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西非内陆尼日尔农村,"乞丐二妻"的"齐人之福",不但存在,而且很普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身负重伤的黄蓉去找一灯大师疗伤,被后者的徒弟朱子柳用"圣贤之礼"刁难阻拦,黄蓉为证明圣贤也会说错话,说了四句诗,第一句是"乞丐焉能有二妻",意思是说《孟子》里说一个齐国乞丐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不合常理。然而在西非内陆尼日尔农村,"乞丐二妻"的"齐人之福",不但存在,而且很普遍。我在贝宁从事纺织品贸易时,  相似文献   

2.
正近来翻看《成语词典》方知,"小题大做"出于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在考试时,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经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大题"。"小题大做"就是用"五经"文的写法,作"四书"文。流传到今天,就引申为用小题目做大文章,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处理。显然,这正是"小题大做"的应有之义。在日常生活中,"小题大做"常用来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包含不值得、不应当的意思。倘若有人抓住一些小事情大做文章,人们就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这一诗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献诗陈志",帝王公卿收集诗以观民风、查民情,考得失,这些诗经整理后成为《诗经》。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从春秋始,在《左传》中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三,"教诗明志",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此时《诗》成为政教工具,孔子、孟子在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其四,"作诗言志",这时把文献《诗》还原为了文体诗,诗人的创作意识开始形成,荀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者,而屈原则正式开始作诗以言志。  相似文献   

4.
<正>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无有远近幽深",指《易经》对君子"将以有为、将以有行"的求问,"无有"就是一点都没有的意思;"远近"一方面可指空间距离的远近,另一方面也可指时间上的距离,即  相似文献   

5.
在加拿大北极地区,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往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里有一个新建的半自治领地叫做"努纳瓦"。在伊努科第图语里是"我们的土地"的意思,当地政府将于1999年4月1日正式成立。努纳瓦计划委员会的高级计划分析家基姆·克朗普解释说,"努纳瓦在  相似文献   

6.
<正>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这段话的原意是:弯曲木材加弦而制成弓,削木以为箭矢,弓箭的便利,可以威服天下,这大概取象于《睽》。逐字来看,"弦"就是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其字左为"弓",右为"丝");"弦木",意思是在曲木上张弦;"弧",在古代指弓,《说文解字》曰:弧,木弓也;"剡"就是削、削尖、锐利的意思,"剡木"就是把砍下的树木削尖;"矢",就是"箭";"威"就是凭借力量或势力威慑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盖子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而且其文学地位亦可同庄子相比肩。《孟子》一书所提出的"充实之谓美"和"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著名的美学思想,对其散文焕然一新的语言风尚、写实的精神、论辩的技巧、理直气壮的文风等,都有深切的影响,同时盘子散文的语言成就,对我国传统的文言语体的形成,也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主要着眼于人的品性来进行审美评价。关于"充实"的含义,焦循《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意思是说只有"善"和y"这两种美达到充溢,无所不在又形成"茂好"时,才算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4,(9):78-79
<正>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逐字来看,"上古",黄帝、尧、舜以前的时代,即伏羲、神农时代。"结绳",用绳子打结。"治",治理、管理、统治,也有天下太平的意思。"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易",改变、更改、替代的意思。"书契",一指上古时代的文书。《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日书契也。"二是指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察",明察、知晓、分辨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羊年话羊     
<正>2015年是中国农历的乙未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羊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往往被人们视为美好兴旺、吉祥瑞兆的象征。在汉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与"羊"有关,比如在我国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在古代器物上,一般"祥"铭都写成"羊",表示吉祥如意,象征兴旺发达。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日善。"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羊"不啻是"吉祥福善"的语源和字根。  相似文献   

11.
"战国"一词始见于《管子》,其本义并非"时代名",而是"军事强国"或"能战之国"之意。西汉刘向编定《战国策》,"战国"一词始有"时代名"义项。其后,"能战之国"和"时代名"两个义项同时存在,各为所用。至隋、唐间,作为"时代名"义项逐渐成为释"战国"一词的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汉语     
<正>砚台释义研磨的文具,多用石头制成。辨析古字典《说文解字》把"砚"解释为"石滑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对它的注释是"谓石性滑利也",意指砚是光滑的石头。"砚"因此是石字旁,后来才引申出研磨的文具的意思。我国制造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石砚、玉砚、陶砚等。好砚台不仅材料优质,还要经过精雕细琢,又实用  相似文献   

13.
<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这段话的原意是:乘驾牛车马车,负载重物到达远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于《随》卦。逐字来看,"服"是乘、用的意思;"乘"是骑、坐的意思;"引"是拉、牵的意思;"致"通"至",是到达的意思。董氏真卿曰:平地任载之大车,载物之多者,则服牛以引重。田车兵车乘车之小车,载人而轻者,则乘马以致远。《随》卦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颇为壮观的画面:黄帝、尧、  相似文献   

14.
修辞——"运用辞章",完整的要求是:内容上"诚"、"信",形式上"美"(贲)、"巧"。"修辞立其诚"只是就内容提出的,"辞欲巧"只是就形式提出的,"诚美兼论"的"诚美律",才是文质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类神秘的动物,飞龙则取其飞翔之势和美好寓意.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是没有龙这种动物的.不过,如果单以字面意思而论,"飞龙"是存在的,而且分布广泛,极其常见.但是它既没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也没有寓意祥瑞的威仪."飞龙"通常傍水而居,生命短暂;虽以肉为食,但所食之物无非苍蝇、蚊子之类.没错,我所说的"飞龙",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昆虫——蜻蜒.  相似文献   

16.
《说文》对"匕"字的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相与比叙"和"用以取饭的器具"。从古文字字形考察,是原本来源不同的两个字混同为一个字。在《说文》系统中,"匕"部字和其他含有"匕"部件字构意大体不出《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文字和相关文献,可以进一步理顺相关字的释义。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段有名的论战,很多课本和文选都收录了这篇文章。但是,对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加”字的注释,各种版本却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加”字是“夸大、虚报”的意思,另一种观点认为“加”是“增加”的意思。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我们认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加”字应该是“增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3,(10):84-84
并非只有中国人喜欢去富人家吃拿卡要,世界人民都"打秋风",只是没这词而已。中国人,什么字都往雅了谈。比如上门吃拿卡要,叫做"打秋风"。米芾札里有词,日"打秋丰",想来意思很顺:人家秋天丰收啦,你上门去打两把,和"打土豪"差不多。但"打秋风"听来就风雅了。《儒林外史》里,张静斋拉着刚中举的范进去县令处打秋风;《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实质也是打秋风。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管子》中多处论及信、诚信、忠信,管仲治齐实践中特别重视国君的信用。管仲所重之信,其要有二:一是以君为代表的统治者之言行及其政策法律之信,这是立信之源;二是强调对内信于民,对外信于诸侯,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前者是立信之基。《管子》"信"论中除了和管仲的信德实践相一致的信赏必罚的法制信用、诚待天下的外交信用之外,还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践行信德的角色伦理,包括君、臣、民三种角色践行信德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