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它一直都对《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而深受道教影响的《三国演义》,全书也都弥漫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些影响既广泛表现在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上,又涵括了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难经》是一部重要医典。它和《内经》在祖国医学中居同等重要地位。关于《难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说法不一。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说:“黄帝有熊氏命雷公,歧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旧唐书·经籍志》说:“《黄帝八十一难》二卷,秦  相似文献   

3.
《秦地文学和秦代无文学》一文认为,《韩非子》属于秦地文学,这是不确切的。《说难》、《孤愤》是韩非子在韩国时的作品。《韩非子》中只有半篇《存韩》作于秦国。  相似文献   

4.
每一事物都有其来历,都应从发生学角度,追寻始末根由;辨认其血缘、胎孕乃至生态环境,理清原生态与它所经历的流变史;这一切无疑都是颇有价值的。然而,许多事物布唯无法判定其始生因,更难寻期其流变历程。“王八”便是一个显例,因饰名责实,由流竟源之二难.向为学人所规避。台湾学者李敖先生迎难而进,著有《王入一落千丈考》虽经多方考察.仍难明所以。因撰附议之文,再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杨树欣 《科技信息》2009,(25):119-120
唐僧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他的研究却远远薄弱得多。专门研究唐僧的论文极少.由于角色和作者塑造人物的需要,唐僧的形象无疑不够丰满,我们在他身上甚至看不到多少佛教徒以外的特征。现以《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唐僧和西梁女王的对比看作者情色问题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6.
殷周时代是我国散义的萌发阶段,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尚书》,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成篇散文。其中《盘庚》、《无逸》、《秦誓》等较真实可信的篇章,为后代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石。《尚书·无逸》是周初的文字,是周公旦对刚亲政的周成王所作的训辞。《无逸》虽出现于我国散文的早期,但说理透辟,前后照应,极有层次.说明我国早期的散文已初具规模。文中,周公的语气婉转深沉,活画出一个关注时政、谋思深远的老臣形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无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体现了殷周散文发展的高度。一《无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的社…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它把源语语篇的信息、情感等传递给另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连贯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的连贯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连贯的定义、条件、类型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连贯”一词的意义。根据由巴金的代表作《家》改编的话剧《家》中的对话翻译为实例,以动态连贯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出发点,分析动态连贯在汉英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28(4):390-390
本刊自被《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数十种重要文摘刊物选为引用期刊后,最近,又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为源期刊.这对提高《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布满了观音菩萨的行迹,找取经人,收服悟空、八戒、沙僧,送唐僧袈裟、锡杖,一路助唐僧师徒降妖除怪,直到取得真经。作品从观音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多个方面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天生丽质、端庄妩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勇于负责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有关观音法门的经典——《心经》内容,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品受观音信仰影响之重。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与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流派;二者之间的理论旨趣区别很大.但道家理论又为道教所利用,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人们经常忽视道家哲学与道教理论的区别,夸大二者的联系;或者把这两个概念混合使用.这都是错误的理论判断,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史背景下的浙江区域道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道教大省。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浙江与道教的渊源之古可溯至神农时代,此后,浙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如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卫真定等,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目前,浙江仍然有众多的道教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浙江的道教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正因为如此,才有专家断言:“写不出浙江道教史,就写不好中国道教史。”  相似文献   

12.
《字汇》是形义派字典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字典。它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字汇》更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收字方面实行“正俗兼收”的原则;附录第一次达到全面的程度;字形严格遵循收字原则;注音一依《玉篇》,又有所发展;释义源流并蓄,但更重支流,读音义项比《玉篇》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许多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逐渐被他的三个徒弟所掩盖,尤其是孙悟空。胡光舟先生《吴承恩和西游记》中的一段话: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仅仅把唐僧这一人物存在的意义归于是一种取经的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在阅读它的过程中,我们好像被作者引领到了一个神魔乱舞的世界。神仙,妖魔鬼怪,魑魅魍魉陆续登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程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神魔鬼怪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本文主要就是从字源,字义发展历程等方面考求《西游记》中"精","怪"二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比兴是我国传统诗论的核心,但在《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它并不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比兴》篇中的比兴是与章句、对偶、夸饰、用事等并列的文章技巧,刘勰承汉人之余绪,把它解释为比喻。当然,兴又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它体现着古人一种抽象程度较低的思维方式,因而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比兴》篇以外,“兴”字的用例则隐含着汉魏以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艺术观念,即认识到了文艺创作与表达中情感的形象性,代表着古代文学理论中近似于“形象思维”的初步思想。《比兴》篇多沿汉人成说,而又有所发明的,主要是关于比。他把《诗经》中的比…  相似文献   

16.
《玉篇》版本源流考述常耀华《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字的古代字典,是除《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外我国现存的最古字书.它上承《说文》之绪,下开现代字典编辑体例之先.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后人把它看得与《说文》同等重要.《玉篇》...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在宁波地区渊源流长,既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有曾经非常兴盛的道教文化。四明山脉的洞天福地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徒遁迹山林、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其中就有葛洪、徐可复等著名道士,唐宋对道教的扶持也使得宁波地区道观林立,这些都是宁波发扬道教文化的宝贵基础。但发掘道教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道教界.而应该关注道教的广泛影响力,如道教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许多浙东学派的学者实际上与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宁波在建设现代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重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堪称经典之作,作品中的“春宝娘”这一典型形象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许多读者对另一篇与《为奴隶的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说《主人妻》及其和“春宝娘”有着相似命运的女主人公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在揭示生活的深度上,《生人妻》似乎还要略胜一筹.《生人妻》是我国新文学园地中一株迟开而早谢的奇葩.它是四川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及冷峻的笔触,描摹出一幅三…  相似文献   

19.
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是我国历史上一篇久负盛名的史论文章。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唱三叹”、“气如河海”的充畅之势,而尤凭以秦的兴亡史实为材料、前后对照进行论证、最后在篇末点题的结构著称。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在这一课的思考和练习题中,第一题就要求师生分析它的中心论点、论据、论证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正是抓住了《过秦论》的这一突出特点。本文仅对《过秦论》的结构,谈谈自己的认识。《过秦论》全文包括上、中、下三篇,这三篇都是相对独立而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