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民的生活习俗甚至思想形态都受到地理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及其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本文多方面分析了实用主义在日本,宗教、传统的起居形式人际交往、对外交往等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日本精神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来解释这些表现.试图帮助人们对日本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中的“和”精神。日本的这种“以和为贵”的理念,是日本精神的重要精髓,是日本人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以和为贵”的精神成因与日本的岛国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文化,对了解日本人的心理、顺利地进行中日文化交流都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王萃 《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自从日本文化在《菊与刀》中被界定为"耻文化"之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评论。本文将以"耻文化"的理解为基点,从归属意识、集团心理、权威追拜、重视名誉、武士思想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人耻辱观的形成、表现及其对日本战争、日本社会、日本人统一文化心理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战争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6.
周新平 《科技信息》2007,(14):134-135
论文选取了近代日本文化论著中较有影响力的几部代表作品,围绕日本文化的构成和特征以及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日本文化的几个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摘 要:本文在对江户时代日本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村八分”制裁措施及其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心理表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村八分”的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村八分”思想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稻作文化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频仍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能同心协力,一致抗灾。稻作文化孕育了团体主义精神。而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对“村八分”心理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特别注意与他人以至整个群体的协调一致,强调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当事人也会产生耻辱感。进而认为,虽然作为一种制裁措施“村八分”已被禁止,但其思想却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人的心中。在耻感文化的作用下,日本人自然会保持“村八分”心理。  相似文献   

8.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13,(34):109-110
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而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几大支柱中,唯独道教文化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血脉文化,其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贴得最近,最具嗣承关系与亲情关系,最能充分反映传统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神道(亦称神道教)也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它们的教理与教义、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民族性宗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谈动漫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珏荣 《科技资讯》2006,(22):106-106
从古至今,从文学到文化,从经济到生活,动漫在日本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本文从动漫发展,古今文学作品,社会生活等方面着笔,分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展示了动漫与日本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迷惑"是日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词,充分表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产生源于其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将长期存在并影响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1.
《围城》与《我是猫》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佳作,都描写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消极虚弱,缺乏生活理想,面对新时代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他们爱好广泛又才疏学浅,不屑于同流合污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只能任时代与命运捉弄。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剖析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下的精神困境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这种困境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传统艺术中,无论是绘画还是建筑都表现着一种特有的不对称与非实体性。这一特征是当代日本建筑中仍有体现,通过分析当今日本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指出不对称性与非实体性存在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总结了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既和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更和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职责定位以及自身如何处理与统治者和民众的关系有关。遗憾的是,对此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找到正确解决的途径,反而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沦为权力机器的工具。由此导致很多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使命和前途感到迷惘甚至绝望,龚自珍由渴望“说剑”而最终回到“吹箫”;章太炎因国师梦的破灭鬲产生“速死”心态,即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最佳例证。也许,中国知识分子只有首先做好对自身的文化启蒙和精神解放工作,才能谋求成功扮演历史赋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变化、攀升的“精神三重境界”思想,无论是在个体自我教育还是在人类精神生长方面都富有深厚的教育学意蕴。就个体自我教育而言,其教育思想意蕴表现为实现个体生命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不断攀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就人类精神生长而言,其教育思想意蕴表现为实现人类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不断攀升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诗歌"呈现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与诗歌意识形态的书写策略分不开.诗人书写策略的选择,既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满足"工农群众"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实现知识分子的"精神传达".文章从修辞伦理化和想象"共同体"两个角度,探析"十七年诗歌"意识形态书写策略的运作过程及其功效.  相似文献   

17.
委婉表达是日语表达的重要特征,也是日语的美妙之处。"非断定"是日语委婉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日语中的各种不同的"非断定"句型具有各自的特征,在使用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个"非断定"句型的构成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推广"四进家"活动 构筑农村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赋予农村精神文明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是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宜昌市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四进家”活动启示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找准载体,形成氛围;强化管理,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留日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日本人,其中日本女子占很大比重,并且类型多样,个性特征丰富,美好与丑恶并存。小说中日本女子与中国男子存在爱恋、婚姻和一般交往三种关系形态。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某些方面,曲折地表现了留日作家复杂矛盾的日本观,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