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工具主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理论是否的确指称与描述实际存在的对象还是仅需要具有经验恰当性这个核心问题之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将理论视为一种以逻辑映射方式对应描述世界的语言结构。因此,提出一种新型的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将语言与世界视为借助仪器因果机制的相互实现就可以解决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争论,使实在论构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同时,这种语言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将引导建立起对科学理论的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2.
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是当今科学辩证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处在现象主义和激进反实在论之间的科学哲学;从性质上看,它融汇了建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从方法上看,它把语义方法与工具主义统一起来。在认知策略上,范·弗拉森采取了既反左也反右的方针,从而坚持了符合论原则,利用了工具主义的长处。他的思想在当今科学实在论争论中起着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普特南实在论演进的整体谋划在于深入实践的实际过程,强调任何思想均无法超越人所固有的视角。其以承认人类理智的有限性与处理问题的开放性为根本出发点,以阐述由人居于世而产生的缠结现象为主要特点,以反对任何形而上学与还原论等本质主义为理论标的。普特南从关注现实出发,将实在论建构为参与世界的活动,构筑了一幅从多元主义科学实在论到自由主义自然实在论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4.
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批判实在论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已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的主流学说,它从经济学学科的性质入手,对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演绎主义进行了批判,讨论了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所应持有的本体论假设,并提出了对经济学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目的。本文评述了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并进一步讨论了经济学作为历史的和地理的科学及其比较方法的重要性。批判实在论在经济学中有其自身的传统,它植根于非主流经济学的长期发展之中,深入研究批判实在论对非主流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原则与传统的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放到一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批判性议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两个可疑的论断:科学探究令认知关系实体化,该实体化明确而又决定性地判定了科学对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的承诺。本文勾勒了拒斥这两个论断的方案。它反对如下假设,即科学探究由于缺乏资源来仔细审视展开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关系的语境表述而备受困扰。在发展一种反对该假设的诠释学论证的过程中,本文讨论了一些与理解科学探究的反身性有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在探究过程中与语境相关的诠释学情境概念。这种版本的诠释学的科学哲学在本文中成败攸关,它在有关实在论的争论中提出了一个立场,该立场有资格成为一种诠释学的实在论,这恰恰是那种与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断然决裂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在讨论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合理性、科学理论的实在论解释与理论的成功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时,都反复涉及到真理、似真性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当代科学实在论者在深入考虑传统的真理符合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和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主义真理观和似真性理论。这些理论发展了传统的实在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真理(似真性)检验标准,为我们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8.
有不少的科学哲学家支持基础主义、实在论和本质主义 ,上个世纪盛行一时的分析哲学为这几个学说提出了新的论据 ,强化了科学家本有的认识 ,相信科学以独立而零碎的经验充当证据 ,借此揭示存于心外之各种现象的本质。后现代主义者反对这种认识 ,于是向上述三个学说发动总攻击。面对这个情况 ,作者提出了三个论点 :(一 )认识科学主要在于认识科学方法 ,归纳法是主要的科学方法 ,没有一个较好的认识 ,就难以正确地认识科学。 (二 )一些典型的分析哲学家支持基础主义、实在论和本质主义 ,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 ;然而 ,彼此之间的论争纵使决出胜负 ,也动摇不了归纳法。 (三 )说明归纳法与说明其他的科学理论一样 ,都以经验为据 ,没有经验以外的哲学论据可与媲美 ,这正是自然主义的立场。本文集中讨论了第二点。  相似文献   

9.
在"悲观归纳"等问题揭示出科学实在论"非奇迹论证"存在的诸多难题之后,"局域化"策略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实在论最重要的辩护方向。迄今为止,这种局域化辩护主要形成了两条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路,即"结构主义"的实在论和"分而治之"的实在论,它们针对"悲观归纳"对科学实在论核心理念的质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局域化"思路,分别将"非奇迹论证"诉诸于科学理论的中"结构"和"本质要素"(而非理论整体)来解答反实在论提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瓦雷拉为了解决意识难题,深入探究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基本循环关系,对神经现象作出解释:为了避免落入传统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泥潭,他倡导在非具身自然主义实在论和超验主义唯心论之间寻找一条中间地带,扬弃了同一性理论,阐述了主体和环境关系的不对称性以及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对称性的转化问题,反对基础主义的论断。后期发展的行动主义直接实在论、预测处理理论等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瓦雷拉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空名所承诺的指称对象事实上不存在,有些科学上的理论字词也是空名。空名既无所指,又可如何解释其语意?本文以科学名词为例,论证两种常见空名理论假装论与创造论皆有困难,提出全新语意函数「反事实指称」,作为第三种理论进路,务求在不增加本体承诺的情况下适切地限制语意,克服语意与本体的两难局面。前两种理论皆导向科学非实在论,新理论却与科学实在论相容,故为语言与实在关系提供更多可能之讨论方向,是其另一吸引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统治”和历史主义的“叛逆”之后,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倾向,都不是科学发展的合理趋势,因此,他们试图探索一条更为恰当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夏佩尔选择了理性实在论来作为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道路,并因之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朝向实在论方向的发展。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已经并将继续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它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尔伯特·伯格曼的兼容实在论是其科学本质观和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兼容实在论以整体和微观的客观实在为物质基础,以聚集实践与公众欢庆的社会实在为行动方案,以精神信仰及非科学语言的精神实在为理论核心,从而构成对实在的全面理解。文章从三种维度全面考察伯格曼的兼容实在论的研究路径,并剖析这种实在论带来的启示与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对抗的大背景下,德特勒夫森复活了希尔伯特的有限主义。他把自己的思想称为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这是一种改良版的实在论。通过对弗雷格问题的解决,我们看到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是如何既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又发展出关于抽象对象的认识论。通过在有限思维中加入抽象的元素,他解决了抽象对象存在的问题。通过复制主义策略和证明模式认识论,他解决了认识抽象对象的问题。这种实在论既不同于弗雷格的实在论,也不同于菲尔德的唯名论,它是一种介于实在论和唯名论间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的鸡"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社会建构主义内部的SSK与后SSK之间的一场争论,它集中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诸多分歧: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社会实在论与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规范主义进路与描述主义进路的对立;在科学观上,表现为表征科学观与实践科学观之间的对立。它代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奥地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玻耳兹曼的实在论思想的形成及其涵义.文章指出,玻耳兹曼是一位较早使用原子假说解释科学,用假说演绎模式来揭示实在论的非教条主义实在论者.他对物质的原子基础单元的毕生辩护,对实在论的研讨与理解,推动了科学研究活动中对物质基本结构研究的进展,成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铺路人.  相似文献   

17.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普特南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熏陶下,在80年代以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激烈争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以往的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反思,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真理观等诸多问题上,从早先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开始退让,从强实在论变为弱实在论,从外在实在论变为内在实在论,从而使其实在论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实在论的语境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深刻反思 2 0世纪科学实在论的演进 ,指出科学实在论的语境重建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抉择。接着阐释了科学实在论在这一新方法论下的辩护 ,明确提出科学实在论的语境要求。最后 ,面对 2 1世纪的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科学地规划了科学实在论语境重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数学基础主义之后,批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包括拟经验主义)成为某些数学哲学家热衷的选择。虽然对柏拉图主义和实在论有某种解构价值,但两者却混淆了数学与其他科学的本质区别。相比较而言,关于数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虽然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却陷入了某种形式的单一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第7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背景报告(一)科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1992年6月在我国举行了以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为主题的北京国际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会议后在我国学术刊物上进一步开展了有关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