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定量测度的指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当前生态学、地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由于区域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与不可实验性,如何定量评价区域生态承载力成为目前研究的难点。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生态承载力诸多研究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探讨,指出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为以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承载力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它可分为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对于生态承载的量化,国内外提出了许多直观的、较易操作的定量评价方法及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希庆  李晓研 《科技信息》2010,(32):350-351
本文简要概述了生态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井对生态足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使用这种方法计算了青岛市2000—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详细分析了引起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多方面因素。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下降的,最后提卢扣乒呻改翠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密 《贵州科学》2005,23(2):55-59
本文在对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就喀斯特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等内容对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相协调,关系到城市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研究重新梳理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发展迷思,从系统组成、承载对象、承载供给与需求的特点、环境影响及支撑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整理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核,以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其他复合承载力的差异性.基于现有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提升的非线性特征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框架.研究发现,在通过政府决策提升生态承载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在横向(部门)和纵向(跨尺度)方面的协调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能源和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方面,构建上海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上海市2003~2013年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上海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承载力不断提高,但社会协调度下降,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人口过多所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提高社会协调度。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对象,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济南市城市生态承载力定量指标,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包括城市生态支撑力模型、城市生态压力模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评价了济南市2004-2008年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状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以千米尺度的空间网格为基本测算单元, 通过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评价。以上海市青浦区为案例的研究结果表明: 1)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压力空间分布状况, 能够对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展开评价; 2) 青浦区平均产业压力指数为0.51, 生态承载力指数为0.25, 全区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较高, 平均一致性指数为3.12。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与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具体理论,构建海洋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根据具体的计量方法与评价标准,对2004年至2013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评价期内浙江省海洋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变化情况,其对应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亚健康降到不健康再过渡到亚健康。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态弹性力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从不健康过渡到亚健康状态。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科研管理三方面为推动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县、省三级不同空间尺度对2000年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各省区情况不同,其中:陕西、新疆生态承载力供给小于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甘肃、青海和宁夏生态承载力供给大于需求,处于生态冗余状态;西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供给空间分异明显,呈东南、西北部较高,东北、西南、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承载力供给差异也较大,表现为黄土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山地、天山山地和阿尔泰山地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供给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则较低,其中:关中盆地、银川盆地和干旱区绿洲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供给最高,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腹地的广大戈壁、沙漠地区的最低,呈连片分布状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部由于景观破碎严重,生态承载力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人类活动强度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西北地区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供给和人口密度基于县级尺度的相关系数为0.66,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空间分布格局相似,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生态承载力偏向性.2000年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与局地性分布相符合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个地区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突出,处于生态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而各省区、县及其内部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差异较大,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各异.研究实践证明GIS技术的应用为空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上海市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全市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每年增长6.5%;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下降了20.5%;生态赤字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相对较低并逐年递减,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上海市对自然资源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上海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能源消费主要靠外部供给。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态承载力调控方法单一、缺少实例研究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调控模式;基于相对简便的评价指标,构建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健康评价计量模型和标准,提出了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健康的联合维育方法;并以黄河流域青海片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调控和维育措施实施后,黄河流域青海片2015年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水平明显提高,可基本恢复到现状年水平;社会系统健康保持稳定;经济系统健康等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承载力是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在对生态承载力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发展、理论构建、评估方法及实践应用,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分析了承载力理论构建的发展过程,评述了当前主流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分析发现,当前评估方法在研究区发展情景设定、区域间关联耦合、承载力的形成及承载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认为今后的评估研究应着重完善如下几点:1)将复杂情景模拟应用于承载力评估,并对研究区不同发展情景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做出探讨; 2)考虑远程关联与耦合,将外部关联因素纳入生态承载力评估体系; 3)深入探究区域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对承载力形成机制和承载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研究与实现已成为公钥加密的主流,首先详细介绍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原理以及在加密、解密、数字签名中的实现步骤;然后简单对比分析了与其他公钥加密体制相比,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中应用环境容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城市规划学与环境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的新方法,提出了城市规划中应用环境容量模型的初步设想,并以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更新当今城市规划学只注重形态研究的传统方法,为建立城市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本文介绍了Wackem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贵州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其生态足迹由三个部分组成:1)生物资源;2)能源消费;3)贸易调整.按照这种方法计算,贵州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9525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153433hm^2.反映出目前贵州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提高贵州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最后还讨论了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介绍Wackern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湖北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湖北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69 82 hm2.反映出目前湖北省的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