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制约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本文运用博弈模型、Spence劳动力市场模型和Akerlof"柠檬市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关系及信息不对称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号传递十分复杂且困难,企业谎报碳排放需求量及政府不传递分配信号导致一级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分配额度偏高,因此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碳市场的信号传递提供可靠的保证;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碳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导致了二级市场交易不公,通过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构建统一的第三方平台、形成合理的监管机制等方式,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发展海洋碳汇市场交易的优劣势,从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原则、模式选择、发展路径、要素设计、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策略。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应采取“市场+政府”的模式,同时市场建设应采取分阶段发展的路径安排;(2)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市场要素和供求、价格、风险等市场运行机制及支撑机制;(3)为保障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体系,深化科学研究、提高技术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碳汇经济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碳汇经济的概念,综述了中国碳排放的特征,并就进行碳汇经济建设开展讨论,这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在碳限额与交易的背景下,营林企业能否利用木质林产品供应链内部融资缓解其融资压力、碳排放限额和折扣系数等不同因素对供应链各成员决策变量和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预付款内部融资机制下供应链主体的最优策略,并在综合考虑相关研究文献及木质林产品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后选取合适的数值参数,利用算例分析比较内外部融资模式下木质林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情况。结果 当木材和碳汇价格折扣率在适当范围内时,内部融资机制下营林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利润水平均高于外部融资机制。内部融资机制下,营林主体的碳汇林规模随着木材和碳汇价格折扣率、碳排放限额的增加而缩减,随着政府对碳汇林经营补贴的增加而扩大;制造企业的单位碳减排量随着木材和碳汇价格折扣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碳排放限额、政府对碳汇林经营补贴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营林主体向制造企业进行供应链内部融资不仅解决了自身的融资问题,提高了制造企业的减排水平,还改善了供应链整体的环境和经济表现。政府可发挥市场引导者的职能,推动缺乏资金的上游营林主体与肩负减排任务的下游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行预付款内部融资机制,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减排成本,达到供应链的帕累托(Pareto)最优。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基于混合寡头垄断模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分别计算了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前后的均衡产量决策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碳配额分配政策与社会福利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混合寡头模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政府对碳配额分配政策做适当的优化可以在不损失环境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社会福利,推广了已有的一些成果,充实了混合双寡头垄断模型下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社会福利分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敬龙  罗卓英 《河南科学》2013,(12):2261-2265
利用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碳排放量、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对云南省气候变化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5—2011年云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是整体仍然处于相对低碳期.只有通过控制人口、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再生能源、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碳汇、合理消费等方面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丁敬华 《河南科学》2022,(12):1941-1949
基于合肥市降雨特征对某改建种植屋面的荷载进行计算,然后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了种植屋面的碳排放和碳汇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该改建种植屋面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降雨特征计算得到的该改建种植屋面荷载设计值为6.823 k N/m2,小于原屋面的荷载设计值(7.324 kN/m2),说明其改建的改建方案可行,且改建后的种植屋面不仅没有对原屋面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使原屋面结构的安全性有所提升.经计算可得,该改建种植屋面全生命周期(50 a)内的碳排放总量为60 461.623 kg,碳汇总量为197 305.534 kg,其中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为20 577.749 kg,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量为21 363.900 kg,拆除回收阶段的碳排放量为18 519.974 kg;该改建种植屋面运行的前两年,其碳排放总量为21 432.305 kg,碳汇总量为33 211.006 kg,说明在该改建种植屋面运行的第二年即可实现对其建设碳排放的回收,由此表明该改建种植屋面的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水泥制造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结合某水泥制造企业2012年的实际活动水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根据物料平衡原理,较好地考虑了水泥制造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可操作性和不确定性,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水泥制造企业的碳排放量核算.鉴于我国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正式建立和启动,我国应尽快出台针对不同行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以利于碳排放交易这项环境政策工具在我国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作为碳排放大省,需要通过跨区域交易解决碳排放权缺口巨大的问题.利用灰色关联法从产业结构、居民消费、能源消耗、环境承载、经济效率等5个方面选择16个具体指标构建影响辽宁省碳排放跨区域交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产生巨额的碳排放量,且辽宁省碳汇环境承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是低碳或碳中和旅游实践的重要节点.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旅游景区碳源、碳汇的构成,其次分别对旅游景区交通、管理及废弃物碳排放和林地、草地、园地、水域、滩涂的碳吸收进行了测度,并对焦山风景区的碳源、碳汇做了综合评估,得出以下结论:交通碳排放在焦山风景区碳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交通过程中碳排放是焦山风景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措施;林地、湿地碳吸收量最多;焦山风景区碳汇能力相对较强,是镇江市重要的碳汇地.因此焦山风景区应充分发挥碳汇能力,为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最后提出了焦山风景区建设低碳景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镁资源及其镁质材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采用碳足迹分析方法,定量核算与分析中国原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及生态压力动态变化过程,以期为镁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 2010~2015年中国原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总体上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不断加大; 2)研究期间原镁生产过程产业的碳排放压力与碳足迹生态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一致,环境压力逐步增大,表明林地与草地碳汇的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原镁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加速度; 3)由于2015年全球镁市场低迷、需求缩减,导致中国原镁减产,因此碳排放压力和碳足迹生态压力较2014年有所降低; 4)为了使中国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增加林地与草地面积以增加碳汇储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启动碳排放交易,平衡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改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选择的通过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对标分析的方式,直接、形象的展示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模式。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可以使得水泥企业无需购买或者销售配额就能完成企业碳排放履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平衡点时企业需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才能完成企业碳排放量与配额的平衡。本文案例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为93. 08%。同时归纳总结了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分析了中国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核算方法,运用固碳速率法对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计算,并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和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合理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有利于提高林草资源固碳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固碳量将增加至8.549亿t,总面积将增加至6.467亿hm2。结合中国林草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提出了合理规划林草面积、完善碳汇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碳汇交易市场、完善碳汇法律法制建设4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构建城市绿地植被碳中和绩效评估体系,分析植被空间类型对绿地碳中和绩效的影响,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估视角,以安徽省青阳县三角洲公园为例,将绿地营建分为材料生产与运输、场地施工与种植、绿地运营与维护3个阶段,并结合开敞型、半开敞型、覆盖型和遮蔽型4种植被空间类型,进行碳排放与碳汇的模拟计算,进而分析碳中和绩效。【结果】植被空间由开敞转向遮蔽时,总碳排放量快速增长且趋势加快,3个阶段碳排放量占比依次表现为下降、持平和上升;总碳汇量及净碳中和量表现为趋势放缓的逐步增长,而碳中和所需年限对应表现为趋势放缓的逐步减少,由开敞型的43.9 a减少到遮蔽型的24.6 a,两者放缓的趋势都意味着植被空间的遮蔽程度对于碳中和绩效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结论】城市绿地植被空间类型对碳中和绩效存在影响,针对其“开敞—遮蔽”特征总结了碳排放与碳汇两方面对策:碳排放方面,提倡减少机械使用、选择环保材料、控制施工破坏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策略;碳汇方面,提倡选取当地碳汇优势树种、调节植被群落结构和结合生命周期进行绿地调控管理等策略,以因地制宜地改善绿地碳中和绩效。  相似文献   

15.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固碳的主要区域,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区域净碳汇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单元,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的751个区县的碳汇、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量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生态固碳中的地位显著而突出,且区域碳汇量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东北森林带、藏西北、藏东南等地年固碳水平较高,而东南部沿海、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固碳水平较低。(2)2000年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排放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中东部沿海城市群集聚,排放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3)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收支平衡压力相对最小,大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为明显的连片净碳汇区,然而大部分三北地带净碳汇为负值。在双碳目标下,一方面需要强化排放侧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碳排放量及碳源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碳源-碳汇的发展现状、增减趋势以及产业-行业层面的碳源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的碳排放量在15年内增加了将近2.54倍,且相对于碳源的快速增加而言,上海的碳汇数量很少;工业与交通运输领域是当前上海市的主导碳源,产生了80%以上的碳排放量,且交通运输领域将可能成为上海市潜在的第一碳源;制造业是工业领域的最大碳源,且其碳排放量高度集中在冶金、石油和化工领域;上海市有必要在碳源等级管理和碳生产率基础上建立全新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高潜水位资源型城市的水域转化及其碳排放,为低碳背景下的水资源治理提供科学支持和有效依据。以淮南市为例,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调用随机森林和Landsat系列数据,对1987~2019年进行水域时空演变分析,并对2007~2019年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水域转化矩阵,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淮南市和矿区水域与其他地类相互转化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1987~2019年,淮南市和矿区的水域面积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量分别为87.98km2和68.20km2;在空间上,淮南市水域变化主要分布于矿区;2007~2019年,水域与耕地相互转化最为频繁,主要是耕地转化为水域,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矿区;淮南市和矿区水域转化产生的碳排放在2007~2013年分别呈碳源和碳汇,2013~2019年均呈碳汇。淮南市和矿区水域转化呈碳源/碳汇主要取决于水域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化产生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8年湖南省各类土地利用栅格数据,运用IPCC碳排放因子法、LMDI模型测算碳排放效应,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能力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规律及五类影响因子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域、未利用地用地面积小幅度增加,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小幅度减少;(2)耕地、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草地和水域为主要碳汇,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城郊递减规律;(3)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经济发展因子及人口因子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单位GDP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我国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林业企业在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缺乏全面性和缺乏表内披露等;认为建立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体系应首先确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一般原则、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同时,还应该从企业碳排放战略、风险和机遇、造林项目和碳汇项目、减排举措和审计鉴证等方面来完成体系的构建工作;最后,从政府部门、学术界与实务部门、林业企业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1997-2011年重庆市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碳汇强度进行了测算,以ArcGIS为技术手段进行碳源/汇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1年重庆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处于稳定态势,粮食作物碳吸收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碳吸收比例明显上升;碳排放总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农用化学品投入是其主要排放源.从空间上看,2011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碳汇的总量和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