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民主是当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与当代民主价值诉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将民主宪政思想强加于儒家学说之中,并以此来实现儒家人性论的所谓现代化,这种为捍卫儒家而捍卫儒家的做法反而遮蔽了儒家人性论的本真精神,消解了儒家人性论的本质规定。扬弃传统的儒家人性论,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夫之对儒家道德的诠释与检讨为案例,考察、分析儒家道德在明清之际所发生的异动情形。王夫之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本体的转换;王夫之通过对权利与义务、理与欲、义与利、知识与道德等关系检讨与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价值的转换。王夫之学术实践,不仅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启蒙运动,而且提示了道德本体建构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以人伦为本的儒家伦理思想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儒家伦理的存在要求:遵守、遵从,与科学精神需要的理性、求真相对立,这两大方面论述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科学产生的影响,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产生与同化、精神与质料、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三对范畴入手,通过对韦伯主义与新儒家的对比分析,指出儒家伦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认为儒家伦理只有在现代化浪潮中经过理性化改造,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内在的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医德观,具体表现为:天心仁爱先验的医德本源观,济世为怀、上医医国的医德社会学内涵,医以德为先的医德评价准则,立德、立功、立言的医学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以及医德修养途径、儒家伦理与医德规范等。如何既撷取儒家人文性内涵,又以“研究生命,是为更好尊重生命”为原则开展各种医学活动,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媛 《科技咨询导报》2014,(16):211-211
透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难发现,法律的儒家化是其总体趋势和根本特征,因而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过程就是其儒家化的过程。那么封建时期的刑法制度、原则演变为现代刑法制度、原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渗透与革新的过程。笔者以法律的儒家化为立足点,通过比较封建时期刑法制度、原则与现代刑法制度、原则,来分析古今刑法价值观念的悖与同,以促进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诚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在表我对本我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上的一致性或曰真性原则主张,要求体现物念及言行与自我本心相一致。诚在儒家之前一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德目而被表彰的,儒家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基础上将它提升为一个哲学的范畴,使之具有了宇宙观本体的意义。这不仅为儒家诚的道德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儒家哲学宇宙观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9.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0.
儒家生命观是道德主体内在美德建构所必须依托的伦理基础,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儒家生命观注重仁爱精神,强调道德主体为仁由己的伦理责任担当,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道德精神资源。儒家生命观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经由创造性转化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派是中国的思想统治者,其思想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被尊为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本文以白居易的诗论纲领<与元九书>为主要例证,从两个方面--"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和文质并重--对儒家文艺观作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 ,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 ,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 ,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 ,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 ,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样本,要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可以从儒家生态思想中寻找到一些宝贵的经验。以儒家生态思想为依托,以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为例,小说里“香格里拉”的生态之美,即,香格里拉“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之美、信守的“中庸之道”社会原则之美,以及遵循的“取物有节”个人理念之美,与中国儒家生态思想相吻合,为重构生态文明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15.
张惠言是清朝时期的知名儒者,在其"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词学理念主导下,他常常将儒家经义融入词作当中,他的《茗柯词》中体现出存心养性的儒家修养、执着守道的儒家人格与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同时,他的词作还呈现出儒家文化的审美趋向,经常通过"比德为美"来选取意象,整体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进程,是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法律相融合的进程。在这一融合进程中,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于传统法律中,使传统法律成为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刘春燕 《科技信息》2007,(27):479-480
本文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地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儒家是接着历史上的儒家往下讲,而不是照着讲.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有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顺此而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马一浮等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对道家思想有所研究与吸收.现代新道家同样是接着历史上的道家讲,是对道家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某种创新.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道家的关系也与历史上的儒道关系类似,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现代新道家的建构刚刚开始,在时间上晚于现代新儒家,需要积极研究新儒家的成果,并从自己的立场上开展哲理的运思与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儒家崇奉理性,注重伦理,孝道是儒家伦理之中坚,亦具理性因素。先秦儒家的孝道理论内涵丰富,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谏亲以道,要量力而为,突显行孝为修己、成人,体现出不同层面的理性意蕴;另一方面又扩大孝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与实践中导致孝道伦理的泛滥化、虚伪化、神秘化、偏执化,出现一定的非理性倾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形成早期儒家孝道中的理性悖论。目前,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同的举措,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从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汲取养分,发扬其理性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美德,为当前孝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