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学语文教材《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叩”字,《桃花源记》中“问所从来”的“所”字,《诗经·硕鼠》中的“硕鼠”,《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的“苛政”及“恂恂而起”的“恂恂”,《鸿门宴》中的“与”加以训释。  相似文献   

2.
以往楚辞研究者训释屈原《东皇太一》中的“蕙肴蒸”、《云中君》中的“极”,有不妥之处。通过考稽相关古典文献资料 ,可知《东皇太一》中的“蕙肴”为连文 ,“蒸”用作动词 ,不为“荐”字之讹 ;《云中君》的“极”是“亟”的借字 ,意为“屡次”、“每每”。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归”字在《诗经》中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表现了妇女出嫁、回娘家、被遣的几种生活状态。对“归”字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对《诗经》文本的不同解读。本文试以《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燕燕》和《豳风·七月》为例,对其中“归”字的几种约定俗成用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结合《汉书》纪、传及其它汉代文献对《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条进行考察,其中“奉常,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的记载可确信无疑;“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的记载与诸多史实不合,当存疑;“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太卜”中的“初”字当为“增”字之误。因此,我们在使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的材料时须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它们都源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示”部字的语义,来挖掘上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8.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9.
韩法良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3):11-12,16
《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蛟龙”中的“舞”字的注释及该句的翻译似有定论。但从训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词义及古代汉语中中性词感情色彩的辨析,“舞”字之意应为“扭动”、“摆动”。  相似文献   

10.
“宇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道”的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的“道”论相似,“道”的本义似应是“宇宙体积为零”状态;《老子》论“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宇宙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12.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已经从佶倔质朴进入了文情并茂的境界,因此,《左传》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特别是《左传》的虚词,可谓集当时虚词之大成。这里仅就“者”字在《左传》中的运用及“者”字结构的一些问题,略申管见。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段有名的论战,很多课本和文选都收录了这篇文章。但是,对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加”字的注释,各种版本却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加”字是“夸大、虚报”的意思,另一种观点认为“加”是“增加”的意思。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我们认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加”字应该是“增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中的“以”字 ,学者大多解作“在”、“于”。笔者对《左传》中“以”字引介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进行了调查 ,对“以 表事件的名词短语”的例句进行了分析 ,归纳其特点 ,论证了此处“以”的实际意义 ,进而从语义学角度对表事件的名词短语包含的时间因素与时间名词证明进行了区分 ,从而证明“以条之役生大子 ,……其弟以千亩之战生”的“以”字不能解作“在”、“于”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金文中的“亚”字,历来说法众多,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金文引得》中所有“亚”铭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亚”的准确含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6.
“癌”字不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字书,至1915年才正式出现于《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谓恶性肿瘤,生于身体内外,凹凸不平,硬固而疼痛。然1979年《辞源》修订时,“癌”字又悄然退出。这大概是因为“癌”字来路不明,既无字书依据,又无文献用例,与《辞源》的修订宗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①相悖,于是只能作为现代医学用语编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也许正是滥觞于此,学术界才忽视了对“癌”字的探源讨流,以致错误地认为,它是一个“日译汉字”,其“字形和词义都是由日本人创造”②…  相似文献   

17.
《名人造字小辑》(93.10.16《联合报》)、《齐白石造“烤字”》(94.1.15《团结报》),皆言汉字中原无“烤”字,此字为齐白石所造:三十年代初,北平一家饭店老板,请齐白石题写“清真烤肉苑”招牌,齐白石遍查字书,并无“烤”字,于是“自造”此字,挥毫题写。题毕,又自注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据说,“从此才有‘烤’字。” 此则逸闻趣事,也许确为事实:它不仅表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凡的创造力,而且也显示出他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因而,对世人颇有启发。 然而,“烤”字是否“从此才有”呢?却是不应轻易便下断语的。齐白石查出而得,并不等于前此便无此字。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有十三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用法。 一、动词,当“获得”、“得到”讲,跟“失”相对,这是它的本义。“得”字当“获得”、“得到”的讲法在古代作品中有很多例证。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孟子·告子》:“求则得也。”《荀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诗中的“得”字,属此义者有三处: 1、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2、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3、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二、动词,当“有”讲,这是“获得”、“得到”的引伸意义。因为当人们“获得”、“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也就拥有这种东西。把“得”释为“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孔子世家》作“必得我师焉”。 《汉书·冯唐传》:“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前用虽有,后用虽得,是“有”犹“得”也。《史记·冯唐传》皆作“虽得”。 本诗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得”,即“有”之意。 三、能愿动词,当“能”、“能够”讲,表示客观情况的允  相似文献   

19.
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文科类,几乎没有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古汉语,主要困难不在虚词,也不在语法,而在实词,可见研讨有关古汉语实词的学习,是切中实际需要的。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词的内涵比较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滕王阁序》同一段中的“岂效穷逮之哭”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个“穷”字便意义有别,前一个“穷”字指“道路阻塞不通”,后一个指不得仕进,不能显达”,意义较虚,那么《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与前面两个“穷”字意义就相去更大,词性也不同了,动词带宾语,意思是“寻找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