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列锦”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诗词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列锦”的定义以及它跟其他辞格的区别;二是分别从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举例分析了“列锦”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三是从文学描写和语言艺术的层面探讨了“列锦”的艺术功用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上国学热的发展,学生们也开始增大了学习传统文学的热情与兴趣,尤其新课改以来,学校和教师逐步加大对学生语文传统文学的教育教学,特别是高中文学中的诗词学习,逐步受到语文教师和高中生的关注。所以,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学校和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学习传统诗词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高中生们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记忆古代和现代诗词,逐步培养出热爱中国传统诗词文学的优良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流变,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过程,显示了诗词发展的独特规律--音乐化运动、俗化运动,因而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流变方向则应该是当今的歌词,而不是“五四”以来的新诗,并且歌词必将主宰未来诗坛。  相似文献   

5.
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是韵文的主流,抒情文学的正宗。当今的诗词也延续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胥健先生的词集《岁月浅吟》从古典诗词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与艺术的张力中寻求和谐。  相似文献   

6.
歌词是歌的主干部分,在歌曲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经典曲目歌词之受欢迎,有其内在因素。试从巧设意境、故作陌生、深蕴哲理、妙用诗词和细构词彩五个方面对歌词的创作规律及技巧进行例析,以帮助加深理解歌词,培养语感,从而提高歌词创作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7.
“言不尽意”是中国特有的话语生成和理解规则,它既表达了语言的局限性,同时肯定了这种从无生有的无限性,这一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社会生活影响深远。歌词话语拥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当下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镜子,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文学鉴赏性,“言不尽意”的思想理念,在歌词话语中有着非常直观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诗词歌曲的演唱,重在文学修养的提高。我国的诗词歌曲主要分古代诗词歌曲和近现代诗词歌曲。在提高文学修养上,从分析诗词歌曲的相关背景、挖掘诗词歌曲的寓意内涵、提升诗词歌曲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诗词歌曲的演唱技能方面,首先是诗词语言的诵读,其次要控制好呼吸和共鸣腔的运用,准确把握诗词歌曲的润腔。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词的悲剧心态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诗词的悲剧心态已经成为古代诗词文学传统悲剧性的内定因素,走不出的政治荒漠、生命觉醒的伤痛、现实的无法超越构成了悲剧心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中,不少诗词描写了码头建筑,码头成为抒情载体。文学与建筑是可以融合的,以诗词与建筑融合的视觉探讨这类作品,会获得诗词美学价值和码头建筑设计的启发,对于文学审美与码头建筑审美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2.
修辞的运用既是一种民族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当代流行歌曲走红的背后,除了歌曲外在的作曲配乐之外,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更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尤其是美妙的修辞手段在歌词语言中的运用,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要。本文主要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两个方面来分析林夕歌词中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唐蒙蒙 《科技信息》2012,(8):186-186
《阳关三叠》是创作于唐代的一首著名琴歌,其歌词正是以古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基础,使古代诗词与音乐创作得以完美结合,这曲《阳关三叠》的词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终须离别的离情。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是20世纪初产生于英美批评界的一种理论。含混也译为歧义,它是新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文论中一个很有参考意义的欣赏文学伤口的方法。清真词的含混有原因含混,意象含混,感性含混等。含混给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丰富了对文学伤口的特性的认识,深化了对文学社会效果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5.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文论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论者虽多,然关于胡适论诗词意境的研究文章,则寥若晨星,本文可补当前意境研究之(?)如。本文从意境与真挚的情感、与文学的价值、与作品的风格、与文学的意味、与时世的变适、与作家的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对胡适的诗词意境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不足。胡适的基本观点是:真挚的情感可增强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对诗词作品的风格和文学意味有重要作用;意境之有无决定着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意境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世的变适有密切的关系。但胡适对意境概念的使用是多义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是由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在互文性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承文本性,即对源文本的扩写、改编及翻译。中文歌词与古诗词之间、英语歌词与圣经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性。中西方歌词分别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圣经》,实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许金美 《科技信息》2007,(24):19-19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意境营造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诗词文赋,均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提出,诗词文赋中的音乐美,首先存在于语言等形式层面,还源自文学家的间接描述。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白族调是白族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它的歌词体例被称为"山花体",这种体例是白族独有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1]本文在分析剑川白族调流行现状及传承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艺术表现特征,从加强培养更多的白族调歌词创作者谈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