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小肠电和小肠纵肌张力为指标,用同步记录法研究了中国大统离体小肠电活动与纵肌张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大鲵离休小肠的电活动包括慢波及峰波。慢波形态不规则,波与波之间界线不清;峰波呈单个或簇状,负载于慢波之上。②大鲵离体小肠张力活动始终存在,但节律很慢,一般为0.4~1.3次/min(平均0.84±0.28次/min)。小肠电峰波的个数、振幅与小肠张力的相关现象不明确。慢波亦可触发纵肌收缩,在无峰波而仅有慢波时,仍可有节律性甚至活跃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2.
咖啡和茶是人类饮用最广泛的两大饮料.近年来,关于各种茶的抗癌研究非常活跃[1,2].本实验以小肠电和环肌张力、纵肌张力为指标,用同步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咖啡因、茶碱和亚硒酸钠对豚鼠离体小肠电活动和小肠张力的影响,旨在从消化生理角度分析咖啡、茶和富硒茶对人...  相似文献   

3.
以小肠电和环肌张力、纵肌张力为指标,用同步记录的方法研究了烟碱和吗啡对豚鼠离体小肠电活动和张力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烟碱对小肠电和张力活动的影响与乙酰胆碱相类似,即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而吗啡的影响则相反,即对小肠电与张力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此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甚至出现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兔离体十二指肠上埋置银质双极电极,记录离体十二指肠综合肌电,可观察到:纵肌的基本电节律(BER)呈三相波,伴随三相波出现小振幅的纵肌峰波簇,并在纵肌峰波簇之后有时会记录到高振幅的环肌峰波簇,前者会引起肠段长轴方向肌张力升高,后者则会引起此张力下降。分别加入肾上腺素、氯化钙和异搏定,对离体肠电及机械活动的影响是有明显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枳实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条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大鼠小肠纵行肌条的收缩活动为指标,观察了枳实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枳实明显减小大鼠小肠纵行肌条的收缩波平均振幅,但不影响小肠纵行肌张力及收缩波频率.六烃季胺、心得安、消炎痛、LNNA不影响枳实对小肠纵行肌条的抑制作用,而酚妥拉明可部分拮抗枳实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枳实明显抑制大鼠离体小肠纵行肌的收缩活动,该作用可能部分经由肾上腺素能α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四乙胺、异博定、硝普钠对豚鼠离体小肠电活动与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河豚毒素、四乙胺、异博定、硝普钠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动作电位与肠肌张力,其中对动作电位的抑制作用是四乙胺>异博定>河豚毒素>硝普钠;对肠肌张力的抑制,在环行肌其抑制作用是河豚毒素>四乙胺>异博定>硝普钠,在纵行肌则是异博定>河豚毒素>硝普钠>四乙胺,这一结果提示: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K~+、Ca~(2+)的跨膜运动均有一定关系,而环肌与纵肌收缩反应的差异可能与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分布和敏感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纵肌方向的张力为指标,观察了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组织胺(Histamine)对十二指肠的作用,探讨了组织胺对Ach,NE的调制作用.实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比较规律,并出现梭形波,纵肌的张力变化呈现周期性.Ach对十二指肠的作用依其剂量的不同而不同.NE通过β抑制性受体对十二指肠产生抑制作用,而β兴奋性受体和α兴奋性受体介导兴奋.组织胺对十二指肠的作用与肠的机能状态有关,H1型受体介导兴奋.阈下剂量的组织胺可激活NE的α受体使NE表现为兴奋作用,对Ach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紫红獐牙菜对在体及离体肠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红獐牙菜对豚鼠离体肠肌及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法、离体标本运动实验法分析紫红獐牙菜对在体及离体肠肌的作用及可能的机理。结果:两个剂量组的紫红獐牙菜对乙酰多余胆碱及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肌痉挛均有显著的解痉作用(P〈0.05);高剂量的紫红獐牙菜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紫红獐牙菜对动物在体及离体肠肌的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纵肌方向的张力为指标,观察了乙酰胆碱,去1甲肾上腺素,组织胺对十二指肠的作用、探讨了组织胺对Ach,N的调制作用。实验表明,在政常民政部下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比较规律,并出现梭形波,纵肌的张力变化呈现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丹参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丹参对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比较丹参可使小肠平滑肌的张力与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丹参对家兔的小肠的收缩频率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丹参对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 21 只带有胃瘘管(重2.5克)的兔,用气球法记录胃运动;另5只兔装有十二指肠再返瘘管(重2.3克/对),以检测进食前后胃排空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兔胃呈持续性运动,但有低潮期(持续几分到十几分钟),表现为紧张度低平,收缩波幅明显减小并偶有高波出现。胃收缩波型分三类:快节律波(即20秒节律波)、慢节律波和长周期紧张性收缩。进食后胃排空量增多,各类波特别是慢节律波中三种波的数量比例分别出现明显增大或减小,这提示在促进胃排空方面,几种波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对兔胃运动波型的分类,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标准——单纯根据形态,而是掺进了“功能”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3只红腹锦鸡小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的小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红腹锦鸡的小肠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等 4层结构组成 .其环状皱襞明显 ,粘膜层较其它各层厚 ,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肠绒毛由细长密集逐渐变得宽短稀疏 ,肠绒毛中存在明显的平滑肌束 ,但未见中央乳糜管 ;固有膜中有发达的腺体 ;粘膜肌层由一层纵行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十二指肠缺无到回肠得变明显出现 ;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组成 .另外 ,将红腹锦鸡与其它鸟类小肠壁的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4.
鲫鱼、蟾蜍、鳖、家鸽离体小肠段生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了鲫鱼、蟾蜍、鳖、家鸽4种脊椎动物的离体小肠段平滑肌的生理特性.采用改良的离体小肠段灌流方法记录收缩曲线,以收缩波的频率、幅度、时程、运动指数、总幅度为指标比较了它们的收缩特性.结果:以运动指数、收缩波总幅度为指标,小肠运动强度按从强至弱的顺序依次为:家鸽、鲫鱼、蟾蜍、鳖.我们认为这4种动物小肠的运动强度基本上反映了它们消化能力的大小,是与其能量代谢率呈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 (HTI)线性粘弹性介质特征 ,推导出了本构关系式。使用平面均匀简谐波的方法 ,得到了Christoffel方程 ,利用此方程推导出纵波及快、慢横波的慢度和复速度方程。在此基础上 ,对粘弹性各向异性砂岩和页岩进行了模拟 ,得到相速度、衰减系数和品质因子随频率、方位和入射角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 ,3种波的品质因子和相速度在大于 10Hz的地震频带内随频率的变化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低频带 ,品质因子趋于无穷大 ,介质基本上接近弹性。纵波的衰减系数在地震频带内基本上呈线性变化 ,而横波的衰减系数在地震频带内除低频外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肠甚长,回旋十分复杂,可分为十二指肠、前肠、后肠和直肠,这4部分的组织结构均由粘膜,肌层和浆膜组成.粘膜肌层缺如,使固有膜与粘膜下层不分.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肌层组成,薄的浆膜覆于肌层.  相似文献   

17.
可渗透型结构的非线性水波绕射作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孔型结构的可渗透性具有对波浪的减弱效应,研究非线性波对该类结构的绕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椭圆余弦波、孤立波以及STOKES二阶波对可渗透圆柱群结构的波绕射问题,给出了各类波对结构的绕射势解及STOKES二阶波对结构绕射作用的积分解式。  相似文献   

18.
Marshall L  Helgadóttir H  Mölle M  Born J 《Nature》2006,444(7119):610-613
There is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sleep contributes to the long-term consolidation of new memories. This function of sleep has been linked to slow (<1 Hz) potential oscillations, which predominantly arise from the prefrontal neocortex and characterize slow wave sleep. However, oscillations in brain potentials are commonly considered to be mere epiphenomena that reflect synchronized activity arising from neuronal networks, which links the membrane and synaptic processes of these neurons in time. Whether brain potentials and their extracellular equivalent have any physiological meaning per se is unclear, but can easily be investigated by inducing the extracellular oscillating potential fields of interest. Here we show that inducing slow oscillation-like potential fields by transcranial application of oscillating potentials (0.75 Hz) during early nocturnal 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 that is, a period of emerging slow wave sleep, enhances the retention of hippocampus-dependent declarative memories in healthy humans. The slowly oscillating potential stimulation induced an immediate increase in slow wave sleep, endogenous cortical slow oscillations and slow spindle activity in the frontal cortex. Brain stimulation with oscillations at 5 Hz--another frequency band that normally predominates during rapid-eye-movement sleep--decreased slow oscillations and left declarative memory unchange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ndogenous slow potential oscillations have a causal role in the sleep-associated consolidation of memory, and that this role is enhanced by field effects in cortical extracellular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