读这个关键,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析、读中品、读中悟。持之以恒,将诵读进行到底,定能读出大意、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修养。  相似文献   

9.
杨敏 《科技知识动漫》2010,(17):102-103
一、抓住文章的题目解读文本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的进入文本的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地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扣住“飞”指什么?“夺”指什么?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带领学生研读红军战士是怎么“飞”的?又是怎么夺取天险泸定桥的?在学生充分的读、感受的基础上,用“飞’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叶刚 《奇闻怪事》2006,(9):39-40
语文优质课优在哪里?一言以蔽之,便是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简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自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11.
"读--议--品"三步教学法,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了"以读为主,淡化分析,突出品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读"分为初读、默读两步."议"则由质疑、鉴赏、总结三部分组成."品"重在整体的感悟与体会.教改中教师应乐于欣赏与鼓励,善于导引与启发,精于评析与讲解,有耐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12.
徐晓丹 《科技信息》2009,(25):I0250-I0250,I0277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教师解读文本,学生细读文本.课堂中关注文本细节,才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本学期为落实阅读教学目的,我凭借本册教材编排内容:精讲课文和略讲课文,从读书过程的读懂、会读两个层面入手,重视加强学生自读的阅读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形成会读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读《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孙永大大凡一门科学,总有一种思想作为立论的基础。西方的欧氏几何,明显地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为思想基础。作为欧氏几何学出发点的“点”,就相当于原子;亚里土多德认为一门科学是通过演...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并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艳 《甘肃科技》2009,25(5):179-180
素质教育是现今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教育。语言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这决定了情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主要从4个方面论述:(1)以“读”人情;(2)以“教”激情;(3)以“谈”传情;(4)以“写”悟情。总之,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我国展会外宣的传播实效,依托亚里士多德“三诉诸”和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对比分析厦门两大国际展会官网与国外两大国际展会官网的英语文本,探讨展会外宣文本的修辞策略。研究发现,国外展会外宣文本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和更佳的宣传推介效果。建议外宣译者从国外受众的视角对文本进行重构,综合运用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的修辞策略,用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实用信息充实英文官网文本,用亲近国外受众的表述润色英语文本的语言,达到写者、译者和受众的“同一”和视域融合。[关键词]展会外宣文本;英译文本;修辞策略;受众意识;“三诉诸”理论;“同一”理论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称之为“初读”,是与“细读、精读、美读、赏读”相对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稍后的深读课文,研究性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读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读通、读懂、读透”“初读、细读、精读”等形式的阅读法,反映了学生对读、悟、理解的三个基本层次,决定了阅读的基本方向。但从语言文字训练角度看,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对读的基本要求及具体操作方法不甚明了。下面,我从“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探索它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读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读通、读懂、读透”、“初读、细读、精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形式的阅读法,反映了学生对读、悟、理解的三个基本层次,决定了阅读的基本方向。但从语言文字训练角度看,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对读的基本要求及具体操作方法不甚明了。下面,我从“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探索它们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