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外部形态变化与内部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并探究内源激素含量与花芽分化的关系,为文冠果花性别相关研究的适时采样与提高雌/雄花比例的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外部形态观测,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分析文冠果花芽分化内外部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能花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探究其与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 文冠果雌能花和雄能花在性别分化之前均为两性,雌能花的单核花粉粒在有丝分裂期呈液泡化衰败,雄能花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细胞停止分裂,性器官发育异常导致单性花的形成。此外,文冠果花芽分化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之间具有时序性对应关系。② 玉米素(zeatin,ZT)含量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原基分化期逐渐上升,雌雄配子体形成时期,雌能花的ZT含量始终高于雄能花。雌能花雄蕊发育出现异常时的生长素(auxin,IAA)、胞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显著高于雄能花,赤霉素(gibberellin,GA)含量显著低于雄能花。说明高水平ZT促进花芽分化,利于雌能花的发育; 高水平的IAA和ABA具有促雌作用; 高水平的GA具有促雄效应。③ m(ABA)/m(IAA)、m(ABA)/m(GA)、m(ZT)/m(GA)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原基分化期均处于较高水平,雄能花雌蕊发育异常时,其m(ABA)/m(IAA)和m(ZT)/m(IAA)显著高于雌能花。说明高水平的m(ABA)/m(IAA)、m(ABA)/m(GA)、m(ZT)/m(GA)有利于花芽分化; 高水平m(ABA)/m(IAA)、m(ZT)/m(IAA)对雄蕊发育有利。【结论】文冠果雌能花和雄能花各自对应另一性器官的败育导致了性别分化。花芽分化过程中,可以根据花芽外部形态判断内部分化时期。高水平的ZT含量、m(ABA)/m(IAA)、m(ABA)/m(GA)、m(ZT)/m(GA)利于花芽分化,高水平的m(ZT)、m(IAA)和m(ABA)利于雌能花发育,高水平的GA含量、m(ABA)/m(IAA)、m(ZT)/m(IAA)利于雄能花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酸枣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下外源CaCl_2对酸枣幼苗4种内源激素(ABA、GA_3、IAA、Z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5、10、20 mmol/L CaCl_2处理降低酸枣幼苗叶中ABA含量,增加GA_3、IAA、ZT的含量和IAA/ABA、GA_3/ABA、ZT/ABA的比值; 5、10、20 mmol/L CaCl_2处理可以降低酸枣幼苗根中ABA含量,增加GA_3、IAA的含量和IAA/ABA、GA_3/ABA的比值,5、10、20 mmol/L CaCl_2处理下根中ZT含量在12 h以后小于对照,20 mmol/L CaCl_2处理下根中ZT/ABA的比值在48 h以后小于对照;适当浓度(5~10mmol/L) CaCl_2能减缓NaCl胁迫对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酸枣幼苗对NaCl胁迫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时期的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根系生长发育与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与野生型材料根系的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差异,探析植物内源激素在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根系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以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的根中的水杨酸(SA)、生长素(IAA)、玉米素(ZT)、赤霉素(GA_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表明,毛状根再生植株的根系的内源激素SA、ZT、IAA显著高于野生型,GA_3与ABA则反之.在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内源激素间相互作用调控地上部植株及籽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蛇足石杉中石杉碱甲含量测定及其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HPLC 法首次测定江西庐山和井冈山蛇足石杉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中石杉碱甲(HupA)的含量.结果表明,蛇足石杉中 HupA 含量随着季节的推移逐渐增加,庐山和井冈山蛇足石杉植株 HupA含量均在每年12月达到最高,分别为211.9μg·g -1和325.9μg·g -1.蛇足石杉中不同组织部位 HupA含量各不相同,茎部和叶部 HupA 含量较高,且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根部含量较少.本研究揭示了蛇足石杉中 HupA 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合理利用该稀缺植物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东北红豆杉雌、雄球花发育期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结合东北红豆杉物候期观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东北红豆杉雌、雄球花玉米素核苷(ZR)、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及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雌、雄球花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雄球花散粉盛期,需要较高水平的ZR、IAA、GA、ABA,雌球花胚珠珠孔液滴出现盛期也需要相对较高水平的ZR、IAA、GA、ABA;雄球花在散粉末期及小孢子叶球脱落期,ZR、IAA、GA水平都相对较低,而ABA则在中等水平;雌球花子房膨大期,需有高水平的GA、ABA和低水平的ZR、IAA;ZR具有促雌作用.综合激素平衡学说认为,东北红豆杉雌球花胚珠珠孔液滴出现盛期,ZR/IAA略有增加,有利于授粉;雌球花子房膨大期,较低的ZR/GA和低的ZR/ABA能促进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6.
石蒜花芽分化期内源激素和核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石蒜(Lycom radiata)鳞茎芽的解剖观察,研究了石蒜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激素与核酸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芽形态建成期中,IAA、ABA在孕育期,GA在雄蕊形成期,ZR在雌蕊形成期依次出现峰值从而引起核酸峰值的出现,表明4种内源激素调控了核酸的代谢,且IAA,ABA在花芽分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发现高水平的ABA/GA有利于花芽孕育和花芽形态的分化;高水平的IAA/ZR及ABA/ZR有利于花芽形态分化,但不利于雌雄蕊的形成.由此说明在花芽分化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此起彼伏发生着激烈的交化,最终达到平衡状态,花芽分化完成.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白魔芋开花过程中激素与雌、雄蕊成熟时间的关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白魔芋从佛焰苞形成前期到开花后期6个不同时期雄蕊和雌蕊中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质量比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IAA,GA3,ABA和ZT 4种激素的质量比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IAA在雄蕊和雌蕊中均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ABA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IAA的趋势相反;GA3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雄蕊在佛焰苞成形后期达到最大值,约为195 ng/g,而雌蕊GA3的质量比晚于雄蕊达到最大值,雌蕊在开花前期才达到最大值,约为188 ng/g;ZT质量比的变化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花芽形态分化,即雌、雄蕊成熟的关键时期,雌蕊中内源IAA,GA3和ZT的质量比均高于雄蕊,且GA3表现明显,说明较高浓度的IAA,GA3和ZT在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在同一过程中,雄蕊中ABA的质量比却高于雌蕊的,而雄蕊晚熟于雌蕊,表明较高浓度的ABA抑制雄蕊的成熟.ABA/IAA和ABA/ZT的比值呈现出与ABA相同的变化趋势,高浓度的ABA/IAA,ABA/ZT和ABA/GA3均不利于雄蕊的成熟,进一步证明高浓度ABA是抑制雄蕊成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东北红豆杉雌株枝、叶生长过程中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及玉米核苷素(ZR)的含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4种内源激素中ABA,GA含量较高,IAA,ZR含量明显少于前两者;在生长期IAA,ZR含量增加;在休眠期ABA,GA含量明显高于生长期;叶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高于枝中内源激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秋季茶树内源激素的ELISA分析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季茶树内源激素在不同器官中分布是不均衡的,波动幅度IAA最大,ABA稍次之,ZR最小.同时,IAA、ER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与ABA相反.各种激素在不同器官中敏感性不同并起着协同连锁性的作用.茶树短穗扦插生产上选用的插穗,其IAA/ABA、ZR/ABA和成活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秋季茶树内源激素在不同器官中分布是不均衡的,波动幅度IAA最大,ABA稍次之,ZR最小.同时,IAA、ER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与ABA相反.各种激素在不同器官中敏感性不同并起着协同连锁性的作用.茶树短穗扦插生产上选用的插穗,其IAA/ABA、ZR/ABA和成活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赤霉素(GA_3)处理对重楼种子萌发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检测了500 mg/L外源GA_3处理以及对照处理的华重楼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和G6PDH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ZT、GA_3、IAA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0 d检测范围内,GA_3处理种子的SOD活性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第30 d)早于对照组(第60 d),CAT酶活性最高峰值高于对照组;而且,除第0 d样品外,GA_3处理种子的G6PDH酶活性、CAT酶活性均大于对照组;GA_3处理种子的ZT含量、内源GA_3含量和IAA含量的最高峰值及其出现时间均高于和早于对照组;POD酶活性则均低于对照;GA_3处理种子的ABA含量比对照下降幅度更大,最低值更小.可见500 mg/L外源GA_3处理促进了华重楼种子中SOD、CAT、G6PDH酶活性以及ZT、内源GA_3和IAA含量的增加,降低了POD酶活性以及ABA含量.  相似文献   

12.
梭梭叶内激素与渗透调节物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疆地区的梭梭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源激素与渗透调节物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梭梭叶片内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升高,GA含量表现为波浪式下降的趋势;在生长前期叶片内源脱落酸(ABA)含量甚微,盛夏期间ABA迅速积累,生长后期ABA急剧积累为生长发育过程的最高浓度;梭梭叶片内IAA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变化趋势与IAA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类似;梭梭叶片内的m(CTK)/m(ABA)的值一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腐酸对大豆内源激素的调控及结瘤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黄腐酸提高大豆结瘤能力的作用机理,以辽宁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CCBAU 05525和冀豆17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黄腐酸对大豆结瘤初期内源激素含量、分布及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大豆结瘤数量最多,比对照组显著提高73.1%,同时该条件下激素含量和分布变化最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大豆根、茎、叶中玉米素(ZT)、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增加,根中脱落酸(ABA)含量减少,叶中ABA含量增加.而黄腐酸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则表现为抑制大豆结瘤. 上述结果为解析黄腐酸提高大豆结瘤固氮的机理、增加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源激素动态变化与马尾松优良种源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西桐棉和广西古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种源叶片为材料,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酶素(GA3)、吲哚乙酸(IAA)、玉米核苷(ZR)含量,分析不同种源苗期的抗寒性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抗寒力的评价指标为内源GA3含量、ABA/GA3(k值)和ZR/ABA值,内源GA3含量越高,抗性越差;k值越大,抗寒力越强;ZR/ABA值越大,抗寒力越强。  相似文献   

15.
种子休眠与萌发受到内源激素的调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刺梨种子胚中脱落酸ABA、生长素类IAA和Me-IAA、茉莉酸类JA、JA-Ile和H_2JA、水杨酸SA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刺梨种子萌发30 d内几种激素含量变化,以期了解种子休眠萌发的激素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30℃恒温条件下培养30 d后,ABA含量从91.50 ng/g下降至54.70 ng/g; IAA含量从111.40 ng/g下降至73.46 ng/g; Me-IAA含量从3.95 ng/g上升至9.43 ng/g; H_2JA含量从2.03 ng/g上升至4.80 ng/g; SA/JA的比值从19.795 4下降至17.073 7.SA、JA和JA-Ile含量无显著性变化,IAA/ABA、SA/ABA的比值无显著性变化.因此,刺梨种子的萌发是ABA、IAA、Me-IAA、JA、JA-Ile、H_2JA、SA等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各激素调控刺梨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机制,选择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麦,40 d后通过沙培看麦娘,探讨残留沙基中的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受体植物根系和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强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显著降低了看麦娘叶片和根系中的细胞分裂素(ZR)、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含量,提高了脱落酸(ABA)含量.不同密度处理看麦娘叶片ZR、GA_3、IAA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2.9%~43.7%、10.1%~28.5%、26.6%~50.6%之间,叶片ABA含量提高了10.3%~22.1%;麦娘根系ZR、GA_3、IAA含量降低了22.7%~49.2%、14.0%~40.1%、17.4%~57.8%之间,ABA含量提高了31.7%~117.2%.看麦娘叶片ABA与IAA+GA_3+ZR的比值分别显著高于对照,且根系的比值也显著高于叶片.弱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ZR、GA_3、IAA的抑制效应小于强化感小麦,对ABA的促进作用也低于强化感小麦.可见,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显著抑制了植物生长相关的内源激素含量,提高了脱落酸的含量,抑制了靶标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机械损伤对不同繁殖方式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的影响,并从内源激素代谢角度阐述其萌蘖机理。【方法】以具有不同萌蘖能力的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分析基部损伤和去顶处理对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及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差异,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萌蘖能力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杉木萌蘖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去顶和基部损伤处理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为7月,去顶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显著高于基部损伤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随着幼苗的生长,杉木无性系枝叶IAA含量增加,GA3含量下降;去顶处理有利于杉木幼苗枝叶及根尖ABA的积累,基部损伤处理有利于韧皮部及根尖CTK的积累。【结论】机械损伤条件下,杉木根尖和枝叶中的IAA、ABA和GA3内源激素含量较高。杉木无性系萌蘖数与机械损伤不同处理呈显著正相关;萌蘖数与GA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IAA、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清濒危植物东兴金花茶(Camellia tunghinensis Chang)开花少、结实率低的生理问题,为其物种保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兴金花茶为材料,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植株花果期枝、叶、蕾、花、果中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细胞分裂素(ZR)、脱落酸(ABA)的含量,并分析这4种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花果期,东兴金花茶植株IAA、ZR、ABA平均含量高低排序:枝叶,GA_3含量为叶枝;IAA平均含量:果花蕾;ZR平均含量:蕾花果;GA_3平均含量:果蕾花;ABA平均含量:花蕾果。果枝叶IAA含量先低后高,ZR含量呈"M"字形变化,GA_3含量先高后低,ABA含量变化为"低-高-低-高";IAA/ABA、(IAA+GA_3)/ZR变化为先低后高,ZR/ABA变化为"高-低-高-低",GA_3/ABA变化为先高后低。果枝IAA、ABA含量变化为"低-高-低-高",ZR含量先高后低,GA_3含量先低后高;IAA/ABA呈"W"字形变化、GA_3/ABA、ZR/ABA变化为"高-低-高-低",(IAA+GA_3)/ZR变化为"低-高-低-高"。蕾、花、果中,IAA、GA_3含量整体上升,ZR含量整体下降,ABA含量则为"上升-下降";IAA/ABA、(IAA+GA_3)/ZR比值呈"W"字形波动上升,ZR/ABA则呈"W"字形波动下降,GA_3/ABA"低-高-低-高"。【结论】在生产中,提高ZR、ABA含量而降低IAA、GA_3含量利于东兴金花茶的花芽分化。在结实期,高IAA、GA_3浓度和低ABA浓度利于提高坐果率,减少落花落果,促进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采用Waters 1525-2487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产自浙江遂昌大西坑、遂昌九龙山、磐安大盘山、庆元百山祖、临安西天目山、金华南山、金华北山和福建武夷山等8个产地居群蛇足石杉(茎叶)中石杉碱甲的含量.结果发现,磐安大盘山居群蛇足石杉的石杉碱甲含量最高,百山祖和天目山居群的含量最低.因此,人工栽培时可以考虑以磐安大盘山产的蛇足石杉作为种源,并注意以该居群生长环境条件作为栽培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以1.5年生的水红簕杜鹃(Bougainvillea buttiana’Miss Manila’)和小叶紫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Sao Paulo’)盆栽苗为试材,采用不同的控水方式(间隔控水和持续控水)研究2种簕杜鹃的开花情况和植物内源激素变化情况,以期为调控簕杜鹃花期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间隔控水有利于水红簕杜鹃GA3、ABA的升高、IAA的下降以及形成较小的ABA/GA3峰值、较大的ABA/IAA峰值,并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促进植株开花,提高成花数量.小叶紫簕杜鹃采用间隔控水可促进GA3、IAA、ABA的升高以及形成较大的ABA/GA3峰值、较小的ABA/IAA峰值,并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促进植株开花并延长花期.可见,2种簕杜鹃的花期调控应采用间隔控水方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