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概念,指出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晶,是关于文学的认识和理论思维形式的基本概念,其下往往统领着一个文学理论概念系列。认为要认定一个语词从普通语词和一般概念上升为理论范畴,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含义相对明确,指向比较清楚,具备明显的理论属性;是同类文论概念的统率和新的同类文论概念衍生的基础;在文论史上曾得到广泛的关注、接受和运用。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事物某方面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最大概念,故高于一般概念。探讨概念上升为范畴的标志并非要把范畴和概念的区别绝对化,而是避免“范畴”一词在理解和使用上的泛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颇具匠心的文学史写作实践,编著者从文学的本体出发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整合。该著对入史作品审美特征的独到发掘以及"文体史"的编写体例等无一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该书作为文学史写作的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历史跨度不长,但教学时间有限,且作家、流派、作品异彩纷呈,如何使教学生动、形象、具体,运用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途径。通过对作家的生平、身份、政治观念、美学主张、生活情趣、风格流派、性别等的比较,以及比较文学的研究,使学生能尽快领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达着自己的双重理念,既以显性的方式阐发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又以隐性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矛盾范畴的思想。由于马克思同黑格尔之间的思想联系,在矛盾范畴理论上,《博士论文》虽呈现出相当成分的对黑格尔矛盾范畴思想的承接和运用,但从作为非黑格尔的马克思那一方面看,马克思在把矛盾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时,则显示出了超越黑格尔矛盾范畴的倾向,从而,马克思的矛盾范畴理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已形成雏形。  相似文献   

6.
7.
任何启蒙运动无法只靠热情维持着.如果说五·四狂飚正是由救国救民的启蒙热情推动起来的,那么随着逐渐平静下来,启蒙热情显然已无法独立承担起时代的命题.当1921年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出台时,其恢宏的西方文学介绍,冷静的文坛现状剖析,谨慎的古典作品再评估,再加上“实地观察、照实描写”的为人生派文学创作,将一股务实的理性精神之风吹进了启蒙热情沉寂的二十年代文坛.《小说月报》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刊物,创刊于1910年8月,本来是王蕴章、恽铁樵主编的鸳鸯蝴蝶派阵地.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以“灌输文学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为宗旨,易帜为文学研究令的专门刊物,并由沈雁冰、郑振锋、徐调孚先后主编,叶圣陶曾于1927年6月至28年底郑氏旅欧期间代为主编.1932年终刊于“—·二八”战火,被誉为“二十年代第一刊”.  相似文献   

8.
以报刊为生产载体的社会大众式的生产模式和以新式学堂为生产空间的学校精英式的生产模式,是清末民初时期文学理论生产的两种基本模式。文学理论两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的初步确立。在现代稿费制度、版权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形式获得了合法性身份,步入了专业化生产与正规化运作的轨道,并显示出强势的诠释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11.
参以西学文化,立足世界文学视野来探究中国诗学的技巧观,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发掘了中国诗学的系统化思想。以言语为意义承载的技巧,跃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刘若愚中国诗学的技巧之思,加重了世界文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梳理中国形象传播途径及效果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形象学、翻译学等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开端及重要载体——20世纪初中国人自主创办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研究发现,《天下》月刊所刊发的现代文学英译作品描绘中国形象的途径主要分为四种:觉醒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变革的中国。通过分析该期刊所呈现的最终效果得出结论,《天下》月刊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未达到预期,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与翻译方法的制约。以史为鉴,国内学者应当时刻警惕和反思当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方式,时刻准备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对于我们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历史的时针不容反拨。它不可能为我们重演一遍,如何考察,了解过往的文学历史?我们以为莫过于翻阅当时文学期刊,当年,那些主张各别、风格各异的刊物,犹如一股股浪头,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潮流滚滚向前,这些刊物是历史的原始存在,它生动地记录着以往的事迹,那里飞动着时代风云。  相似文献   

14.
15.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必须涉及几个前提性问题的解法,以确立一些研究的基本观念:一、在认识和评价意义上进行概念的史的构建;二确立理论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三、树立以文学理论自身发展为主,社会历史因素为次的分期观念,依此划分文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陆耀东先生主编的《中国诗学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 1月第 1版 )中 ,由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龙泉明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学邹建军教授合著的《现代诗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特别的意义首先是由《现代诗学》的“选题时段”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在中国诗学发展的两千余年漫长岁月里 ,曾在魏晋、唐宋、明清时期形成过三个高峰。但是 ,客观地讲 ,古代诗学史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盘虽然不乏光辉却终究过于散乱的珍珠。人们在惊异其吉光片羽式的美丽时 ,总忍不住发出中国诗学过于感性直观而缺乏理论体系的叹惋。中国现代诗学的意…  相似文献   

19.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3):64-64
<正>1917年新年伊始,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国内引发了一场文学革命的狂飙,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至此宣告寿终正寝,中国现代文学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20.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