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袋栽凤尾菇的废弃料为原料,利用废料中含有的营养物,以废弃料75%,鹿粪20%,石膏1%,生石灰1%,过磷酸钙2%,糖1%的配方栽培凤尾菇,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情况与棉籽壳栽培凤尾菇进行对照,均超过棉籽壳栽培凤尾菇的生长速度,生物效率达91 1%.可作为节约成本栽培食用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凤尾菇(学名Pleurotus sajor—caju)原是生长于喜马拉雅山森林中的野生真菌,经澳大利亚微生物工作者驯化为食用菌种。1980年引进我国,1982年在江苏省吴江县试种成功,随后大面积推广栽种。根据吴江县微生物实验中心经验:如选择适当条件,播种后20天左右即能出菇,平均每平方市尺可产鲜菇4—5市斤,合每斤培养料(主要成分为棉子壳)产菇一市斤左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热、水自然资源及不同作物协调共生性原理,进行烤烟套种青食秋玉米及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在不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一季青食秋玉米的种植,亩产量800~1100千克,亩产值800~1100元,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而且探索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4.
培养料是蘑菇生产的物质基础。培养料的合理配方和发酵,直接关系到蘑菇的增产。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技术,是澳籍华人张树庭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时介绍的。一九七九年,诸暨县副食品公司在诸暨县科委、商业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安排了八个点进行蘑菇培养料后发酵与常规发酵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培养料后发酵的6300平方市尺菇床,秋菇总产量7529.3斤,产值9355.26元,平均每平方市尺产菇1.2斤,产值1.48元;而采取常规发酵作对照的6300平方市尺菇床,总产量只有4976.9斤,产值5745.45元,平均每平方市尺产菇0.79斤,产值0.912元。两者相比,产量增加51.8%,产值增加62.2%。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在贵州来源极为丰富,采用木桶式栽培法,利用玉米秸生料栽培凤尾菇,出菇产量比往年同时期的床式栽培作对比试验,其产量增加了两倍多。此法投资少,占地小,见效快,是个人、集体和农村进行食用菌栽培的较理想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利用魔芋、玉米两种作物生态习性上的优势互补的特点实施间作套种,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全文从选择适宜区域和套种带型、品牌选择、育苗移栽、整地行程、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繁多,是我国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福建省四菇(蘑菇、香菇、草菇、凤尾菇)三耳(银耳、黑木耳、毛木耳)一茯苓的人工栽培遍及城乡山村,成为城乡极重要的副业门路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省野生食用菌的资源,根据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食用菌科研协作会议的精神,由各省市科委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对本省的食用菌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在贵州来源极为丰富,采用木桶式栽培法,利用玉米秸生料栽培凤尾菇,出菇产量比往年同时期的床式栽培作对比试验,其产量增加了两倍多。此法投资少,占地小,见效快,是个人、集体和农村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理想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凤尾菇肉肥味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具预防癌症作用的食用菌.本实验采用垃圾遗弃或燃烧的稻草和棉籽壳代替木屑栽培凤尾菇.用不同的栽培料配方配置了5个实验组,以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组(CK),每个处理5个重复进行了栽培实验,通过对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的考察,分析了不同配方对凤尾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组优于其它组,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势较好,子实体的重量也较大,生物转化率最高为42.42%.用稻草、棉籽壳部分代替木屑栽培凤尾菇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凤尾菇是平菇的一个近缘种,归于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侧耳属。凤尾菇是近年来崛起的食用菌中的新秀,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群众喜爱的高档蔬菜。凤尾菇比 蘑菇、草菇、本耳等食用菌适应性更强,栽培方法简单易行,生长周期短,栽培场地要求不严,取材广泛,成本低、产量高、收效快、经济效益高。在野外林阴下,可利用自然温度,于每年3~6月、8~11月份进行栽培。一般每1kg干料可产鲜菇1kg左右,每平方米可得纯收入10~13元,利用林阴下栽培凤尾菇,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缙云县农业部门近年来开展的粮、药套种试验、示范,已取得显著成效。去年试种的52亩贝母——春玉米——甘薯三熟套种,平均每亩收贝母794.3公斤(产值3018.34元),粮食623.9公斤(产值499.12元),每亩产值3517.46元,其中攻关地15亩,平均每亩  相似文献   

12.
根据魔芋喜温耐荫和怕光,怕高温的特性,采取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前期可利用玉米生长期为魔芋遮光降温,后期可提供充分的温光条件,使魔芋生长良好。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包括以海拔高度选好套利带型、玉米栽培要选好品种,适期育苗移栽;魔芋栽培技术要精细整地、土壤消毒、选好种芋、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做好除草、排水追肥和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风尾菇的增产栽培技术,我们观察了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对风尾菇生育的刺激效应。实验表明,三十烷醇可促进风尾菇菌丝体的生长和提高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能促进子实体的发育,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蛋白质的含量等。此项工作为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川水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水利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存在着人多地少,劳动力剩的问题,适宜发展以间套复种技术为主的高效农业.笔者根据试验研究,对玉米套种甜脆豆种植模式的原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势以及应用前景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在生产中应通过整地施肥、选择带型,合理密植、选用良种、起垄覆膜、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及时采收等实用技术措施.该模式玉米产量可达11475.45 kg/hm2,产值达1 8361.5元/hm2;甜脆豆产量可达13 872.0 kg/hm2以上,产值达27 744.0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食用菌(Edible fungi), 广义地说,泛指所有可食用的真菌,包括各种小型的真菌如酵母菌、毛霉、根霉、脉孢霉和各种大型的真菌如蘑菇、牛肝菌、羊肚菌、木耳.狭义地专指各种大型的真菌.本文所叙述的将限于狭义的大型真菌.据统计,我国现有食用菌720种,几乎包括目前世界上所报道的主要种类.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公元二○○年就已开始种菇.西方种菇起于十七世纪法国开始的蘑菇种植.从古至今,这些种菇的方法均是以固形培养料培育食用菌子实体,培养料亦常取自于各食用菌的野生生长基料,依靠这种方法,食用菌生产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着人民生活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仅依靠菇农种植子实体已渐满足不了需要,食用菌的生产趋于工业化和规模化,而食用菌的深层培养技术便成为其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凤尾菇菌丝生长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根据凤尾菇菌丝在袋栽情况下的特点,建立了凤尾菇菌丝生长过程的预测模型。仿真实验表明,该预测模型能较好地与实测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完善和充实马铃薯高产创建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套种带型下,马铃薯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栽培的适宜密度及株行距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了一组马铃薯与玉米套种带型试验,探讨最佳带型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养料中碳源和氨源适当浓度的比值。一般认为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期政氮比以30~40:1为佳。食用菌种类及培养材料不同,对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堆制原料时的碳氮比为对:1,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的最适碳氛比为门:1;草菇的碳氛比为巩~觎:1;香菇木屑培养料为25:1、木材为2朋~6皿:1。实验表明,碳氛比值过大,食用菌很难形成菇蕾即不出菇;碳氛比值过小,虽能形成菇蕾,却往往在成熟前停止发育。因此,恰当的碳氛比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现以蘑菇堆料…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遂昌县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在山坡幼令桔园中套种西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地处海拔三百多米的三川乡黄庄村,一九八五年开始在山坡幼令桔园套种西瓜,一九八六年全村桔园套种西瓜一百十亩,共产西瓜十三万五千余公斤,产值达二万一千六百余元,仅此一项每户平均收入二百三十二元.山坡幼令桔园套种西瓜,以短养长,为幼令桔园的培养管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几年来的试种实践表明,山坡幼令桔园光照充足,通风好,日夜温差大,排水良好,非常适宜西瓜的生长,同时病虫害也较轻,因此西瓜产量高、含糖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固体菌种常规培养周期长,菌龄不一致,影响菌种质量.为了缩短原种或栽培种的制种时间,我们参考了有关资料,采用试管斜面母种——液体菌种——玉米颗粒菌种的制种工艺,经试验获得成功.这项技术以液体菌种作为生产玉米颗粒原种和栽培种的繁殖,兼具液体菌种和玉米颗粒菌种两者的优点,能快速有效地缩短制种时间和提高菌种质量.使其达到出菇整齐、高产优质的目的,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