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12):2038-2043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沉积微相特征与演化分析是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通过对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精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扶余油层Ⅰ砂组可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起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沉积微相的空间演化.早期的基准面缓慢上升阶段发育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分流河道复合体,中期的基准面快速上升阶段发育中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的沉积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增多,A/S变化的不均一性造成沉积特征发育差异性,晚期的略有下降阶段发育中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的沉积特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或叠置的席状砂)较发育,但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精细划分对比地层、深入分析层序结构、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了保山盆地的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在羊邑组二~三段内识别出了3类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根据划分出的各层序界面将羊邑组二~三段细分为9个中期、31个短期、66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重点讨论了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进一步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格架构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秦秋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5):3503-3509
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并结合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特征,将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起该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岩心、测井曲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测井相模式,并绘制相应沉积微相图.平面垂向相序及...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冲积扇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为基础,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露头、岩芯及测井资料,研究八区克下组层序分布模式及砂砾岩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八区克下组冲积扇可识别出不整合面、洪泛面、冲刷面和岩性界面这4类层序界面;依据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运动所导致的地层过程旋回性和沉积学响应特征,将八区克下组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10个短期旋回、15~16个超短期旋回;以冲积扇沉积体系超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为基础,以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可建立以短期和超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砂砾岩体的分布模式,下部的中期旋回砂砾岩厚度大,是克下组主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识别方法、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机理。方法根据岩心、露头、测井资料识别界面,应用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式划分层序,采用等时对比方法横向追踪对比旋回层序。结果研究区长6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7个中期、31个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研究区以长期旋回层序为框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结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超长期基准面下降之初的三角洲建设时期,研究区沉积了以长6段为主体的C1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长、中期旋回层序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短期、超短期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小层砂体追踪及流动单元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预测中非BG盆地R区块Kubla组地层砂体在横向、纵向上的重点聚集区,确定有利油气聚集的重点层位.以BG盆地的区域地质、沉积相类型、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技术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和等时对比方案,对R区块Kubla组沉积-层序进行精细分析,识别出长期、中期、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重点对短期和中期旋回层序的划分方式、层序类型和组合叠加式样进行了讨论.确定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旋回为各级次旋回层序的主要结构类型.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格架、短期旋回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单元,建立起R区块Kubla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中期上升半旋回底部和下降半旋回顶部砂体的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上MSC3上升半旋回底部以及MSC2下降半旋回顶部砂体发育较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7.
应用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四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6个中期旋回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其中短期旋回可细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三种类型.讨论了每种短期旋回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其沉积相序列和组合,并且指出了有利储集体在短期旋回中的发育部位.在识别湖泛面和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基础上,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最后,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储层的发育规律,指出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层序界面相叠合的位置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部位,这些砂体与断层互相配合可形成断层-岩性油藏;而处于中期旋回内部的储层为辅助储层,是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测井小波分析及频谱分析方法,对延长组层序地层单元进行定量识别,共识别出5个长期、21~2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通过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分析,认为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及层序界面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特别是中期和长期两个级次基准面相互重叠的界面两侧,酸性孔隙流体沿着界面运移,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与传统层序地层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消除人工划分层序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旋回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系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最重要的勘探层系。以精细的单井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基础,从头屯河组中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以长期旋回层序底界面、顶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为等时对比标志,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地层格架,对地层格架中的小层砂体进行劈分和追踪对比,结果表明小层砂体的分布规律和储集性主要受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和多属性地震相分析成果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一步显示砂体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和东南部2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亚相带,以厚度大和延伸稳定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家庄地区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陈家庄地区馆陶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含气层位,从岩心观察入手,利用岩心资料识别了陈家庄地区馆陶组短期旋回,建立了岩电关系模板,在此基础上,利用大量的测井资料,根据短期旋回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识别了中期旋回并进行了横向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庄地区馆陶组发育4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旋回叠加样式主要有退积式、加积式。对该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准层序沉积相平面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陈家庄地区馆陶组沉积体系从早至晚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广泛发育期和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综合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等,对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山前带侏罗系八道湾组开展了系统的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一段沉积时期,受构造背景、古物源、古气候的综合影响,哈山南缘山前带发育一套典型的湿地扇沉积,可识别出扇根、扇中、扇缘三种亚相,扇中可进一步分为辫状水道和泥炭沼泽两类微相;在明确了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湿地扇沉积相模式,其在岩性特征、沉积序列、平面规模、微相组合等方面均与洪积扇有明显区别;山前带湿地扇沉积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有利的微相、岩石相以及原始沉积组构共同控制着油藏分布,其中扇中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和粗砂岩相为原油富集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及多期岩溶作用改造,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岩心、岩屑、薄片和测井资料,总结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分析岩相与储集空间类型、物性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岩相敏感测井曲线;优选储层品质参数RQI和岩相敏感测井曲线GR、RD等参数利用聚类分析将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储层岩性特征和物性特征的结合,形成了综合考虑岩相、孔渗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等参数的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及采用多参数聚类、判别分析快速划分流动单元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储层形成的原生沉积作用,又兼顾了该类储层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后的物性变化,岩相、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的综合能有效避免流动单元划分的多解性。将流动单元宏观上渗流特征用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对比验证,认为该方法对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储层品质评价、提高储层评价的精度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层序对比主要依靠各井岩性旋回来识别基准面旋回.对于复杂多变的陆相地层,在油藏范围内进行短期层序对比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自旋回沉积、地层侵蚀和缺失、沉积微相空间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大了对比难度.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比时要区分地层记录中的异旋回和自旋回沉积;充分利用各种关键界面及标志层信息进行约束;开展沉积微相研究,总结沉积微相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对密井网的砂泥岩薄互层区采用井信息进行粗化去除部分干扰信息;并借鉴其他资料,提高层序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4.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指导油田开发.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冲积扇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在储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E,G,F,P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冲积扇流动单元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冲积扇储层中E类流动单元多分布于主槽流沟的中心部位;G类流动单元多呈宽带状分布于主槽微相的沟间滩及侧缘槽微相砂体的侧翼;F类流动单元一般都在辫流砂岛、辫流滩地;P类流动单元一般分布在扇间滩地或漫洪、漫流带.剩余油多分布于横向渗流屏障附近流动单元的边缘部位和流动单元接合处.  相似文献   

15.
张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7-3590
在详细分析扇三角洲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岩芯及测井资料,对柳赞油田北区沙三3亚段下部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典型的粒度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以及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采用“井震结合、模式指导、标志层控制、旋回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影响层序格架内扇三角洲储层砂体的几何特征与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为中期旋回A/S比值和古地形。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对比和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岩心观察及分析资料为基础 ,结合测井、录井和油田动态资料 ,研究了真武油田垛一六油组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 ,认为该区垛一六油组为一套湖退背景下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底部的 C5单元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上部 C1~ C4单元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作为储集层出现的主要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心滩、心滩侧缘沉积 ,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沉积 .其次 ,在沉积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垛一六油组 5个单元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大港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具有3套独立的油水系统。由于油气分布规律复杂,且对储层认识不清,导致油藏开发效果一直很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以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确定了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岩相、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沟道微相内砂岩发育的构造高部位是近岸水下扇储层油气分布的最有利区域。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相带及砂体展布研究以及岩相识别等技术,认为沙三上亚段有利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庄42井—庄1605井—庄1604井—庄47井区以及庄93X1井区和东北部的辫状沟道砂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是新疆油田深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和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领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储层和成藏进行了综合研究。梧桐沟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平原的辫状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通过储层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4 类,梧桐沟组储层主要为III 类较好储层。梧桐沟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油源近、物性好、盖层厚、较可靠的特征。深化本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关键是做好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储集体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而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超覆型砂体和平原辫状河道砂体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