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质公园是融地质遗迹保护、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场所,除了具备一般景区的公园属性之外,还有独特的地质内涵和科研科普责任.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气候条件优越,地质遗迹类型齐全、特色突出、科研科普价值高,并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与之辉映.在分析公园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内涵与公园属性,设计了包括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在内的共同构成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完整结构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帮助公园进行更准确的产品定位,为公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恩施州梭布垭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并对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要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恩施州梭布垭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并对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要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孙永龙 《甘肃科技》2012,28(24):1-4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提升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概况与旅游资源优势的探讨,提出了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树立统一市场观念,凝练资源特色,构建甘肃民族地区综合形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跨区际文化旅游品牌产品,确立在西北地区的鲜明特色;提高社区参与力度,强化公众主体地位,实现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枣庄师专学报》2005,22(2):109-112
在我国地质公园旅游兴旺发展的背景下,对位于山东省枣庄市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以灰岩岩溶地质地貌及其所形成的大裂隙、溶洞群和古文化遗迹、古战场为景观特色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地区给银赋予了当地的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习俗,承载着苗侗族的民族精神。近几年广受关注的《银·秀》实现了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的有效融合,显著提升了旅游的品味和档次,成为当前黔东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创新的重要品牌。为此本文以《银·秀》为例,分析现阶段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隆林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开发利用的资金和人才等都较欠缺。应在全域旅游八全要素新发展观指导下,以区域主体功能理论为指导,用有限资金重点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以交通线为纽带从点到线到面逐步打造全地区旅游目的地;以民族文化创意突出民宿特色,构建全域小微旅游地;以新媒体创新民族文化旅游促销方式;全力动员全行业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等。  相似文献   

8.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7年,中国已建立了138家国家地质公园,这对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是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并于2007年6月30日开园揭牌的,但对它的对外宣传还不够到位.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知识性旅游产品推向社会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使地质公园这个特殊的旅游产品能够发挥其旅游价值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研究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与营销策略,借以推动本溪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视觉性民族文化元素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符号,也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识别码和关键吸引物.白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参与性大、视觉冲击力强,开发利用得当,能够有力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旅游产品的品质.因此,我们应对视觉性白族文化元素的类型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得失与提升途径进行分析,并探索创新利用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受到民族地区高度的重视,但是一些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因缺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还有的民族地区,单纯地强调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或失落.本文从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理论入手,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防止民族文化的失真和失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吴婷 《科技信息》2012,(7):46-47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人口极少又处于外来文化包围中的小体量民族文化就更加岌岌可危。如何对小体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为案例,对于生态旅游适用于小体量民族聚居地的旅游开发模式做一定探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为当地产业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与文化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对于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也是难点问题,而人口极少又处于外来文化包围冲击中的小体量民族文化就更加岌岌可危。本文以喀斯特小体量民族聚居地作为案例,探析适用于小体量民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以期达到既最大限度发挥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平衡和民族文化传统,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的目的。为当地产业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与文化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地区景观的构景因子虽然类型多样、形态各异,但从其地域组合特征看,景观雷同性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负近邻效应"关系,再加上各地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不仅使资源浪费、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现象并存,而且旅游业及旅游项目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也不明显,迫切要求发挥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以实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本文以花溪高坡与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两者间区域旅游发展中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分析,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开发的优势与目标,探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布局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民族文化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重要途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民族文化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省际行政区边界地带因其较少的人类活动干扰,保存了丰富的具原始性的旅游资源,随着各行政区旅游开发向边界地带的逐步推移,行政区边界地带旅游资源开发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缓解边界地带旅游开发的矛盾,实现区域性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开发,是相邻行政区旅游资源开发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湘粤交界地带的郴州、韶关为例,通过对制约两市旅游资源整合与协调开发障碍的分析,提出对两市旅游形象及理念的构建、旅游产品及线路的组合、客源市场及产品的营销等边界区域性旅游资源整合与协调开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论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正日益壮大起来,旅游产品也日渐丰富,但旅游产品仍缺少民族性、地方性、品牌性,产品规模较小,附加值不高。根据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状况,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从社会和经济等不同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新的分类,探讨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营销时代的到来,使得从AIDMA法则等学科交叉视角,对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注意力经济的有关原理能较好地指导旅游发展,尤其是对重庆黔江在内的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业而言,在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对策更新中具有重要借鉴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山地区有十种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交通不便,开发力度较小,一些边远民族地区仍保留有相对原生态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得不到有效的整理、研究、保护、开发,致使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着严重流失的局面,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远未构建起来。要加强对文山民族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一是要转变观念,确立文化力的理念;二是加强宏观规划,尽早进行全面的民族文化资源调查;三是整合力量,加强研究,避免急功近利的民族文化开发;四是民族文化开发要以旅游业为先导,凸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旅游产业方面的可利用价值,为金沙滩旅游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产品。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推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